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通州作家视域下的运河文化精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凌云一羽,心系家乡”——刘白羽

刘白羽,现代著名作家,1916年9月28日生于北京通州。刘白羽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代表作品有《刘白羽散文选集》《心灵的历程》《第二个太阳》《大海》《刘白羽文集》等。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党支部书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部主任、新华社总社军事记者、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作协副主席、作协书记处书记、文化部副部长、总政文化部部长、《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等职。刘白羽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党代会代表,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通州档案馆有“刘白羽文库”常设展览室。

刘白羽193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38年作为一个追求进步、向往革命的青年作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从此矢志不渝地投身到改变民族和祖国命运的斗争中。半个多世纪来,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见证了新中国的建立。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他始终不渝地坚持文艺的工农兵方向,进而为社会主义、为人民写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他写出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色彩、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60多年来共发表作品50余部,400余万字,多种作品被译成英、俄、德、缅甸等文种。《长江三日》《日出》等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学、大学教材。1950年参加编制的反映解放战争的影片《中国人民的胜利》荣获1950年斯大林文艺奖一等奖、散文集《芳草集》荣获1989年中国作家协会优秀散文奖、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第三届(1991年)茅盾文学奖和1986~1994年度“炎黄杯”人民文学奖、长篇传记文学《心录的历程》获1995年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

刘白羽祖籍山东青州府,祖上逃荒到通州落户,后来移居北京城内。比他年轻20多岁的刘绍棠对这位文学前辈和革命前辈,既充满敬意又怀有特殊的同乡之情。在《凌云一羽》一文里,刘绍棠记录了与通州老乡、著名作家刘白羽交往而结下的同乡之谊,以及对自己身陷困境中同乡前辈给予的良言和关心的由衷感激:“白羽同志见到我,也喜欢打听通州的情况。白羽同志写过到青州寻根的散文,但通州仍把他视为‘胞波’。”[3]刘白羽在领导岗位时,常常关心同乡作家。刘绍棠1957年被划为“右派”时,身为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的刘白羽很关心这位同乡的命运。刘绍棠也对这位同乡前辈心怀感激之情:“新时期以来,家乡人民以百分之百的选票,选举我连任15年人大代表;因此,我可以代表60万通州人民,向白羽同志致以乡亲的祝贺和敬意。”[4]

1957年刘绍棠被划为“右派”,并受到众多知名人士的抨击和批评,一时陷入舆论风浪的旋涡。刘白羽没有说话,而是一直默默关心刘绍棠的命运,让刘绍棠深为感动。多年来,刘绍棠对同乡的关怀铭记于心,用他的话说就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的家乡,长者对晚辈落井下石,是被戳脊梁骨的。”[5]

刘白羽在文学创作上一直保持着如火的热情和昂扬的激情,在创作生涯后期,他的作品饱含老年人的睿智和洒脱。刘绍棠一直关注这位同乡作家的创作,对他的创作有很高的评价:“他的长篇力作《大海》和《心灵的历程》,更是‘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6]虽然刘白羽的文学创作没有直接涉及运河文学和通州,但刘白羽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表示,“我的手稿、成书、奖状、奖章、奖杯、全部存书、照片、录音录相及所存字画、艺术品,献给我的家乡北京通县。”刘白羽同志的这一义举得到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通州党政领导的赞同和大力支持。1996年10月19日,刘白羽将首批珍贵文学艺术档案资料——包括部分著作、手稿、奖状、奖章、奖杯、名家字画、剪报等共180余件作品及私人物件,亲手交给家乡通县档案馆(注:后有部分捐赠中国现代文学馆)。刘白羽文学艺术档案是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宋平同志在“纪念刘白羽从事文学创作60周年暨《刘白羽文集》首发式”上指出:“刘白羽在火热的战斗中,以满腔热忱和生花妙笔,写人民的勤劳勇敢,写人民求解放的伟大斗争,写人民创作历史的力量。刘白羽的作品充满了对党的忠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给读者很强的感染力,对年轻一代是爱国主义的好教材。”“刘白羽文库”的建立,将对通州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