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逆反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逆反意识,自我的萌芽

孩子进入逆反心理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不喜欢父母把自己当小孩,为了表现自己的不同,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孩子的第一反抗期

心理学家认为,2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发,“我”字当头,想着反抗权威,所以往往与父母对着干,这就是孩子的第一反抗期。孩子表现得比较激烈,寻求强烈刺激,以发泄心中的不满。

在这一阶段,开始对父母说“不”,周围的事情他们都想大包大揽地干上一番,表现得非常自以为是。这时的孩子身体已经相当协调,能跑能跳,能抓能捏。他们进入了独立欲求的第一个反抗期,逆反是这个时候孩子的常见表现,也是对父母或者老师的要求做出的一些故意反抗的行为。

第一反抗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孩子的这一时期能否顺利度过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第一反抗期之前,孩子的生活都是由父母精心照料的,孩子的自由度较小,随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增强,自然要抵抗父母的约束。孩子出现逆反意味着长大,父母只有及时调整自己,适应孩子的变化,才可以做到与孩子一起成长。

孩子出现逆反时给人的感觉是火气很大,好像身体里充满了一股怨气。因此父母对待孩子的逆反期应该以疏导为主,尽可能避免与孩子针尖对麦芒地发生冲突,同时,父母要注意引导孩子,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从而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小贴士

1.别指望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

孩子发脾气时父母完全置之不理,想用无声让他懂得“错了”,这对两三岁的孩子而言是极不合适的。父母可以提前告诉孩子不能生气,否则就不让他玩玩具或者把玩具送人,这个方法有时不会起作用。因为2岁的孩子还不懂得“否则”是什么意思,也不会这样想问题:发火会导致没有玩具玩,不发火就有玩具玩,因此对孩子还需要适当的正面教育。

2.教给孩子一些基本技能

这一阶段的孩子总是做不好一件事,心里着急,就容易发脾气。这时父母可以教孩子怎么做,比如,孩子玩积木总是滑下来,可以教孩子如何取得平衡;孩子投球老是投不准,接球又接不住,可以教他投掷或接应时,手的放和收的技能等。

3.拒绝的同时给予适当安慰

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能满足的尽可能满足。比如孩子夏天想吃冰激淋,就让孩子吃一个;不过冬天冷,孩子想吃也不能给他吃。父母认为这是无理的要求,不过孩子却认为这两种情况是一样的,没有无理和合理的区分。当孩子提出所谓的无理要求时,可以用眼神、手势、简单否定等方式让他懂得,这个要求父母不同意。但是,在拒绝孩子这个要求的同时,要给他合理的东西满足他。比如不能给冰激淋,可以给一块小蛋糕。只是拒绝,没有给予,就达不到教育目的。

4.合理发泄情绪

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产生了不愉快的情绪,发泄比憋在心里要好。当孩子想发火的时候,引导孩子不要朝父母发脾气,而是把怒气发到布娃娃身上。

孩子的自我意识萌发期

孩子在开始认识自己的时期,有着两种矛盾心理:有心自己做事,又担心弄得失败。所以,假如孩子失败时,父母说:“你看,你没按妈妈教的做,搞砸了吧。”结果,孩子就会慢慢失去信心,容易变成依赖父母的消极孩子。

于是,父母总是感叹:孩子缺乏积极性。不过这时父母应该反省一下,是否是自己扼杀了孩子想要自立的萌芽呢?尽管孩子开始认识自我,不过还缺乏自信,有时还会故意和父母作对,违背父母意志。在这个时期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态度如何,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将起到很大作用。

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自我。所谓“自我”,指的是人们依据周围环境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情感和态度。而“健康的自我”指的是人们按照周围环境的反应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正确认识及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假如孩子形成了健康的自我,就会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的。这将帮助孩子树立起自尊心、自信心,获得客观的自我知觉、积极的自我意向与公正的自我评价,为他们人格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反之,就会使他们产生自卑之感,丧失基本的自尊与自信,并导致自我知觉失真、自我意向消极、自我评价不公,从而使得人格的发展陷入混乱状态。

