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式学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学习方法

1.从视觉化思维到视觉化笔记:在做笔记的时候画画

在学校里,你要是在上课做笔记的时候画画,肯定会被老师看成是在开小差。不过其实用画画或者说是图形来辅助文字的笔记,才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不信,你可以看看达·芬奇是怎么做笔记的。

达·芬奇的笔记总是图文并茂,而且不论是文字的笔迹还是旁边的草图都十分细致。达·芬奇在对自然界和对人体的观察、学习中积累下了许多这样的笔记,这是他思考的结晶。作为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是利用图形化思维的成功案例之一。

其实这位天才的学习方法我们也可以借鉴。我们不妨也用这种图形和文字相辅助的方法来做笔记,叫作视觉化笔记(Sketch noting),它最开始被用在学习工程设计上,后来逐渐被用来学习其他所有的学科。下面我们来说说怎样做视觉化笔记。

首先,你不需要画得很好,可以只是用箭头之类的简单符号,不一定要画漫画或者素描什么的。关键是能够帮助你自己理解和记忆,所有的笔记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在做笔记时用简单的图形来表示不同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厘清思路,帮助大脑将新接收的信息与记忆里已有的信息联系起来,促进理解和记忆。你可以先把自己听到的信息记录下来,然后在后续的整理过程中加上表示它们之间逻辑关系的符号,这同时能够帮助你梳理信息。

达·芬奇的笔记

当你接触到一个知识时,把你大脑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记住,这是你自发地将信息视觉化。在做笔记的间隙,你可以把这个画面中最让你印象深刻的图形元素提炼出来,画在笔记里。比如在下面这个笔记中,也许记笔记的人在某个时刻想起了自己过去的一个老师说过什么,于是在公式和图形旁边直接画了那个老师的头像。这些在别人看来似乎是与内容不相关的图形,都来自你自己的联想,与个人过往的经历和知识密切相关,它们能在你以后复习的时候,帮你回忆起当时听课的情境和感悟。

东方VS西方:图形还是语言?

法国人数数的方式一直被人调侃,因为他们不说“70”,而是说“60加10”;他们不说“80”,而是说“4个20”,而90却是“4个20加10”。这种奇葩的数数方式连同样说法语的比利时人都看不下去,于是比利时人果断创造出了法语里的70、80、90,终于正常了。

法国人是不是脑回路很惊奇这不得而知,但整体上来说,西方人和东方人在数数或者是做心算时确实是很不一样的。科学家们用fMRI来扫描人们的大脑,发现同样都是用阿拉伯数字来做计算,西方人心算时,用到的是大脑里掌管语言的布洛卡区,而中国人做心算主要用的是跟视觉和运动相关的神经网络。也就是说大家同样是在计算“4+4”,得出的答案也同样都是8,但得出这个答案的过程却很不一样。其实不只是做心算,就连很简单地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我们和西方人使用的脑回路也不一样。西方人更依赖语言来解决数学或者是抽象逻辑问题。早在2002年,心理学家们就觉察到一些端倪。当时他们并没有用像大脑扫描成像这样的技术,只是比较美国的白人和华裔在做抽象推理时的区别。心理学家让他们一边推理,一边大声地把自己推理过程说出来。美国白人明显更喜欢这样的方法,在大声说话时他们能够更快、更准确地推理,而华裔却很不习惯。这似乎说明白人更依靠语言,而东方人更借助视觉想象来解决抽象的问题。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科学家们提出了很多种假设。有的认为这跟中国人和西方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系。于是科学家们找了新加坡的学校来做实验,因为新加坡学生的数学成绩一向很好。新加坡学校主要用两种方法来教数学,一种叫作模型法,也就是让学生把数学问题用图形来表示出来,然后根据图形来思考。比如说有一个问题是:“你有70颗苹果,我有30颗苹果,那么我们两个一共有几颗苹果?”根据这个问题,老师会让学生像下面这样用两段长方形来表示不同的数量,然后再算出总数。另一种方法叫符号法,它让学生把数学问题通过各种符号,转化成方程式。这个方法是我们更熟悉的。科学家的研究发现,用这两种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的学生成绩都一样好,所以从结果上来看也说不出哪一个方法更好。但是在解题过程中,学生用到的脑回路不一样。用符号法的学生大脑中的楔前叶更加活跃,楔前叶在大脑两个半球的内侧(见图),这也就是说这个方法更费脑子。相比之下,模型法借助图形,更容易理解,于是科学家们推论这种方法的普及让东方人更习惯用视觉图形来思考数学问题。但这个说法有明显的局限,毕竟新加坡不能代表东亚的广大地区。

另一种说法是由于珠算在亚洲的普及,让人们更习惯图形化思维运算。也有学者将这个差异归因于东亚集体主义的文化——东方人更注重整体以及整体中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体。近几年来,随着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的进步,生物学家们又试图从基因和遗传的角度来解释东西方差异的深层次根源。但不论这种差异的起源是什么,东方人和西方人在思维和认知模式上的差异是确实存在的,这也给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西方的教育方式哪些是符合东方人的特点的?哪些又需要根据我们自身的特点来改进?

楔前叶

2.思维导图学习法

大家也许都听说过或者用过思维导图,它能够用图表把复杂的信息简洁明了地表示出来,所以一般人们会用思维导图来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不过归纳知识其实是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思维导图的用处可不只是这些。

大脑的思维模式是发散的,用思维导图不但可以用最直观的视觉来帮助这种发散思维,也能够“整理”这些发散出来的想法。这要从我们大脑学习和记忆的机制说起。比如说对于“猫”这个概念,在大脑中并不是由专门的一个区域来储存的,而是分散在大脑皮层不同的部位:猫的外貌储存在视觉皮层、毛茸茸的感觉储存在躯体感觉皮层、喵喵的叫声储存在听觉皮层,还有跟猫有关的愉快或者难过的记忆,储存在前额叶和边缘系统组成的回路中。其他的概念也是一样,都被分成不同的方面,储存在不同的神经网络中。当我们学习一个概念时,会了解到关于它的方方面面;而在回忆起它的时候,也会陆续想起这些不同的方面来。我们的记忆和想法都是以各种片段的形式储存在大脑网络中,而思维导图的结构正体现了这种网络化的记忆。

怎样更好地使用思维导图呢?

(1)最好是用笔在纸上或者白板上画思维导图,因为这样比在电脑上画更快、更方便,能够快速捕捉自己想到的东西。

(2)从纸或者白板的中间开始画,这样可以鼓励你的思维向各个方向发散。

(3)用图形来描述其中的要点,因为图形更直观,更让人印象深刻,也能够激发你自己的想象力。

(4)使用不同的颜色来画,因为色彩能够使大脑保持兴奋,让你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5)把首先想到的东西画在思维导图的主干上,然后再从这个主干开始分支,延伸出其他的想法,这样不但符合思维发散的规律,也便于联想。

(6)每个结点上最好就使用一两个词,简洁明了。

(7)尽量多画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