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昌县城
益昌县,西汉时期属涿郡。《汉志上》:涿郡属县“益昌,侯国。莽曰有袟”。《汉书·王子侯表》:汉元帝永光三年(前41年)封广阳顷王子刘婴为益昌侯,后传刘政、刘福,免除。属涿郡。东汉时期省废。《水经注·巨马水》:“巨马河又东南迳益昌县,濩澱水右注之。水上承護陂于临乡县故城西,东南迳临乡城南。汉封广阳顷王子云为侯国。《地理风俗记》曰:方城南十里有临乡城,故县也。城南十里[130]。淀水又东南迳益昌县故城西,南入巨马水。巨马水东迳益昌县故城南。汉封广阳顷王子婴为侯国,王莽之有秩也。《地理风俗记》曰:方城县东八十里有益昌城,故县也。又东,八丈沟水注之。水出安次县东北平地泉,东南迳安次城东,东南迳泉州县故城西,又南,右合虖池河枯沟。沟自安次西北,东迳常道城东、安次县故城西。晋司空刘琨所守,以拒石勒也。又东南至泉州县西南,东入八丈沟,又南入巨马河,乱流东注也。”可知古益昌城位于巨马河北[131],西临濩澱水,东有八丈沟(其当原入圣水,南北朝时期圣水南入巨马河,而改入巨马河)。其方城县在今河北固安县南十里[132]。依《地理风俗记》,其东八十里有益昌故城。《寰宇记》卷七十:涿州固安县,“益昌故城,汉县,故城在今县东南五十里。后汉省,并入方城。周武帝宣政元年于城内置堡城”。其固安县即在今址,则二者所记不同,当有讹误。《清统志》卷八:“益昌故城,在霸州东北。汉永光中封广阳顷王子婴为侯国,属涿郡,后汉废。《水经注》:拒马水东迳益昌县故城南。《地理风俗记》曰:方城县东八十里有益昌城,故县也。”而未予确指。
《清统志》卷六:固安县,“东南至霸州界五十五里”。霸州,“北至固安县界二十五里”。计今固安县城至霸州城八十里,与《地理风俗记》所述“方城县东八十里有益昌城”大体相当,则古益昌城极有可能即在今霸州城址。其在南北朝时期犹存,北周时于此城内置堡城,唐代于此置益津关。益津当因临近古益昌城而得名[133]。今霸州市城关镇南关村西发现周代遗址。城关镇城五街霸州中学西侧发现东周时期遗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暴露遗迹有灰坑,采集遗物有铜剑、铜镞、蚌镰和陶器残片。其东盐水街附近发现战国及宋代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遗迹有战国时期水井,系用陶制井圈叠砌而成。采集有战国时期的夹砂和泥质灰陶绳纹罐、瓮、盆及素面豆等残片,宋代的白釉、绿釉的碗、盘、罐、瓶等瓷器残片。在城关镇东北部发现战国至汉代及宋元时期遗址,暴露遗迹有灰坑,采集遗物有战国至汉代的灰陶瓮、罐、豆等残片以及半两铜币,宋元时期的灰陶罐、盆、板瓦、筒瓦以及白釉、酱釉、黑釉碗、盘、瓶等残片。在城关镇东关村东南发现汉代遗址。在城关镇南关城二街发现宋元时期南关码头遗址。在城关镇范家坊村发现战国至汉代墓葬群,在城关镇南关村东发现汉代墓葬群等[134]。可表明此一地区在战国秦汉时期已有较大发展,古益昌城当亦在此范围内。隋唐以前,巨马河流经其南,设有津渡。而益津关之称晚出,似当置于唐代后期。五代时归属辽国,周世宗时收复,置霸州,宋初相沿,其沿革不甚清楚,故《寰宇记》未记之。而将益昌故城方位沿革记于涿州固安县下,当本于《元和志》(此卷今佚)。依上推考,其“故城在今县东南五十里”,当为“今县东南八十里”或“今县东南九十里”之讹。