孩子对自我的认识过程,大概包括对以下三个问题的回答。第一个问题是:“我是谁?”孩子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有意识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身体、优缺点、兴趣、爱好,了解自己生活圈子里的父母、教师、同伴等。第二个问题:“我是什么样的孩子?”孩子了解自己后,慢慢明白“原来我是这样的”。不过他们能否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在此基础上接受自己,却在很大程度上受成人和同伴的影响。第三个问题是:“我往何处去?”孩子了解并接受了自我,对自己今后的目标和计划也有了模糊和朦胧的意识,并对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想有什么样的成就等问题开始有了兴趣。

在孩子的自我发展中,由于受自身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尤其是认识发展水平的限制,孩子自我认识的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他们还不能对自己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价,而往往按照父母的评价来评价自己。特别是孩子形成自我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父母的鼓励与支持是能够促进他们对自己积极的情感与态度的,而孩子能够接受自己,对自己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态度,那他们就更有可能形成健康的自我。

小贴士

1.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孩子健康的自我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成的,父母应帮助他们以满腔的热诚、富于同情与仁爱之心走向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父母在与孩子相处时,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善于向孩子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成人的情感世界通常比较内隐、含蓄,孩子的情感表达则直接而外露,这就要求父母将自己的情绪体验充分地表露在孩子面前,以达到交流的目的。当然,父母不但要善于真诚地向孩子坦露心迹,表达自己个人的一些内心感受,还要使孩子看到一个真实的父母形象,从而进一步强化彼此的情感联系。

2.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在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孩子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表现出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在这样开放的环境里,人际关系亲密、安定、平等,大家彼此尊重和关心他人的自我,而不是以自己的自我去强求别人。父母在与孩子交往时,要把自己与孩子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

3.鼓励孩子,让孩子充满自信

父母要常常鼓励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在孩子缺乏自信时给予开导、支持和鼓励,更重要的是,父母不要以自己的需要、要求代替孩子的需要和要求。为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父母应该采取“不加判断”的态度。当孩子有某种经验、反应、感受时,父母必须把它看作是一种现实存在或真实表现加以接受,并鼓励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父母只有真正接受孩子的现实,孩子才有可能接受自己,并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人,是值得被注意和接受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孩子才能形成乐观的、积极的对自我的态度和信念。

4.为孩子保守秘密

父母一旦承诺为孩子保守秘密,就要严格遵守。假如不慎说了出去,一定要及时向孩子道歉,以得到孩子的谅解,同时也做好父母的榜样。

5.培养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

孩子的隐私具有相对性,对不信任的人是隐私,对信任的人就不是隐私了。对此,父母需要尽量可能通过关怀、尊重等方式争取赢得孩子的信任。

孩子的逆反期特点

科学研究表明:孩子的逆反期通常分为三个阶段:2~3岁的宝宝逆反期,6~8岁儿童逆反期,14~16岁青春逆反期。逆反期的孩子通常会有这样的一些典型的表现:破坏性强,喜欢摔东西、拆玩具、乱写乱画、撕书,或故意把玩具丢得满地都是;坚持要某一件东西,即便是外表相同的也不要;坚持要穿某件衣服某双鞋,即便不符合季节;想要做的事情坚决要做到,否则就大哭大闹;在公共场合坐地耍赖、打人;父母要求的事情偏偏不做,越是禁止做的事情越要做;不理睬父母,宁愿自己玩,也不和父母一起玩;故意破坏之前定好的规矩;层出不穷地提出新的要求;和父母讲条件,要达到要求才肯做事;和别的小朋友玩耍时,争抢同一件玩具;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玩具,不过又喜欢抢别人玩具,严重时还打人。

孩子产生自我意识后,必然会对“我”的能力产生好奇。所以孩子会通过各种方式探索自己可以做什么,自己会对别人产生什么影响。由于破坏比建设更容易,孩子缺乏能力,所以他们通常是通过破坏行为来判断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通过建设性行为。同时,由于孩子语言能力尚不发达,还不懂得通过语言来社交,所以这一时期的孩子在与人交往中会有一定程度的攻击性行为,而且乐于观察他的攻击所带来的效果。

