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 曾子论孝》读本(大众儒学经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孝经

题解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关于书名,东汉大经学家郑玄在《孝经序》中这样说:“《孝经》者,三才之经纬,五行之纪纲。孝为百行之首,经者不易之称。”关于《孝经》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代表性的观点有如下几种。

第一,孔子自撰。如《汉书·艺文志》说:“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白虎通义·五经》:“(孔子)已作《春秋》,复作《孝经》何?”郑玄《六艺论》:“孔子以六艺题目不同,指意殊别,恐道离散,后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经》以总会之。”从《孝经》的字面看,这是一个直观的印象,因为《孝经》通篇都是“子曰”。汉代儒生大多持这一见解,后世信奉此说者代不乏人。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第二,曾子所录。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孔子以为(曾参)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孔安国《古文尚书·序》也说:“曾子躬行匹夫之孝,而未达天子、诸侯以下扬名显亲之事,因侍坐而谘问焉。故夫子告其谊,于是曾子喟然知孝之为大也,遂集而录之,名曰《孝经》。”

第三,七十子之徒遗书。宋司马光《古文孝经指解·自序》中说:“圣人言则为经,动则为法,故孔子与曾参论孝而门人书之,谓之《孝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认为《孝经》是“七十子之徒之遗书”。

第四,曾子门人编录。朱熹《孝经刊误》说《孝经》:“夫子、曾子问答之言,而曾氏门人之所记也。”

第五,子思所作。王应麟《困学纪闻》:“子思作《中庸》,追述其祖之语,乃称字。是书(指《孝经》)当成于子思之手。”

第六,汉代儒生所伪造。宋代学者就开始怀疑《孝经》为孔子本人或曾子所作,清代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认为《孝经》是汉儒所伪造。

从思想内容上看,《孝经》与《礼记》及《大戴礼记》中有关曾子的思想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甚至某些文字都相同,因此当代大多数学者都将《孝经》视为曾子学派的作品。

关于成书年代历来也有争议,现在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孝经》思想的形成不早于战国末期,主要内容形成于战国,但成书一定在汉代,其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孝经》突出了“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这正是汉代的时代特征。第二,《孝经》一书结构严谨,文字简约,主题突出,这在先秦儒家典籍中是不多见的。

《孝经》一书也有今、古文两个版本,《汉书·艺文志》皆有著录。今天我们看到的十八章的《孝经》是西汉以来流行的主要版本,属于今文经系统,据称出自汉初,河间人颜芝原藏,因为是用通行的隶书字体书写,所以称今文《孝经》。《汉书·艺文志》载:“《孝经》一篇,十八章。”郑玄为之作注。古文《孝经》据说是鲁王坏孔子宅所得古文经书中的一种(即孔壁本),《汉书·艺文志》载:“《孝经》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孔安国为之作传。其他除个别文字和虚词差异外,今古文差别不大,所以在汉代一并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两个版本的《孝经》及郑《注》、孔《传》都在社会上流行。到了唐代,唐玄宗御注《孝经》以今文为主,并颁于天下及国子学。五代之乱郑《注》与孔《传》都亡佚了。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命国子监祭酒邢昺为唐玄宗的御注作疏。此注、疏被收入《十三经注疏》,成为儒家经学的正统。

《孝经》在古代政治生活中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历代统治者对它都非常重视并极力加以利用,加以传讲。汉代崇尚孝道,以孝治天下,播于田野。汉初以孝廉察举士人,汉武帝增《孝经》立于太学,设孝经博士,使孝道思想成为汉朝统治思想之一。由《孝经》所倡导的孝道文化后来逐渐发生了异化。《孝经》中说,“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使得孝与不孝被纳入了法律条文。有些士大夫把传统的孝道思想变成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被统治者曲解为顺从和愚孝,对人的毒害甚深,今天必须加以批判,其余毒必须肃清。

当然,今天我们研读传播《孝经》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孝行为道德的根源,《孝经》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孝道的书,由于其浓厚的人情味,广泛的群众性,以及它在和谐人群、稳定社会中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历来的执政者所重视,把它作为实现和谐稳定的法宝。它强调敬老养老,重视血缘亲情,对规范人伦秩序、调节人际关系、促进家庭和谐、维持社会稳定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孝经》以孔子与其门人曾参谈话的形式,以孝为中心,对孝的含义、作用等问题加以阐述,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全书共分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依其内容,十八章大致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自《开宗明义章》至《庶人章》共六章,对孝加以概括性论述,并分五种身份五种角色讲述行孝之方,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这是全篇的宗旨所在,内容重要,虽有侧重与范围等不同,而爱亲敬亲的精神实质是相同的。

第二部分:自《三才章》至《五刑章》共五章,主要讲述孝与治国的关系,强调孝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其中的《纪孝行章》专论孝子应做之事,是对一般意义上的孝的解说。

第三部分:自《广要道章》至《广扬名章》共三章,是对《开宗明义章》中提到的“要道”、“至德”、“扬名”的引申和发挥。因此,这一部分可视为《开宗明义章》的继续。

第四部分:自《谏争章》至《丧亲章》共四章。这部分各章之间内在联系不紧密,而是分别以不同题目对前三部分内容进行发挥和补充。其中,《丧亲章》可视为全篇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