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增订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墨家兼爱和义利并重的伦理思想

第一节 墨子的生平及其著作

墨子,名翟,生于约公元前468年,卒于公元前376年,春秋末期鲁国人。[1]《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因他曾长时期在宋国做官,故一说他是宋国人。

墨子在《墨子·贵义》篇中曾自称为“贱人”,又说自己并没有直接参加生产,“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因此有人说他既不是贵族,更不是奴隶,也不是一般的直接生产者,而是一个接近“农与工肆之人”,即接近下层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淮南子·齐俗训》中说,墨子和当时最著名的木工公输般,都能用木材制成一种精巧玲珑的飞鸟,能在空中飞三天都不落下来。有一次,墨子和公输般在楚王面前比赛,公输般用他制造的九种攻城器械进攻,墨子以他的九种守城器械抵御,最后还是墨子取得了胜利。从这两个故事来看,墨子原来可能是一个技术熟练的木工,经过自学,成为一个知识分子,即所谓“士”。墨子在宣传自己的思想时,经常引经据典,表现出很高的历史知识造诣。

《淮南子·要略》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可见墨子是因不满儒家学说而另立新说的。他创立起一个墨家学派,以与孔子的儒家学派相对立。墨学曾经和儒学并称,在当时都有很大的影响,被称为“孔墨显学”。但是,墨家的思想受到儒家思想的压制,到西汉以后,墨子及墨家学派的思想、事迹逐渐湮灭无闻。[2]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墨子是第一位代表小生产者的思想家。小生产者直接参加生产劳动,承受着长期的战争所带来的沉重灾难,在当时的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下过着极其困苦的生活。墨子站在劳动人民一边,反映了他们正义的呼声,因而,他的伦理思想超出了同时代其他思想家所固有的局限性,而具有更广泛的人民性。他强调劳动的重要性,赋予劳动以道德意义,强调劳动果实不可侵犯,这在世界伦理思想史上也是具有革新意义的。他所提倡的兼爱学说,尽管是一种全人类的因而也是抽象的爱,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但确实是从劳动人民的立场出发,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迫切要求、善良愿望和高尚情操的。墨子在对兼爱思想的表述中,处处表现了他对当时“强执弱、贵傲贱、富侮贫”现象的强烈不满,以及他对人与人之间“兼相爱”的理想社会的真心向往。

就墨子一生的活动来看,可以说他既是一位伦理思想家,又是一位道德实践家。他以“兼相爱”为目的,宣传人与人之间应当彼此相爱,反对攻战,强调和平。他也曾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主张,先后到过齐国、卫国、宋国、楚国等地,所谓“墨子无暖席”(《淮南子·修务训》),“墨突不黔”(《汉书·叙传上》),就是说他匆匆忙忙奔走各国的事情。墨子的一个朋友曾经劝说他:“现在天下的人都不肯做正义的事,你何苦这样努力去干呢?还不如算了吧!”墨子回答说:“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墨子·贵义》)意思是说,一个人有十个儿子,九个儿子好吃懒做,只有一个儿子尽力耕田,吃饭的人那么多,耕田的人那么少,那一个耕田的儿子不能不愈加努力。现在天下的人都不肯做合乎义的事,你正该劝我多做正义之事才好,为什么反而劝我不要做呢?他和他的弟子组织了一个严密的团体,为止息天下的战争,为使所有的人都“兼相爱”而奔忙。《淮南子·泰族训》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这个团体的领袖称作“巨子”。墨子死了以后,“巨子”还传了几代。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像这样严密组织的、以笃行道德为宗旨的团体,也是绝无仅有的。以后的儒家,虽也有自成一个学派并强调实践笃行的组织,但没有一个组织能像墨子所建立的组织那样有严密的纪律性。从历史上来看,这个严密的组织并未存在很长时间,100多年后,也就完全衰落,不为当时的人们所注意了。正是由于墨子及其一派有这种为人、救世的精神,所以他们都极端重视为百姓谋利益。因此,我们可以说,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这一原则的实质内容,并力求把它付诸实践,是墨子伦理思想的主要方面。墨子的伦理思想对后来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强调实践、注重功利的一些思想家,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当然,小生产者阶层本身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以及他们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具有散漫性、狭隘性和保守性的弱点。作为小生产者代表的墨子,在反映小生产者阶层的要求和愿望时,也反映了他们所固有的弱点,即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对王公大人进行道德上的劝说,希望他们能推行兼爱,甚至最后陷入了相信上帝鬼神能赏善罚恶的弊端,把上帝鬼神作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社会的最后精神支柱。这些是墨子思想中的严重缺陷。当然,我们应根据当时的社会发展程度和人们的认识水平考虑问题,不能过分苛求古人。

现存的《墨子》一书,据近人考证,是由墨子的弟子们整理而成的,其主要部分,可以看作对墨子的活动及其思想的比较可靠的记载。《汉书·艺文志》记载,《墨子》共有七十一篇,流传下来的只有五十三篇。其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六篇,主要是逻辑学、认识论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为战国时期的后期墨家所著。对于研究墨子的伦理思想来说,比较重要的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贵义》、《鲁问》、《修身》和《所染》等篇。


注释

[1]孙诒让《墨子考证》说:“生于鲁而仕于宋。”

[2]墨子及墨家学派的思想、事迹在西汉以后的存亡、流转,史家多有所论。孙诒让《墨子间诂·墨子传略》说:“太史公述其父谈论六家之旨,尊儒而重道,墨学非其所喜。故《史记》摘采极博,于先秦诸子,自儒家外,老、庄、韩、吕、苏、张、孙、吴之伦,皆论列言行为传,唯于墨子则仅于孟荀传末附缀姓名,尚不能质定其时代,遑论行事。然则非从世代绵邈,旧闻散佚,而墨子七十一篇,其时俱存,史公实未尝详事校核,亦其疏也!今去史公又几二千年,周秦故书雅记百无一存,而七十一篇亦复书阙有间,微讨之难,不翅信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