同时,孩子在自我意识成长的过程中,必将经过一个矛盾的阶段:一方面,孩子渴望独立,摆脱父母的控制;另一方面,在生活上情感上又对父母有着依赖。这样矛盾的状况会造成孩子比之前更黏父母,担心父母会离开,同时又会不断挑战父母的权威,和父母唱反调。孩子的自我尚未真正建立,在独立和依赖之前来回游离。在孩子未来的成长过程中,这一现象还会不断重复,孩子未来究竟可不可以实现真正的独立,父母的态度是关键。

小贴士

1.耐心对待孩子的负面情绪

孩子情绪激动时,父母千万不要和孩子讲道理,当孩子大哭时,父母可以抱着孩子或者到安静的地方,静静地听孩子哭一会儿,让孩子平静;帮助孩子搞清楚为什么哭,是哪一种情绪,伤心还是愤怒;对孩子表示同情和理解,等孩子情绪平静了,提出新的办法转移注意力。

2.了解孩子叛逆行为的原因与动机

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长,和父母最为亲近,要想了解孩子的需求,父母只有平时多注意观察,多学习孩子教育的知识,多和孩子交流。父母要充分理解孩子要自己尝试、独立表现的要求,尽可能多创造一些条件,让孩子的要求得到适当的或充分的满足。

3.以巧妙方法进行引导

叛逆期的孩子问题较多,父母应按照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巧妙引导。比如父母让孩子吃饭,孩子偏不吃。父母可以采用激将法,要求孩子不吃饭,孩子反而拼命要求吃饭。不让孩子关灯,孩子反而要求关灯。不过父母在使用这个方法时语气尽可能真实平静,按照孩子情绪适当调整。

又比如孩子到处扔东西吸引父母注意力,这时父母要假装没看见,继续和家人聊天。孩子看见没引起自己想要的效果,自然会停止这样的行为。

4.不能迁就原则问题

叛逆期的孩子一方面不断挑战规则,另一方面又不断追求规则。假如规则混乱,孩子缺少安全感。父母在制定规则时要讲科学,规则一旦制定,就必须遵守。不制定超过孩子能力的规则,比如要求孩子上课不走神等。尊重孩子的需求,有时孩子只是要求自主行动,比如要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不应当因为大人怕麻烦而禁止孩子做。

儿童性意识的萌动

心理学家认为,性教育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的影响将伴随着孩子的一生,就好像弗洛伊德所说,你今天的状况和幼年有关。父母应该意识到儿童性教育的重要性,必须摒弃过去谈“性”色变的态度了,必须改排斥为循循善诱,即便尴尬,也不容回避这个严肃的问题。

孩子从三四岁到上小学的这段时间,求知欲特别强,对身边的什么事情都想打破砂锅问到底。现在电视上大多有拥抱、接吻和床上戏的镜头,对于好问的孩子而言,可能会提出许多让父母难以回答的问题,诸如“孩子是从哪里来的”“避孕套是做什么的”等。

北京的一所大学对四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从影视作品、互联网、书报、杂志上获取性知识的孩子占81%,而从父母那里获取的只占0.3%,少得实在可怜,约30%的母亲在女儿来月经之前没有告诉孩子月经是怎么回事和如何处理。很多父母没有性教育的经验,甚至自己就是性知识的“文盲”,当孩子问及性知识方面的问题时,扭扭捏捏,总是说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话,即便有性知识的家长,也不敢和孩子开展关于性知识的对话。

刘妈妈抱着儿子到朋友家里玩,儿子撒尿时,朋友急忙从床底下拿出了女儿小琳的小塑料便盆,接着淘气包的“小鸡”描绘出细细的弧线。一会儿,小琳搂着妈妈的脖子,咬着耳朵悄悄地问:“小弟弟有‘小鸡’,我怎么没有?”朋友吃了一惊,然后微微地会心一笑,说:“小琳,因为你是女孩呀!”“妈妈,女孩为什么没有‘小鸡’呢?”小琳接着问,妈妈脸上似有愠色,说:“因为男孩和女孩不一样啊!”小琳没有得到确切的回答,睁着两只水汪汪的眼睛,幼稚的脸蛋上写满了期盼,问:“男孩和女孩为什么不一样?”妈妈有些生气地说:“你哪来这么多为什么啊!”

