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整体性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元问题之一。鉴于其特殊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其特别的关注,这里,做专门的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这是客观存在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主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是多种要素或部分构成的有机统一体。马克思主义何以具有整体性,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客观性,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第一,是由马克思主义赖以产生发展的实践的整体性决定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检验、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特点从根本上说是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实践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它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根源于人类实践的整体性或感性具体的整体性。人类实践的整体性是指,人类实践总是具体的、历史的活动;作为实践唯物主义的中心范畴,实践具有普遍性的品格,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都基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但是马克思主义在强调实践的这种普遍性品格的同时,也把人类实践所具有的具体的、历史的性质看作人类实践的本质、内在的属性。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实践时总是指出,这是指的处在人类一定历史阶段的、为一定物质资料条件所规定的、具体的人类实践活动。而人类实践具有的这种整体性也就是感性具体的整体性。人类实践就是人类的感性活动。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对象的事物本体,不可能无中介地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它必须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因此,它必须以人类实践的客体即一定的感性具体的形式呈现在人类的面前。感性具体的整体性也就是人类和改造的事物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历史的具体的呈现。这种实践的或感性具体的整体性在客观上决定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理论的整体性。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实践条件来看,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不仅提出了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方面实行变革的必要性,而且提供了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结合为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可能性。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暴露以及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科学地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创立科学的哲学世界观和历史观创造了条件。同时,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使得从理论上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发现剩余价值理论成为可能。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以及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所不能解决的理论课题,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内的统一整体,这是由当时社会历史的实践决定的[62]。
第二,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方法论决定的。整体性作为一种辩证的观察原则和分析方法,首先把一定的对象、存在看作内容及其结构完整的有机体,在关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上,坚持整体对于部分的决定性的观点。用卢卡奇的话说,就是“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把所有局部现象都看作是整体——被理解为思想和历史的统一的辩证过程——的因素”。[6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整体性研究方法。马克思在研究社会现象时深刻揭示了系统的整体性。他在研究城市功能时指出,“城市本身的单纯存在与仅仅是众多的独立家庭不同。在这里,整体并不是由它的各个部分组成。它是一种独立的有机体”[64]。他在研究生产的协作时指出,协作使“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的新力量”[65]。唯物史观就是从社会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理解为复杂的大系统或有机整体。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指出:“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66]马克思把整体性方法运用于对社会和人的本质的说明,指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67]“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8]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还阐述了生产、消费、分配、交换关系上的整体性思想,指出:“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因此,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69]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论述了“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70]的思想,并将研究事物的过程集合体作为重要的方法论加以强调,批评了理论上承认这个思想是一回事,实际上运用每一个研究领域又是一回事的错误。列宁高度评价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体性研究方法,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它与形而上学方法相反)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做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而不是机械地结合起来因而可以把各种社会要素随便配搭起来的一种什么东西),要研究这个机体,就必须客观地分析组成该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研究该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71]。事实上,列宁本人也是非常重视整体性研究方法的。列宁在谈到马克思学说的性质时,认为它“完备而严密”,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观”[72]。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比喻为“一整块钢”,认为“在这个由一整块钢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决不可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不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就会落入资产阶级反动谬论的怀抱”[7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卢卡奇也特别强调整体性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体系中的地位,把它看作“历史解释”中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科学的“决定性的区别”,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是科学中的革命原则的支柱”[74]。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正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整体性方法的应有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突出表现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客观存在的,而它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就其主要方面而言,至少有以下几点:
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态的整体性。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至少有三种形态:一是理论形态,即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系统完整、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二是实践形态,即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历史运动或实践过程。这一过程,有自己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有自己的基本途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有自己理想的奋斗目标——共产主义、有自己的组织保证——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导作用。三是价值形态,即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信仰和崇高理想。马克思主义的这三种形态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理论形态是思想指导,实践形态是基础,价值形态是目标。理论形态、价值形态都离不开实践形态,实践形态也都要受到理论形态和价值形态的影响。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决定和制约着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发展和功能发挥。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从学科视域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各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内部构成要素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整体。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原则,政治经济学是通向实际生活(如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剖析)的中介,科学社会主义则是应用哲学分析经济事实引出的结论。这三者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各组成部分内部都具有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之间也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分,这两大部分,按照列宁的说法,是“一整块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由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为核心内容而构成的有机整体;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等,也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不等同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它虽然离不开各个组成部分,是在各个组成部分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又不能等同于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离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既不能得以正确的理解和说明,也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像黑格尔说过的,离开人的身体的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还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有不少内容,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阶级和国家、革命和改革、分工和物质利益、社会形态的划分和更替、人的发展和人的解放等,是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要研究的,很难泾渭分明地把它们硬性划归某一个学科,区别只在于不同学科研究的侧重点和角度不同。
