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绝天下的《兰亭集序》
喜欢书法的小朋友没有不知道“书圣”王羲之的。他的《兰亭集序》被冠为“天下第一行书”。
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院都珍藏有《兰亭集序》,可这些都是临摹品。王羲之的真迹,我们怕是永远都无缘见到了。那么,被誉为天下之冠的《兰亭集序》究竟是一幅怎样的书法作品呢?王羲之又是在怎样的机缘巧合之下完成这幅作品的呢?这幅书法绝品又究竟有着怎样颠沛流离的传奇经历呢?
《兰亭集序》一共324个字,是王羲之为兰亭雅集所成诗稿写的一个序文手稿,记叙了兰亭雅集的盛况。
那是在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上巳节,王羲之带着他的儿子王献之、王凝之,呼朋唤友,召集了谢安、孙绰这样的名士41人,来到绍兴兰亭,举行修禊活动。兰亭在离绍兴城20多里的郊区,这里青山悠悠,竹林苍苍,曲水弯弯。传说越王勾践在这里种过兰花,汉代时在这里设过驿站亭,所以就叫兰亭。
这些衣冠博带的风雅名士来到兰亭,在弯弯曲曲的小溪边躺坐着,然后把装满绍兴美酒的杯子放到环绕兰亭的小溪中,酒杯顺水漂流,漂到哪个人面前,哪个人就要罚酒三杯,再作诗一首。这就是名传千古的兰亭雅集。
大家玩了大半天,酒喝光了,诗也作得差不多了,这时有人提议道:“我们把今天作的诗出个集子吧,就叫《兰亭集》。逸少兄,是你召集我们来的,这个集子就由你来作序。”
王羲之欣然答应。微微有点醉意的王羲之摇摇晃晃地站起来,把手一挥,“来啊,笔墨伺候!”
王献之马上将洁白柔软的蚕茧纸铺在石桌上,王凝之在一旁磨起了浓墨。王羲之拿出他的宝贝鼠须笔,用笔尖饱蘸浓墨,信笔写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324个字,一气呵成。写完,王羲之把笔一丢,竟醉倒在一边,呼呼大睡起来。
王羲之本想等酒醒之后,再仔仔细细看一遍,认认真真抄一遍,可等他酒醒一看,惊讶自己竟写得那么好,简直是神来之笔,再抄一遍也抄不出这效果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兰亭集序》,上面有涂改的痕迹,因为它就是王羲之酒后的“草稿”。
王羲之很满意自己的这幅作品,一直放在身边珍藏着,时不时拿出来自我欣赏一番。兰亭雅集的第二年,51岁的王羲之归隐到了浙江嵊州金庭(今嵊州市华堂),他在这里一直生活到58岁去世。现在的嵊州华堂村,成了王羲之后人聚居的村落。
再说王羲之去世之后,《兰亭集序》就被王羲之的几个儿子收藏着。王家人打算把这个宝贝一代代传下去。这样一直到了唐朝,《兰亭集序》传到了王羲之的第七世孙王智永的手里。智永在绍兴的永欣寺(现在的云门寺)出家为僧。智永和尚圆寂后,《兰亭集序》就传给了他的徒弟辩才和尚。
辩才和尚当然视之若宝。可是没想到,宝贝竟被唐太宗李世民给盯上了。李世民很喜欢书法,对王羲之的字,他更是爱不释手,不惜代价地派人四处搜集王羲之作品。对神作《兰亭集序》,他当然更是势在必得,派出很多探子,四处打探《兰亭集序》的下落。一天,李世民得报《兰亭集序》在辩才和尚的手里,但是辩才一直推说没有。又不能明目张胆地抢夺,于是李世民就想了个智取的计策。
这天,永欣寺来了个书生,穿着旧布长衫,一副落魄相。他在寺内的壁画前,久久驻足观赏。一连几天,辩才都发现这个书生一边观赏壁画,一边连连赞叹。辩才惜才,忍不住上前与他攀谈。这才知道,书生是个落第秀才,从湘潭搭船来到浙江,在永欣寺旁租了房子。他很倾慕寺内的壁画,所以每日过来欣赏。
辩才见书生品评壁画,每每都能点出其中的精妙处,不由得引为知己。两人相见恨晚,这之后就经常在一起下棋、喝酒、抚琴,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有一次,两人一边喝酒,一边高谈阔论。喝得差不多的时候,两人谈到了书法。书生朝辩才招招手,让他附耳过来,在他耳边悄悄地说:“我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我像眼珠子一样地珍惜,不管到哪里我都带在身边。你是我的至交,我才舍得拿出来让你见识见识。”说着,从袖中神秘兮兮地拿出了一个画卷。
辩才一听,眼珠子都瞪大了,忙接过细看。一看之下,哈哈大笑:“这哪是什么真迹,这根本是仿得比较好的赝品。”
书生脖子一梗,说:“怎么不是真迹,这可是我倾家荡产买来的。”
一时间,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最后,辩才一激动,竟从房梁上拿出了秘藏的《兰亭集序》,说:“今天我要让你见识见识,什么是《兰亭集序》真迹!”
书生接过细看,啧啧称赞。再后来,辩才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第二天,辩才醒来,一摸房梁,哪里还有《兰亭集序》,找遍了寺内,一无所获。而那个书生,也早已不见了踪影。辩才这才知道上了当,不由得跌足叹息,后悔不已。
原来那书生就是李世民的监察御史萧翼。为掩盖行迹,萧翼特意绕道南下,先到湘潭,再搭船至浙江。那天晚上,辩才拿出《兰亭集序》真迹后,萧翼就偷偷在辩才喝的酒里下了药,等辩才昏睡后,他拿了《兰亭集序》直奔永安驿站,取快马连夜往长安而去。
李世民得到《兰亭集序》后,视若珍宝,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法家临写,还让弘文馆的冯承素等人描摹勾填。他还对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李治说:“我死后,你用玉匣盛放《兰亭集序》,放在我的身边,这样我死也瞑目了。”
李世民去世后,唐高宗李治就按他的嘱托,将《兰亭集序》一起陪葬在昭陵里。后世见到的《兰亭集序》,都是历代书法家的摹本。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兰亭集序》为冯承素摹本,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神龙本兰亭集序》。真迹既已下落不明,这些唐朝摹本自然就更加珍贵了。
小链接
“东床快婿”王羲之
王羲之年轻的时候,当朝太尉郗鉴要在王家为宝贝女儿招个女婿。谁不想娶太尉的千金呀,王家的青年才俊一个个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等待挑选。只有王羲之露着肚子躺在东厢房的床上管自己看书。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郗鉴哈哈大笑道:“我要选的就是他了!”郗鉴亲自来到王府召见王羲之,见他豁达磊落,才学也好,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的典故就是这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