中国父母在对孩子的性教育上有几个明显的误区:许多父母由于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接受过性教育,因此他们按照自己的成长经验,认为孩子不需要性教育;父母对性的问题持回避以及排斥态度,他们担心说多了会诱导孩子,说少了又怕说不清楚;认为性教育是青春期教育,现在还为时过早;有的父母平时穿衣服不太注意,经常在家里穿着暴露,结果孩子耳濡目染,没有性别意识。

小贴士

对于孩子的性教育,必须重视以下三个阶段:

1.幼儿期——适度引导

幼儿期指的是3~6岁的孩子,实际上性教育最早从2岁开始。在这一阶段,孩子喜欢玩一些“性游戏”,比如接吻、结婚、生孩子、抚摸生殖器官。假如父母看到这样的情况,不要觉得紧张,孩子玩这些游戏只是在模仿生活中看到的事情而已,也不要粗暴地打断他们。假如孩子发现抚摸别的部位,父母都不会在意,唯独抚摸这个部位,父母态度马上紧张起来,孩子就会故意、经常抚摸那个部位,以引起父母的注意。

这时父母可以想办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玩捉迷藏游戏,而不是故意去打断他们。对能听懂话的孩子,可以告诉他们身体的某些部位是不能让别人看或触摸的,比如胸部、生殖器官,同时也不能看或触摸别人的这些部位。父母要有耐心地向孩子灌输自我保护的观念,嘱咐孩子假如有人触摸了这些部位一定要告诉爸爸妈妈。

假如是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跟父母分床睡。年龄再大些,假如条件允许的话,尽可能分房睡,以免父母过性生活时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即便不能分居,也应该挂个帘子。

2.儿童期

6~9岁的孩子正处于性欲的潜伏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接触到一些有关性的不正确的信息,这时他们需要父母的帮助了解性别角色。父母最佳的教育方式就是当电视里刚好出现亲热镜头时,对孩子借机进行性教育。这时父母要势必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佳的性教育指导者,一旦孩子对性有了疑问的时候,孩子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请教父母,而不是问其他人。

这一阶段父母要改变传统思想,认真解答孩子提出的关于性的问题,赢得孩子的信任。一旦发现孩子接触黄色视频时,不要辱骂孩子,而是引导孩子阅读正确的性教育读物。

3.青春期

在孩子青春期,尽管学校会开一些专门的课程,不过父母并不能对孩子的性教育就此停歇,反而需要更加放在心上,协助孩子度过青春期。女孩的青春期大约在10岁左右开始,男孩大约在12岁左右。通常父母会对女孩子比较注意,而容易忽视对男孩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女孩子有青春期来临的明显标志,比如月经来潮,而男孩子就不会那么明显了。不过男孩子也会出现遗精、变声、长喉结等。父母需要注意的是,青春期男孩子会开始有自慰的现象。

这一阶段,父母可以引导孩子通过别的方式,比如运动来释放能量,减少自慰的次数,不要给青春期孩子穿太紧的衣服,比如牛仔裤,建议穿宽松的裤子。父母可以多给孩子拥抱、拍肩膀等动作,给孩子一些亲密的触碰,有助于减轻孩子因青春期身心变化而带来的焦虑。

孩子渴望成长的自由

心理学家认为,处于逆反期的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以目标导向为基础,他们个性独立,不喜欢向人寻求帮助。这样的孩子需要的是较为自由的空间,假如父母总习惯性地对他们加以限制,打击他们脆弱的自尊心,那就会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天性受到伤害。

小川这个孩子有点叛逆、多变,一会儿温顺如羊,一会儿暴躁如虎。有一次我带着妈妈去旅游景点,由于到得比较早,当时景点的大门紧闭,周围没有一个人,再加上北方的天气,秋天早晚已经很凉了。面对紧闭的大门,顶着瑟瑟的秋风,小川对妈妈说:“妈妈,公园的门不高,这里又没人管,我们不要在这里傻等了,爬进去吧!”妈妈在想,孩子怎么能这样呢?

