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地古城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成县城

成县,西汉时期属涿郡。《汉志上》:涿郡属县“成,侯国。莽曰宜家”。《汉书·王子侯表》:汉昭帝元凤五年(前76年)封中山康王子刘喜为成献侯,后传刘得疵、刘傰、刘贵。建平元年(前6年),“薨,亡后”。注属涿郡。又,《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封董渫为成敬侯,后传董赤,“有罪,绝”。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复封董赤为节氏侯。《索隐》:成,“县名,属涿郡”。《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汉高祖六年封董渫为成敬侯,“七年薨”。孝惠元年(前194年)董赤继嗣,为节氏侯。王先谦曰:“《索隐》:成,县名,属涿郡。案:《汝(汶)水注》,渫封邑在泰山郡,后汉所置成县也,详泰山式下。后封成阳荒王子宪。如《索隐》说作成,则国除后,昭帝以封中山康王子喜,亦可通。”[116]《水经注·汶水》:“淄水又迳郕城北。汉高帝六年封董渫为侯国。”此郕城在今山东宁阳县东北[117]。后说似较为妥切。成县所在,史无明载。依汉制,其有可能原属中山国,分封成侯后划归涿郡,当位于中山国与涿郡、代郡交界地带。中山国西北部与代郡广昌县交界。广昌县于东汉时期划归中山国,见于《后汉志二》。晋时又改属代郡,见于《晋志上》。北魏时期省废。《水经注·巨马水》:“巨马河出代郡广昌县涞山(经文)。即涞水也,有二源,俱发涞山。东迳广昌县故城南,王莽之广屏矣。魏封乐进为侯国。涞水又东北迳西射鱼城东南,而东北流。又东迳东射鱼城南,又屈迳其城东。《竹书纪年》曰:荀瑶伐中山,取窮鱼之邱。窮、射字相类,疑即此城也。所未详矣。”《滱水》:“(滱水)东南过广昌县南(经文)。滱水东迳嘉牙川。川有二水,南来注之。水出恒山北麓,稚川三合,迳嘉牙亭东,而北流注于滱水。水之北,山行即广昌县界。滱水又东迳倒马关。……又东,左合悬水。水出山原岫盘谷,轻湍浚下,分石飞悬,水一匹有余,直灌山际,白波奋流,自成潭渚,其水东南流,扬湍注于滱。滱水又东流历鸿山,世谓是处为鸿头,疑即《晋书地道记》所谓鸿上关者也。关尉治北平,而画塞于望都,东北去北平不远,兼县土所极也。滱水于是左纳鸿上水。水出西北近溪,东南流注于滱水也。又东过唐县南(经文)。”其滱水即今唐河。唐县于北齐时省废,隋时复置,唐时迁于今河北唐县址。

广昌县于北周时重置,隋时改称飞狐县。《隋志中》:上谷郡统县“飞狐,后周置,曰广昌,仁寿初改焉。有栗山,有巨马河”。唐时相沿,而属蔚州。《通典》卷一百七十九:蔚州领县“飞狐,汉广昌县地”。《史记·樊哙传》:汉高祖十一年,樊哙“破得綦毋卬、尹潘军于无终、广昌”。《正义》:“在蔚州飞狐县北七里。”《元和志》卷十四:蔚州,“飞狐县,下,西至州一百五十里,开元户九百九十二,乡三。本汉广昌县地,属代郡,后汉属中山国,晋又属代郡。隋开皇三年改属蔚州,仁寿元年改为飞狐县,因县北飞狐口为名也。隋末陷贼,武德六年重置,寄理今易州遂城县界,遥属蔚州。贞观五年移还今所”。《旧唐志二》所述略同。《寰宇记》卷五十一:蔚州,“飞狐县,东南一百里,一十二乡。本汉广昌县地,属代郡,后汉属中山国,魏封乐进为广昌侯,即谓此。后废。晋又属代郡。周大象二年于五龙城复置广昌县,即此邑也。隋开皇三年改属蔚州,仁寿元年改广昌县为飞狐县,因县北飞狐口为名。隋末陷贼,唐武德六年重置,寄理今易州遂城县界,遥属蔚州。贞观五年移还今所”。又:“交牙城,《水经注》云:广昌县南有交牙城。未详所筑。以地有交牙川为名。板殿城,《水经注》云:广昌县南有古板殿城。”其“东南一百里”,原文当作“一百五十里”,同于《元和志》。而“周大象二年于五龙城复置广昌县,即此邑也”似当本于隋时《图经》。其“此邑”与《元和志》所述“今所”当有别。而二者均未述及古广昌城之所在方位。《史记正义》于“广昌”下注“在蔚州飞狐县北七里”,除有可能是指古广昌城外,亦不能排除是指北周时期所置广昌县址。唐贞观五年所迁飞狐县,宋元以后相沿,明初又改称广昌县,清代改属易州,即今河北涞源县。《清统志》卷四十八:“广昌故城,在今广昌县北。”“射鱼城,在涞水县西。”均未予确指。又:“纣王城,在广昌县东十五里,相传纣使比干筑此,中有比干庙。”“比干庙,在广昌县东南十里牛心山上。”今涞源县北未发现相关遗址。而于涞源县东南约7公里甲村乡三甲村西发现一座战国至汉代城址,其位于拒马河西北岸台地上,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00米,城墙夯土所筑,基部残宽3米,残高1~5米,采集遗物有铜镞、铁带钩和饕餮纹瓦当、云纹瓦当、绳纹板瓦、筒瓦、回纹方砖、罐、盆、豆等残片。在三甲村西南发现有战国至汉代墓葬群[118]。当即属传说中之纣王城,当由其临近比干庙附会而成。而其所在地理方位与《水经注》所述广昌县故城相当,所属年代亦大致相合,当即属之。