第三,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特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自然界规律和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之中,涵盖面非常广泛。比如,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基本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基本观点,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观点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这里指的是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相统一的方法论,它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中最根本的,一是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这一方法的基本要求是,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二是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这一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以实践为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三是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这一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尽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内涵不同,但是,它们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有什么样的立场,就必然有什么样的观点,也必然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之间也相互联系。观点决定方法,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方法反过来也影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也制约着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坚定性及其实现。
第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体系化表达,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客观规律,以及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客观规律的理论学说,是围绕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并最终解放全人类的思想路线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逻辑主线的高度统一而形成的逻辑严密、结构合理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由不同层次的基本原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既互相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层次: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包括关于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认识与实践、真理与价值、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等重要关系的原理。这些原理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具有普遍的适用性。由这些原理构成的第一层次的基本原理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核心层次的内容。二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实践中的运用而形成的基本原理,包括了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人类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资料所有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等。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层次的内容。三是核心层次的基本原理与第二层次的基本原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如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中的运用而形成的基本原理,包括资本雇佣劳动、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等方面原理。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层次的内容。不同层次的基本原理尽管有不同的内容,但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的组成部分,对它们的认识把握和运用都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而孤立进行[75]。
第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整体性。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载体。马克思主义著作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马克思明确地强调:“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76]。事实确实如此。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很多都是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即使有些专门的哲学著作或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著作,其中不少问题也是与其他两个学科的理论结合在一起论述的。马克思在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一部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融为一体的著作。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和公开问世的几部著作,如《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不仅综合地论述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且阐明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战略和策略问题。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同时也是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著作。《资本论》以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经济分析为主题,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结合在一起,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最深刻、最全面的论证,是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一部著作。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一书,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三编,分别论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又处处体现了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列宁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评(马克思主义在资产阶级著作中的反映)》《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卡尔·马克思》《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等一批著作,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结合为一个整体的著作。即使像《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这样专门的哲学著作,也涉及了很多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问题。毛泽东的许多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等,都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的典范,并且紧密联系中国的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和策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紧密结合,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实践上的可操作性。至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著作,更是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又是以把这个理论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内在结合起来为特点的[77]。
第六,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其理论和实践处在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会有不同的侧重,会表现出不完全相同的阶段性特征,会产生一些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但其前后的发展过程是朝着“整体性”目标前进的。它体现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统一、不同理论成果的一脉相承,体现为由不完整走向完整,亦可称为“连续性成长”等。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是一个与时俱进而又一脉相承的统一的、整体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尽管有其特定的内容和特点,但都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过程的一部分,离开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过程整体,就难以真正认识和把握这一阶段的内容和特点。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任何一项成果,理论的也好,实践的也好,尽管有其不完全的内容和特点,甚至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形态,是与时俱进的,但也都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果的一部分,离开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整体成果,离开与其前后成果的内在联系,离开与以往成果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就难以真正认识和把握这一项成果的内容和特点,也难以评价其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第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级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六个二级学科。各个二级学科在研究对象、基本内涵、研究范围和研究重点上,各有特点,区别明显。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基本内容、体系结构、内在逻辑等方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内在规律、基本经验以及重要历史人物等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重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发展轨迹、内在规律、实践经验、理论成果及其内在联系等方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重在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其基本思想等方面;“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重在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核心是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重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点、规律功能及其实现等方面。六个二级学科尽管有区别,但是,它们又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一方面,各个二级学科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其基础理论的地位,为其余五个二级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其他五个二级学科,也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供了研究和建设的目标趋向。在六个二级学科中,前四个学科以其理论原理及理论与历史、现实结合的研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整体,它们之间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种实际应用,构成了该学科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人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上的研究趋向。另一方面,各个二级学科都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面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涉及的主要内容的角度体现了整体性研究的特点和要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从理论发展史的角度体现了整体性研究的特点和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的理论成果的角度体现了整体性研究的要求;“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从马克思主义在其他国家的运用丰富和发展体现了整体性研究的特点和要求;“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的运用的角度体现了整体性研究的特点和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特点和规律的角度体现了整体性研究的特点和要求。