后来妈妈带着好奇心,上网搜看了相关文章,才发现原来小川正处于逆反成长期。这样的孩子外倾性比较明显,情绪兴奋性高,抑制能力差,反应速度快,精力旺盛,不过不稳重,喜欢挑衅,脾气暴躁。面对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呢?

心理学家指出,逆反期孩子比较有主见,性格直爽,不拘小节,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强,且有较强的支配力,不希望受他人的支配。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性格急躁,遇到事情容易做匆忙的决定。他们好像总是安静不下来,不是坐着乱动,就是四处走动,有时还会做出种种夸张的举动。

小贴士

1.提醒而不是批评

由于孩子精力比较充沛,积极热情,喜欢说话,同时他们喜欢惹是生非,因此父母对这样的孩子就是提醒他们遵守纪律,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即便想要对他们进行批评时,也需要注意自己的口气和语言,不要大声训斥,更不能激怒他们。假如父母由于孩子写作业写得很潦草,就大声对他训斥,有可能孩子不会好好写作业,甚至会将作业本撕了,或是干脆不写作业了。

2.学会理解孩子

孩子需要爱,父母需要学会理解孩子。不过,在面对逆反期孩子时,许多父母却容易失去耐心。实际上,这时父母是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爱,不管孩子属于哪种类型的气质,都需要被爱。假如对孩子的教育离开了这个爱的前提,那根本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3.抑制孩子冲动的情绪,培养其耐性

孩子自制力和感情平衡能力都比较差,父母需要引导孩子磨练他的耐心,用行为削弱其气质弱点。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当你做决定之前,可以咨询父母是对是错。当孩子没办法面对一些事情时,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冷静的方法:深呼吸、放松。这样可以让孩子安静下来,从而达到培养耐性的目的。

4.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父母不要强迫孩子去改变,任何孩子都不应该因为父母的喜好而改变自己,这样的教育对孩子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假如孩子感觉到了强迫,他们会反抗。同时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向孩子的暴躁脾气屈服。当然,对孩子也不要语出讽刺,诸如此类的方式只会导致相反的效果。

5.保持安静和谐的家庭氛围

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要平静,不过也要严格,和孩子说话要平和、冷静,切忌高声叫喊,帮助孩子克服不安静和急躁的特点。平时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安静的游戏,比如画画、下棋等,培养孩子的耐性和理性思维。假如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和愿望,父母可以进行“延迟满足”,培养孩子的耐心和自控力。

6.退一步思考

父母在面对胆汁质孩子发脾气时,不是马上处理,而是需要退一步去思考,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情绪?父母可以把这件事放到第二天去处理,同时引导孩子回忆自己做错事情的过程,这时不要用责备的语气,可以客观地询问孩子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样利于帮助孩子跳出那种强烈情绪,理智地看待自己做错的事情。

7.给孩子讲道理,而不是摆架子

逆反期孩子很容易发脾气,不过他们很讲道理。父母在孩子因为冲动犯错时,不要对孩子动不动就发火,在事情发生之后可以用平静的语速和声调与孩子讲道理。父母这样做,孩子比较容易听话,那教育的成效也是比较大的。

8.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通常而言,逆反期孩子的情绪比较亢奋,很容易分心。在平时生活中,父母不要打扰正在专心致志的孩子;父母若是发现孩子的兴趣,那需要从兴趣上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延长孩子的注意力时间;可以选择一个事物凝视,随着视野变小,孩子的意识和精神也就慢慢集中起来,心里也会慢慢地平静。

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心

处于逆反期的孩子对未知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如果父母要想孩子的大脑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同龄的孩子,他们所掌握的知识面也大有不同,有的孩子对一些简单的事物都难以理解,但有的孩子却了解到了高年级的一些知识,究其原因就在于孩子的好奇心。

每个孩子都是有好奇心的,有的孩子也许也好奇了,但他还没有搞懂问题之前就把这个问题忘记了,也可以说这样的孩子好奇心不够,这样就促使了孩子们失掉了开阔知识面的好机会。所以,要想孩子拥有广博的知识,要想激发孩子大脑的潜能,父母首先就应该让孩子保持强烈的好奇心。

