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创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2 做对关键决策,绝地重生

为了让自己挣脱屡战屡败的魔咒,也为了让身边的创业好友们避免失败,我开始认真探寻:是否存在一条成功概率高且可重复的道路呢?为此,我问询了近百位成功的创始人:“‘九死一生’的创业路上,你觉得最重要的是做对了什么?”在众多回答中,我发现有一个答案的频次特别高,犹如当头棒喝。

这个答案就是做对关键决策!

企业的路,就是做对一个个关键决策,从而相互联结发展出来的。决策对错决定生死,能力强弱决定快慢。而现实的挑战是,我们身处的商业时代有两大主题:互联网化和全球化。互联网化,加速了市场、用户、需求、技术、模式等商业核心要素的不确定性,而企业要在这些加速度变化的要素中组合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确定性的成长之路,这使做对关键决策的难度系数暴增。

同时,现今的时代对关键决策的容错率也越来越低。互联网让全球变“平”了,这给商业带来了信息文明,也带来了饱和竞争。不管你选择哪一个行业,在你颤颤巍巍刚创业起步时,就要面对全国乃至全球的竞争对手,直接在同一个维度上展开竞争,展开市场份额和用户的争夺。创业变成了聪明人之间的赛跑,每一个风口、每一条赛道都会被迅速填满,每一种有效打法都会被迅速复制。任何一个商业新机会,都有无数的成熟竞争对手参与其中。这些挑战时刻考验着我们,既要避其锋芒,培育出自己独特的竞争力,又要走对每一步、做对每一个关键决策,一招不慎就会成为“炮灰”。

于是,几乎所有的创业,都是一个危险性很高的选择游戏:活着,需要做对无数个关键决策;死亡,只要一两个关键决策失误!

在创业这条没有尽头的路上,会接连不断遇到岔路口:赛道的选择、核心用户的选择、产品方向的选择、商业模式的选择、增长方式的选择、合伙人的选择、股权分配的设计、融资节奏的安排等,都是一个个决策大难题。每一个关键决策的最终确认键,都只能由创始人亲自按下:选择做这个还是做那个,选择这么做还是那么做。

我发现自己就是因为做错了某个关键决策才掉进创业大坑里。我深入地拷问自己,为什么总会在岔路口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掉进坑里呢?然后我发现了引导自己做出错误决策的两大元凶。

第一元凶是认知的盲区。它负责误导你掉进坑里。

认知盲区,可以理解为无知。现在回想起来,我前几次失败的创业,都夹带着对自己盲目的自信和对商业、企业的无知。记得《格列佛游记》里有句话,“盲目可以增加你的勇气,因为你无法看到危险”。

高维学堂有个学友,就因为对股权投资协议存在认知盲区,签订了不合理的个人回购条款。结果创业不顺,近两年他已经卖了3套深圳的房产,并把钱用于公司,公司破产后,还因这一纸协议背负了2000多万元的个人债务。这件事印证了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曾说过的一句刺耳而又实在的话:“如果你认为学习的成本太高,那你就试试看无知的代价。”

我在复盘自己创业过程中的重要决策时发现,自己以往大都是凭着经验和直觉,在认知盲区中做出了非常重要的关键决策。这就像盲人上战场,不挨子弹、不出事才怪呢。

在决策过程中,更可怕的不是无知,而是一知半解。无知,会让你做出错误的决策;而一知半解,不仅会让你做出错误的决策,还会让你坚信自己并“正确”地执行到底。学错了知识,并付诸实践,很大可能会让自己的企业成了“冤大头”。

第二元凶是人性的弱点。它专门负责诱导你一步步陷入坑里。

贪婪,会让你非理性地追求利润、追求规模;虚荣,会让你静不下心来把本应该做的事做实做好;自我,让你听不进不一样的声音;恐惧,会让你错失发展良机;骄傲,会让你远离用户、远离市场,一条路走到黑……

所有人性的弱点,都会在创业过程中被暴露无遗;所有人性的弱点,都会在创业过程中被无限放大。

回想上一段创业,我们一上来就做一个工具型平台,希望把众筹端口卖给各大商学院,让它们把课程、学员整合到平台上来,幻想着把辛苦活都交给它们去完成。可我们一没师资二没用户,凭什么坐享其成呢?选择做平台而不愿“趴在地上”踏踏实实做产品,用心服务好每一个用户,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了自己内心深处“贪婪”和“偷懒”的盅惑。

“人性的弱点”是事实,并不是某一个人的错,但不能因此把这种风险传递到决策上,转嫁到组织上,必须通过机制设计、群体决策,规避、解决这个漏洞,降低因个人因素导致的决策偏差。即使知道了我们为什么会做错决策,那究竟该如何才能做对关键决策呢?企业成长的路上,需要无数的决策,其中哪些才是关键决策呢?关键决策有三个基本特征:

(1)价值会无限放大、影响深远,比如战略方向选择、产品设计、核心成员的人事决策、创新业务、企业文化等。

(2)可逆成本非常高,比如股权设计、薪酬、融资、商业模式等。

(3)触及底线风险,比如品牌信用、用户体验、价值观、财务、制度等。

简而言之,战略、模式、股权、合伙人、融资、产品、用户、运营、品牌、增长、团队、财务、人力、市场、研发、文化、制度、流程、薪酬激励、管理体系、创新等,虽然每个词我们都认识,但对应的每个知识体系我们却不熟知,甚至连正确的逻辑原理都没掌握,能让企业正常运转,确实只能凭直觉、碰运气。

面对这么多知识盲区,每个知识盲区里还有无数我们不知道的雷区,我们该从何着手学习和扫盲呢?我们团队在实践中找到了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从自己的急用知识开始入手学习和实践。急用知识,简单来说就是对自己当下工作、当下关键决策最重要且急需用到的知识体系。为用而学,一学就能用,且能越用越好、越用越深。

经历了“血淋淋”的三次创业失败,我从头再出发,第一个急用知识是什么呢?是选方向、选赛道的知识体系。在关键决策时刻,我遇见了天图投资CEO冯卫东,这正是他有重大建树的知识领域。他了解了实际情况后,建议说:“众筹式学习模式,只是形式的差异化,无法构建可持续的优势竞争力。关键还在于被众筹老师的实战水平和课程内容质量,你们如果能具备课程产品开发和运营能力,就自己办一个接地气的商学院吧。”

由此,我们决定转型换赛道,不再卖众筹学习系统了,而是选择做一家实战型的商学院。我们一切从零再开始,重建团队,品牌名也从“我包啦”更改为“高维学堂”。三个月后,学习完定位课程,我们才知道“赛道的选择”属于品类的知识。

冯卫东除了建议我们换赛道之外,还向我们推荐了《精益创业》这本书,也正是这本书,帮助我们在一年后发现了“科学创业”的创业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