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意义重大。它有利于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有利于全面正确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功能,有利于识别、反对和抵制各种否定、歪曲和肢解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和做法。归根结底一句话,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可以使我们很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使我们的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当然,不能不说明的是,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把握的整体性,并不是要否定或排斥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相反地,要充分认识到,强调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分门别类研究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分门别类研究越深入,越有利于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和把握;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和把握越准确,越有利于对马克思主义分类研究的深入和全面。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我们还要进一步在更多的领域、更多的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过去,我们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加以分门别类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今后,在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同时,这种分门别类的研究还要继续,只不过是,不要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而片面地、孤立地进行这种分门别类的研究(在人们醉心于分门别类研究从而走向忽略整体性研究的情况下,强调整体性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样一来,对马克思主义,既有分门别类的研究,又有整体性的研究,并将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就一定会大大提高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科学化水平,从而更全面、更充分、更正确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注释
[1]在这方面,张青松著的《认识规律背后的规律——“元学”理论研究与建构》(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较有代表性。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3]同[2]137.
[4]同[2]291.
[5][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8.
[7]菲利普·丰纳.马克思逝世之际:1883年世界对他的评论.王兴斌,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195.
[8]同[7]197.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12.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06.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00.
[12]列宁.列宁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07.
[13]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
[14]列宁.列宁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63.
[15]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16]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90.
[17]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8.
[1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3.
[1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6.
[20]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
[21]同[20]26-27.
[22]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国网,2003-07-01.
[2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05-18.
[24]于光远.马克思主义一般文化与社会主义建设.广西社会科学,1986(2).
[25]黄居源.“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述评.理论学习,2007(4).
[26]黄居源.“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述评.理论学习,2007(4).
[27]段若非.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当代思潮,2004(3).
[28]高放.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整体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2).
[29]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定义问题.党政干部学刊,2005(3).
[30]赵曜.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山东社会科学,2009(10).
[31]南普照.试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结构.哈尔滨师专学报社科版,1997(4).
[32]夏征农.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139.
[3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43.
[34]《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编辑委员会.简明社会科学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76.
[35]维尔钦斯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词典.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407.
[36]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45、49、64、57、63、64、68、69.
[37]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原理新编.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7:1-2.
[38]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3.
[39]列宁.列宁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91.
[4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0.
[4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
[4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6.
[4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9.
[44]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6-297.
[4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0.
[4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7.
[47]同[46]776-777.
[48]戴维·麦克莱伦.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54.
[49]纳尔斯基,等.十九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47.
[50]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
[5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05-18.
[52]列宁.列宁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91.
[5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
[5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
[5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1-602.
[56]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3-214.
[5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6.
[5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2.
[59]同[58]320.
[60]同[58]527.
[6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8.
[62]赵家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2010(7).
[63]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76、77.
[6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0.
[6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9.
[6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2.
[67]同[64]220.
[68]同[66]60.
[6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
[7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4.
[71]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5.
[72]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9.
[73]同[72]221-222.
[74]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76.
[75]张雷声.世界观、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教学与研究,2011(12).
[7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5.
[77]赵家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