四、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革命热情
艰苦奋斗是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战胜种种困难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争创一流、创造一等工作,既是共产党人在苏区时期精神世界的反映,也是广大群众对待工作的一种基本境界。在中央苏区的各项建设中,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言传身教带领下,广大苏区干部都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发扬锐意进取、勇于开拓、争创第一的革命精神,涌现出了许多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优异成绩的模范县、乡,成为蜚声苏区的楷模。
苏区时期,兴国县各级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创造了党员干部政治学习带头、军事训练带头、执行勤务带头、参军参战带头、遵纪守法带头、购买公债带头、节省粮食带头、优待红属带头、发展生产带头、移风易俗带头的“十带头”。在党员干部带头作用下,兴国成为土地革命的模范、扩大红军的模范、支前参战的模范、经济建设的模范和教育工作的模范。
1929年4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来到兴国。在兴国潋江书院,他制定了兴国县《土地法》。兴国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在城冈、鼎龙、东村等地开始进行土地革命。1930年3月,赣西南《土地法》颁布后,兴国又率先在全县范围内进行第一次分土地。中央苏区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原则后,兴国县又立即实行第二次土地改革。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称赞兴国县是土地革命的先进区域。
1930年8月,毛泽东提出扩大红军2万人。陈毅根据毛泽东要求迅速组织队伍,进行“扩红”工作。兴国县就马上组织了3个红军独立团。1932年,临时中央政府发出“扩红”训令,兴国县3个月时间就成立了工人师、少共国际师和模范师。其中,工人师和少共国际师共计3000多人,模范师5000多人。1933年5月,模范师5000人整师加入红军开赴前线。兴国“扩红”工作得到了江西省委高度肯定,成为扩大红军的模范区域。
大量青壮年参军上前线以及反“围剿”战争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破坏。兴国县委和苏维埃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耕牛、肥料、种子等困难。他们先后组织了耕田队、劳动互助组、耕牛合作社等。据《红色中华》不完全统计,截至1934年4月,江西兴国县组织劳动互助社1206个,社员2万多人。同时,兴国县还组织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开展劳动竞赛,实行多种经营,尽可能减小战争给生产带来的影响。1933年,兴国县粮食生产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加了20%。由于连年增产,中央政府把兴国县作为苏区经济建设的模范。
为了支援红军和前线,1932年和1933年两年时间内,中央苏区发行了3次公债。兴国县共购买了46万多元,占中央苏区各县购买公债总数的1/8,是全苏区推销和购买公债最多的县。1933年6月,由于军粮紧张,临时中央政府紧急动员苏区群众借谷24万担,分配给兴国县的任务是1.2万担,兴国县超额完成任务,借谷2万多担。7月,中央政府再次向群众借谷60万担,分配给兴国5万担的任务,最后兴国县完成了5.1万多担。《红色中华》特地对兴国县推销公债和节省运动成绩做了报道,认为兴国县“自告奋勇推销公债,兴国是全苏区模范县”,也是“节省数目最多的一个县”。此外,兴国县的优待红军家属工作也很突出,得到中央苏区政府高度称赞。中央苏区政府号召各地都要来兴国学习经验。
尽管处于战争时期,但兴国县仍然高度重视教育。1934年1月,全县开办列宁小学427所,在校学生1.2万人。开办识字总会130多个、分会560多个、识字小组3000多个,扫盲和社会教育办得红红火火,卓有成效。中央政府教育部特地为兴国县政府颁布“教育工作的模范”称号。
兴国县各项工作如此出色,引起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的重视。周恩来曾经在中央苏区一次会议上说:“中国外国不如兴国,南京东京不如瑞金。”1934年1月,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称赞道:“兴国的同志们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值得我们称赞他们为模范工作者。”
苏区时期,广大党员干部克服重重困难,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艰苦奋斗、争创一流,创造了出色的工作业绩。苏区广大党员干部不仅是倡导者、开创者,而且是积极的参与者、实践者,形成一种革命力量、一种革命品质、一种革命精神。这种精神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工作上的高标准、严要求,而且折射出共产党人对待革命的基本态度,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