《元丰九域志》附《新定九域志》卷二:霸州,“古南关城。《图经》云:赵武灵王筑。以朝鲜有关城,故此云南关城也”[135]。《读史方舆纪要》引之,而以其在“州南关”。《清统志》卷八:“古南关城,在霸州南。《九域志》:州有南关城,赵武灵王所筑,以朝鲜有关城,故此云南关。”似均不确。依文意,其与北部朝鲜境内关城相应,当属专名,而非置于南关。《旧五代史·周书·世宗纪》:显德六年(595年)四月,周世宗率军北征。“辛丑,至益津关。……五月乙巳朔,帝驻跸于瓦桥关。……己酉,以瓦桥关为雄州,以益津关为霸州。是日,先锋都指挥使张藏英破契丹数百骑于瓦桥关北,攻下固安县。诏发滨、棣二州丁夫城霸州”。《宋史·王晏传》:王晏“从世宗北征,为益津关一路马军都部署,韩令坤副焉,遂平三关”。《韩令坤传》:韩令坤“副王晏为益津关一路部署,俄为霸州都部署,率所部兵戍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四:周世宗北征,“辛丑,至益津关,契丹守将终廷辉以城降。……己酉,以瓦桥关为雄州,割容城、归义二县隶之。以益津关为霸州,割文安、大城二县隶之。发滨、棣丁夫数千城霸州,命韩通董其役。……辛亥,以侍卫马步都指挥使韩令坤为霸州都部署,义成节度使留后陈思让为雄州都部署,各将部兵以戍之”。其益津关城当相沿于北周时期于原益昌城内所筑堡城,而周世宗时“城霸州”则极有可能是大部分沿用原益昌城外城。在营建过程中或有战国时期带铭文器物出土,遂判定赵武灵王所筑。
《说文解字》:關,篆文作,“以木横持门户也,从門,声”。又,隘,篆文作,“陋也,从,声”。,籀文嗌字。,篆文,从、益。段玉裁注:嗌,“此见口部隘下,各本作隘,今正”。又注隘:“篆,各本作籀,今正。,籀文也。隘,小篆也。先籀而后篆者,为其字之从也。”二者形相近。或原作隘,而误识为關,遂得关城之名。而此城在战国时期当称隘城,汉代改称益昌。
《寰宇记》卷六十七:“霸州,今理永清县,本上谷郡地,星分箕尾,幽州之古益津关,晋天福初陷虏庭,周显德六年收复,因置霸州并永清县,仍割莫州之文安、瀛州之大城二县隶焉。”又:“永清县,二乡。本幽州会昌县地,唐天宝中改为永清县。即古益津关。周显德六年收复三关,遂于益津关建霸州,仍置永清县。瓦河水在县西南三百步。平曲城,在县东三十二里。汉景帝封公孙浑邪为平曲侯,即此也。”卷六十八:“破虏军,古淤口关。周显德六年收复关南,于此置塞,至皇朝太平兴国六年割霸州永清、文安县三百一十七户属焉。”又:“永济河自霸州永清县界来,经军界,入于淀泊,连海水。平曲子,去军西南二十里。《汉功臣表》云:景帝三年封公孙浑邪为平曲侯。”《元丰九域志》卷二:信安军,“太平兴国六年以霸州淤口寨为破虏军,景德三年改信安”。又:“太平兴国六年以霸州永清、文安二县隶军,后以二县复隶霸州。”《新定九域志》卷二:“莫金口城,汉封公孙浑邪为平曲侯,即其地。”信安军,“本古淤口关也。周世宗收复关南,于此置寨,皇朝建军。石莲池河。北(永)济河,亦名瓦河”。唐代所置永清县即在今河北永清县址,时已归辽国。所谓“仍置永清县”,是指在霸州境内另置永清县,因其名而不因其址。由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置破虏军,割霸州永清、文安二县归属,而霸州犹存来看,此前永清县当并未附郭于霸州,而是置于淤口关即破虏军址。《新定九域志》将“永济河亦名瓦河”记于信安军(破虏军)下,亦可表明此一点。而后以永清、文安二县复隶霸州,永清县方附郭于霸州。如此,《寰宇记》所述平曲城在永清县东三十二里,当指原永清县城即破虏军(信安军)城,而非后迁永清县即霸州城。