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统一

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终目标和最高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最低纲领。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统一的。

(一)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统一性

从根本上说,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必要前提和现实基础。之所以这样说,一是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离不开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阶段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密切相连。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必然要经历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社会主义发展在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会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因此,我国现阶段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成为我们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因为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具体国情不同,各个国家走向共产主义的具体道路、具体形式不会完全相同,有可能会各有各的特色。在我国,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党和人民多年的探索、奋斗、创造和积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三是因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过程,同时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过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虽然在程度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本质上又是一致的、不可分割的。前者是以后者为基础和前提的,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同时也就是为崇高理想而奋斗;不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就等于把崇高理想束之高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必须从现在做起,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起,离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谈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就只能是空想。

第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精神条件。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样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也离不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之所以离不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得以实现的必不可少的精神条件。之所以这样说,一是因为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指明前进方向。理想具有价值导向功能。共产主义理想,作为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加远大、崇高的理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具有引航导向的作用。恰如毛泽东曾经指出的,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就是引导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旗帜。忘记、离开共产主义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就会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现实生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产生的许多问题,与忘记、丧失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坚持共产主义远大而崇高的理想,才能保证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过程中不违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偏离共产主义的目标和方向。二是因为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精神支柱。理想具有价值支撑功能。作为新生事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会经历许多挫折和艰险,共同理想的实现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当前,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西化”“分化”,实行“和平演变”图谋不仅仍然存在并且日益加剧的情况下,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顶住巨大压力,如何克服挫折和艰险,如何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条件固然很多,但有一点无论如何也是不能忽视的,这就是用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作为精神支柱,团结奋斗,顶住压力,坚守阵地,克服困难,争取胜利。因为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既是共产党人共同奋斗的目标,又是团结和凝聚人心的思想基础。三是因为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精神动力。理想具有价值激励功能,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的条件之下精神因素对于事物的发展可以起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在精神因素中,理想信念又是特别重要的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确立和追求,本来就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因素。这种因素,加上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引导和支撑,就会成为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牢固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就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而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顺利实现。

(二)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坚持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统一,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片面强调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而忽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犯超越阶段、脱离现实、急躁冒进的错误。二是片面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甚至散布共产主义“渺茫论”“空想论”,犯迷失方向、只顾眼前的错误。这两种错误倾向在历史和现实中,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过,造成的危害也很大。

在实践中坚持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统一,避免和克服各种错误倾向,必须正确认识与处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理想和现实是对立的统一。一方面,两者是相互区别的,因而不能把理想当作现实,不能把理想的东西拿到现实中来;另一方面,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即在现实中可以包含理想的因素,通过一步一步的努力可以把理想变为现实。因此,不能把当前的现实和理想混为一谈,也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在处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上,应重点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共产主义理想和当前实际工作的关系问题。既要在共产主义理想导引下做好当前的各项具体工作,又要看到,把当前的各项实际工作看作共产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所不可缺少的。二是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和执行现行政策的关系问题。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经说过:“在现时,毫无疑义,应该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但是我们既应把对于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的宣传,同对于新民主主义的行动纲领的实践区别开来;又应把作为观察问题、研究学问、处理工作、训练干部的共产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同作为整个国民文化的新民主主义的方针区别开来。把二者混为一谈,无疑是很不适当的。”[34]尽管毛泽东的这一论述是就共产主义的宣传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关系说的,但是,其基本精神在现阶段也是适用的。在这个问题上,既要注意防止用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代替现行政策的执行。同时,也要防止执行现行政策时,忽视甚至反对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三是广泛性要求和先进性要求的关系问题。这里的广泛性,主要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理想追求;这里的先进性,指的是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主要是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特别是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我国现阶段,我们当然希望更多的人确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但是,不能因此就强制每一个人都成为共产主义者,并以这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人。这是不现实的,也是有害的。同时,我们当然应当要求每一个公民都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但是,并不能因此就放弃引导更多的先进分子确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尤其不能因此要求共产党员仅仅停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上而放弃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追求。在理想追求问题上,不能只求广泛性而忽略了先进性,以广泛性淹没先进性;也不能只求先进性,以先进性取代广泛性。要切实做到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有机统一起来。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8.

[3]同[2]68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5 43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3.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6.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6.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8.

[10][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3.

[12]同[10]562.

[13]同[9]121.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0.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4-565.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76.

[1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6.

[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9.

[20]同[19]574.

[2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22]同[21]66.

[2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2.

[24]同[23]505.

[2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2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

[2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

[2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40.

[2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5.

[3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3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9.

[3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6.

[3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7.

[3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