爷爷来了,在小泉家住了好些天。早上,爷爷和爸爸戴着眼镜看报纸,睡眼还没有睁开的小泉坐在沙发上观察他们。一会儿,妈妈端来了早餐,爷爷和爸爸都放下了报纸,爷爷拉着小泉一起吃早餐。

小泉看着放在桌上的两副眼镜,心里痒痒的,想知道它们有什么不同。小泉匆匆吃了两口,就溜下了桌子,拿着两副眼镜在沙发上摆弄了起来。他拿着眼镜放在眼前看来看去,他先戴上爷爷那副眼镜,感觉眼睛发涨,看着地上都是凹凸不平的,他赶忙摘了下来,地面还是平的。他又戴上了爸爸的眼镜,感觉眼睛有点疼,看旁边的东西好像没有变化一样,不过看远处看得比较清楚些。

后来,他尝试把两副眼镜叠在一起观察,当他一手拿着爷爷的老花眼镜,一手拿着爸爸的近视眼镜,这样一前一后放在眼睛前面观察时,他发现远处大楼上面的一只鸽子出现在自己的眼前。这一发现让小泉很吃惊,他一个人在客厅大叫起来:“爸爸,你快来看哪,我看到了那大楼上的鸽子!”正在忙着打电话的爸爸没好气地说:“小声点,别瞎去碰我们的眼镜,当心弄坏了我可要收拾你。”妈妈责备的眼神也看了过来,小泉默默放下眼镜,走开了。

小泉显露出来的是好奇心,只可惜并没有受到父母的关注,使得其大脑潜能未能达到如期的开发。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需要有意识地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不断地追寻新奇的知识,不断在玩中学到知识。

当孩子遇到不懂的问题,或看到不理解的现象时,孩子心里就会出现像小泉那样“心痒痒”的感觉,这就说明了他具备了强烈的好奇心。一个孩子的好奇心达到了强烈的程度,他会在问题没有得到解答之前,吃不香饭,睡不着觉,一直到弄清问题为止。因此,对于父母来说,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对新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切忌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小贴士

1.耐心聆听孩子的问题

虽然孩子已经进入了小学中期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他们仍然会产生许多问题:“爸爸,为什么太阳落下去天就黑了?”“为什么飞机能飞翔?”几乎每位父母都会遇到孩子们这样的问题。这些在父母看来很平常的事物,在孩子看来却充满了神秘,他们非常好奇,渴望得到答案。好奇心是孩子比较好的素质,作为父母应该予以很好的保护,尤其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问题。

有的父母在面对孩子这样幼稚的问题就会表现得很不耐烦,或者随便敷衍一下。其实,这时候孩子的自由意识已经开始萌芽了,他也有自尊心,能感受到父母这种不耐烦的态度,这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下次再遇到不明白的他就不会向父母发问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孩子的好奇心就被父母那种不耐烦的态度给无情扼杀了。所以,无论孩子问的问题有多幼稚,父母都要耐心倾听,以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提问。

2.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的好奇心

父母保护孩子好奇心的方法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差异,有的父母直接告诉孩子们正确答案,以为这样就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其实,这样直接获得的答案让孩子们很快就忘记了,而且他们逐渐在这种过程中失去了好奇心带来的乐趣。若父母不直接告诉答案,而是积极引导孩子,让孩子主动通过探索来获得知识,在鼓励孩子建立自信的同时,给予适当的帮助,这样不但引发了孩子们好奇心,还会引导孩子积极地思考。

3.与孩子共同体验快乐的探索

有的父母总是抱怨,孩子特别能“搞破坏”,常常把家里的东西拆了。其实,这就是孩子因为好奇心对事物进行的探索过程,作为父母应该正确地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白他的“好奇心”所带来的影响,可以鼓励孩子孩子将破坏的东西拼装起来,还可以和孩子研究事物的结构,引导孩子积极思考,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让他在快乐探索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好奇心是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前提条件,父母应该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的行为,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去探索,给予孩子鼓励与支持,让孩子们感受好奇心带来的乐趣与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