又,《寰宇记》并记“平曲子”,当另有所指,或原称平口,为水口、关口之称,因口与曲音相近而演为平曲,并附会为平曲城。《新定九域志》所述“莫金口城”当亦属后世附会。《明统志》卷一:“信安城,在霸州东。古为淤口关,五代周于此立寨,宋升为信安军,金降为县,后置镇安府,元省。”又:“平曲城,在霸州东。汉景帝封公孙浑邪为平曲侯,即此。”其因于旧说,然已不能确指。《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霸州,“信安城,州东五十里”。又:“平曲城,在州东三十里。《寰宇记》:汉景帝六年,陇西太守公孙浑邪封平曲侯,即此城也。《括地志》云:平曲城在瀛州文安县北。”其以平曲城在霸州东三十里,当有误解。而引《括地志》文略去“七十里”,则意在调和。《日下旧闻考》卷一百二十:霸州,“平曲城,在县东三十二里,汉景帝封公孙浑邪为平曲侯,即此地(《太平寰宇记》)。臣等谨按:州志:城东二十里有平曲村”。又:“平曲城,公孙浑邪卒,葬于此,俗名花达墓,在霸州东二十五里(《长安客话》)。”其平曲村当相沿于“平曲子”,并演为平曲城,而被认为与《寰宇记》所述平曲城为一地。《清统志》卷八:“平曲城,在霸州东二十五里。”光绪十五年刊《顺天府志》卷二十九:霸州东“二十五里平曲邨。按《霸州周志》:东二十五里台山里有平曲邨”。今作平口村。
今霸州市信安镇南残存有信安故城址,城墙遗迹无存,形制不详,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暴露遗迹有灰坑、灶址、夯土建筑基址等,采集有唐至元代陶器和瓷器残片及铜币等。其西南约10公里煎茶铺镇平口村北残存一处战国至汉代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未发现城墙遗迹,采集有泥质灰陶罐、鼎、盆、瓮、板瓦、筒瓦、瓦当等,调查者认为此城址可能即属平曲故城[136]。其位于今霸州市区东约10公里,与《清统志》等所述平曲城所在方位相当,然占地较小,与汉代县城规模相差较大,或属关城一类,且与《括地志》等所述平曲县故城所在方位不合,不可能属之。另在辛章乡策城村东北500米发现一座汉代城址,城墙遗迹无存,形制不详。1957年调查时尚残存有一段夯土城墙,面积约20万平方米,采集遗物有铜镞和灰陶瓮、罐、盆、豆、板瓦、筒瓦等残片。调查者认为此城址可能属益昌故城[137]。然与相关记载不合。又,《明统志》卷一:“坼城,在霸州东,相传宋杨延朗屯兵以拒契丹,因筑此城。”《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霸州,“志云:信安东三十里有狼臧城,又十里为忻(拆)城,宋将杨延朗屯兵拒契丹于此”。《清统志》卷八:“拆城,在霸州东八十里。宋杨延朗屯兵于此。今为拆城里。”光绪十五年刊《顺天府志》卷二十九:霸州东“四十二里信安镇,与永清县分割,为巡检治,把总驻焉。旧有城,唐之淤口关,周之淤口寨,宋之信安军,皆即此地。镇南有赵家台。东南二十一里苏桥镇,与文安县分辖,主簿治此。六十八里策城镇,初名拆城,明知州陈于庭更拆为策。”其所述与此城址所在方位相符,然所属时代不合,且其说晚出,当属后世附会。而此城址西南距今文安县城约35公里,正与《括地志》所述古平曲县在文安县北七十里略合,当即属之。其西北距信安城址约15公里,则《寰宇记》所述平曲县在永清县东三十二里,当亦指此城。此平曲县在西汉时期当属勃海郡,西汉晚期省废,故不见于《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