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中压开关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中国制造2025》的政策

1.《中国制造2025》

(1)《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

1)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和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2)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各行业新的装备需求、人民群众新的消费需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的民生需求及国防建设新的安全需求,都要求制造业在重大技术装备创新、消费品质量和安全、公共服务设施设备供给和国防装备保障等方面迅速提升水平和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将不断激发制造业发展活力和创造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

3)建设制造强国任务艰巨而紧迫。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持续的技术创新,大大提高了我国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大型飞机、北斗卫星导航、超级计算机、高铁装备、百万千瓦级发电装备和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形成了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我国已具备了建设工业强国的基础和条件。

但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必须着力解决以上问题。

建设制造强国,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强统筹规划,突出创新驱动,制定特殊政策,发挥制度优势,动员全社会力量奋力拼搏,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2)《中国制造2025》的制定经纬 2013年初,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倡议开展“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2013年底,中国工程院将“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阶段性报告提交中央,其中就包括制定《中国制造2025》的建议。

2014年1月7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专题听取了中国工程院的阶段性成果汇报,对“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给予充分肯定,同时认为应该由咨询转变为行动,要求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联合多部委、中国工程院等单位,尽快制定《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的背后凝聚了5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专家两年多的研究成果,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明确了我国成为制造强国的阶段性目标和各项指标,为中国制造业绘就了发展蓝图。

《中国制造2025》不是具体规划,而是面向全行业的行动纲领,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是三个发展方向。其实,《中国制造2025》只是中国迈向制造强国的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提出,力争用30年时间,通过“三步走”战略,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2025年,使中国制造业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使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的中等水平;2045年,使中国制造业综合实力迈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3)解读《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站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以及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核心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中国制造2025》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与技术部、财政部、国家质检总局及中国工程院等部门和单位联合编制。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是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物质保障,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历史证明,每一次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突破,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强国的竞争格局,制造业的兴衰印证着世界强国的兴衰。实践也证明,制造业是创新的主战场,是保持国家竞争实力和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大力发展制造业,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百年强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必须坚持发展制造业的决心和信心不动摇,通过制造业创新升级,铸就更加坚实的强国之基。

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世界制造强国,是我们吸取错失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当前,世界经济和产业格局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和大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经济复苏缓慢,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另一方面,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酝酿新突破,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上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突破,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强化制造业创新,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谋求新一轮竞争的有利位置。面对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的新调整和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新挑战,我们必须前瞻布局,主动应对,在新一轮全球竞争格局中赢得主动权。

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跨越发展,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需要。“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向往和追求,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必须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制造业做支撑,这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大需求提出了迫切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契合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根本要求,通过持续实施《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35》《中国制造2045》,到建国100周年时成为全球领先的制造强国,以制造业的繁荣和强大,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是实现经济稳增长、调结构、提质增效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保持在40%左右,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全国货物出口总量的90%以上,是拉动投资、带动消费的重要领域。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于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制造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换挡但不失速,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重点、难点和出路都在制造业。制定《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就是为了应对这一系列变化带来的深刻影响,瞄准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和绿色发展等关键环节,推动制造业实现由大变强。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了建设制造强国的“三步走”战略,以10年为一个阶段,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建设,并对第一个10年的战略任务和重点进行了具体部署。总体看,《中国制造2025》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而是兼顾当前和长远,兼顾战略和战术的一个行动计划。既立足当前,面向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出了九大战略任务、五项重点工程和若干重大政策举措;又着眼长远,着眼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围绕先进制造和高端装备制造,前瞻性地部署了重点突破的十大战略领域,描绘了未来30年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和梯次推进的路线图。

建设制造强国是国家战略,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把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共同推进。要在充分尊重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体现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发挥好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国情出发,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务求实效,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让中国制造“十年磨一剑”,10年上一个新台阶!

2.《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通过大量的研究和调研,在充分听取专家、行业协会、重点企业及各地主管部门的意见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简称《规划》)。2016年12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印发了该《规划》。

该《规划》作为指导“十三五”时期全国智能制造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重点任务。

该《规划》提出了智能制造发展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将发展智能制造作为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分类分层指导,分行业、分步骤持续推进,“十三五”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引领,以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为目标,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为重要抓手,着力提升关键技术装备安全可控能力,着力增强软件、标准等基础支撑能力,着力提升集成应用水平,着力探索培育新模式,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打造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建设制造强国奠定扎实的基础。

该《规划》提出,2025年前,推进智能制造实施“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

该《规划》提出了十个重点任务:一是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发展,攻克关键技术装备,提高质量和可靠性,推进在重点领域的集成应用;二是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布局和积累一批核心知识产权;三是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开展标准研究与试验验证,加快标准制修订和推广应用;四是构筑工业互联网基础,研发新型工业网络设备与系统、信息安全软硬件产品,构建试验验证平台,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检查和信息共享机制;五是加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广力度,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示范,遴选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不断总结经验和模式,在相关行业移植、推广;六是推动重点领域智能转型,在《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在传统制造业推广应用数字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智能制造装备;七是促进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引导中小企业推进自动化改造,建设云制造平台和服务平台;八是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加快培育一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集团,做优做强一批“专精特”配套企业;九是推进区域智能制造协同发展,推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建设,加强基于互联网的区域间智能制造资源协同;十是打造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健全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智能制造人才培训,建设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构建多层次的人才队伍。同时《规划》提出了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创新体系、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扶持方式、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和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六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规划》作为“十三五”时期指导智能制造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将统筹国内智能制造发展,加快形成全面推进制造业智能转型的工作格局。

3.国家智能制造专项

2015年5月13日,在中国工程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和中国科学院主办的“2015智能制造国际会议”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强调要将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主攻方向。

另外,为全面贯彻国务院颁布的按照《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将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的总体要求,着力发展安全可控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培育新型生产方式,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决定于2015年起组织实施智能制造专项。

(1)2015年国家智能制造专项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的通知”》(工信厅联装函[2015]354号), 2015年度国家智能制造专项重点支持“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和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

“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 主要包括智能制造标准体系试验验证,考核指标为:①技术规范或标准全过程试验验证,形成企业标准/行业标准草案/国家标准草案/国际标准草案。②建成部件和系统级试验验证测试体系。③在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新模式中的应用。

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的重点领域及考核指标见表1-1。

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立项94个项目,这些项目有的来自企业,有的来自研究所,项目成果可以快速产业化和市场化,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进程。以此为契机,后续仍有一系列相关部委及地方的配套政策将会加速落地,形成持续性风口,预计智能制造将形成贯穿全年的持续性主题机会。2015年在智能制造专项新模式应用项目指南中,将中压开关作为扶持方向之一。

表1-1 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的重点领域及考核指标

(2)2016年国家智能制造专项 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培育制造业竞争优势,在2015年实施智能制造专项的基础上,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2016年起进一步重点推进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工作,发布了《财政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组织开展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工作的通知》。

《2016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指南》中有关新模式应用项目领域没有明确规定,在技术指标中对离散型智能制造和流程型智能制造进行了规定;并在“安全可控核心智能制造装备”中规定:提高智能制造所需短板装备创新应用水平,每个新模式应用项目中至少采用8种以上核心智能制造装备的创新应用。在综合指标中规定,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0%以上,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0%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