今涞源县东北东团堡乡东团堡村西南150米发现一座战国至汉代城址,平面近方形,边长约300米。城墙夯土修筑,基部残宽3米,残高1~3米。暴露遗迹有灰坑,采集遗物有泥质灰陶绳纹板瓦、筒瓦、罐、盆等残片。在东团堡村内及周围残存有辽代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长约500米。城墙夯土修筑,残高1~4米,采集遗物有铁釜和泥质灰陶素面罐、盆及白釉、酱釉瓷碗、罐等残片[119]。其西南约5公里有西团堡村,中间有三道河自西北向东南流入拒马河。而比照《水经注》所述,其东南临近拒马河,与射鱼城所在地理方位相合,当即属之。城址或属西射鱼城,而东射鱼城当在东团堡村辽代城址附近;或属东射鱼城,而西射鱼城当在今西团堡村附近。

今涞源县西南南城子乡南城子村西发现一座古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50米,南北长约130米,城墙夯土修筑,基宽10米,残高1~5米,采集遗物有泥质灰陶绳纹板瓦、筒瓦、罐、盆等残片,时代判属战国时期[120]。其位于滱水(今唐河)以南;东南所临西河(或称南河)东北流入唐河,南有数条支流注入,当即属《水经注》所述之嘉牙川。如此,此城址当即属“嘉牙亭”,亦即《寰宇记》所记“交牙城”。

依《水经注》所述,在嘉牙亭东有倒马关,即在今唐县西北倒马关村。其东又有鸿上关,或作鸿山关。《寰宇记》卷六十二:定州唐县,“鸿山关,今名鸿城”。又:“鸿郎城,《九州要记》云:鸿城,俗号为鸿郎城,即帝尧时丹朱所居此城是也。”卷十四:“鸿城,在唐县西北。……旧志:今有鸿城社,在县西北七十里。”今唐县北葛公乡北洪城村北残存一座古城址,其建在依山临水的山间高地上,西临唐河,东、北为山冈,面积约42万平方米。城址略呈方形,南北长约700米,东西宽约600米。现西垣残长约430米,东垣残长约380米,南、北城垣无存。墙体底宽约20米,顶宽约5米,残高3~15米。城墙夯土修筑,城内暴露有夹砂和泥质灰陶罐、豆、筒瓦、板瓦、夹砂红陶釜等。时代判属战国时期[121]。其所在地理方位与鸿上关相合,当即属之。其北花塔乡周家堡村残存一座战国时期城址,其位于两山之间的河谷地带,中为唐河支流银河。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500米,南北长约220米,墙体断续分布于村东、村中、村西北的山坡上,西北角、东北角有翼墙向两侧山坡延伸,总长约2.4公里。墙体土石混砌,两侧砌较大的石块,中填黄土、碎石,部分保存较好的地段用白灰勾缝,底宽约2.6米,顶宽约1米,残高1~2米。城址内采集少量战国时期夹砂灰陶绳纹陶片[122]。其位于古倒马关与鸿上关之间,城址所临银河似当即《水经注》所述之“悬水”。另据上引《寰宇记》:“《水经注》云:广昌县南有古板殿城。”今传本脱此文。其所在正在古广昌城南,或即指此而言。《清统志》卷十四:“大茂城,在唐县西北一百里唐河北岸,古隘口也。”就其所指地理方位,当亦在此[123]。而此前所属,则史无明载。就今所见规制,当与秦汉时期县城相当,所属年代亦相近。依上引《水经注》所述,古时广昌县南以滱水北所亘山脊为界,西汉时期代郡与中山国当亦以此一线为界,则此城址所在原当属中山国,其南接唐县。而此城址以东约百里有涿郡所属故安县城(今河北易县东南);其南有桑丘城(今徐水县瀑河乡解村),汉武帝封中山靖王子刘洋为侯国,当原属中山国。由此推之,此城址所在在西汉时期极有可能即属成县,原属中山国,在刘喜就封为成献侯后即划归涿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