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域下的爱默生思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小结

爱默生思想的形成受到诸多哲学家的影响,尽管各派观点的思想内涵不尽相同,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对于普遍性原则和普世价值的渴望。爱默生思想的发展过程对应了人类的认知过程,而这恰恰也是他的超验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美国的超验主义思想起源于德国唯心主义,其思想核心是对英国经验主义传统、休谟的怀疑论以及物质主义的质疑和批判。唯心主义认为物质是现象而非本质,爱默生在《自然》中进一步对唯心主义进行阐释,认为它是心理现象也是一种伦理观念。Gay Wilson Allen,“A New Look at Emerson and Science”,in Robert Falk,ed.Literature and Ideas in America(Athens:Ohio University Press, 1975), p. 72.爱默生的思想虽然带有某种程度的唯心主义,但其立脚点却是现实问题,展开对生存意义的探讨和对普世价值的思索。

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出现了注重理性的人文精神。在18世纪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逐渐转向19世纪的本性回归的大背景下,爱默生开始从认知思维着手来阐述自己的思想。他首先分析了感性经验和理性思考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衡。爱默生并不认同柏拉图将灵魂划分的四种功能:假设、信念、知性、理性,他认为柏拉图的假设、信念具有理想化色彩,他更希望能从具体的认知过程中探索契合人类特点的认知规律。当然,如何避免对于天性的盲目崇拜,以及如何剔除天性中的非理性成分一直是爱默生冥思苦想的问题。他指出哲学家强烈的求知欲并不意味着他可以莽撞行事,在实现目标之前,他需要对行动和知识的源泉有所认识,特别要深入了解人类的心智特征。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1807)被誉为人类意识的发展史,从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两个层面逐步将人类意识分为五个层次: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客观精神,展现了黑格尔思想在历史层面的整体思考,也解释了“存在”要兼顾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爱默生的思想集各派哲学思想之精髓,通过认知的历时角度总结了从道德知识到道德理念的五个发展阶段:道德感知、道德理解/道德理性、道德法则、道德判断、道德普遍性,反映了爱默生从文化整体层面的思考,揭示了个人从自知、自觉到自尊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从自身修养到全社会公民素质的提升的发展阶段,表明了从自我存在、社会和谐到世界共融的思想路径。

虽然美国超验主义的思想源头来自德国唯心主义,但是需要“找寻他们信仰的确证的事实……信仰深深根植于他们的头脑当中,还有他们自己的精神祖先”René Wellek, “Emerson and German Philosophy”, pp. 41-62.。爱默生致力于寻找一种为本民族的信仰发现例证的途径,文学或许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式。爱默生曾大量阅读普罗克洛斯的书籍,并高度评价其作品“展示了文学的本原性”Ralph Waldo Emerson,Journals of Ralph Waldo Emerson,1820-1872(Boston:Houghton Miffflin,Co.,1909),Vol(VI),p.159.。爱默生从众多文学大师那里全面认识了文学的实质,例如柏拉图思想引导爱默生关注美国文学的目标,即发展美国民族文学并提升美国民族精神;柯勒律治明确了将灵魂作为文学创作的理性思维,爱默生将认知规律作为创作的着眼点来探索人类生命存在的心灵规律;卡莱尔为爱默生明确了文学思想的三个维度:作者、读者和文本;华兹华斯从文本的效果方面让爱默生了解了理念的传递、情感的唤起、思想的共鸣;歌德从“人性”写作的角度确立了爱默生“伦理化存在”的创作主题;蒙田的“自我写作”为爱默生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模板;钱宁的思想则将爱默生带入到民族文学的创作思考中。一句话,在各国文学大师的影响下,爱默生明确了创作思路、创作内容、创作效果、创作主题、创作策略、创作使命,以及如何将道德知识和道德理念的培养融入到文学创作中来,从文化层面将文学的功能和意义加以升华。爱默生批判地吸收哲学家和文学家的思想,并从他们的思想缺陷中找到问题实质,进而完善自己的思想。爱默生注重文学的思想性,他把文学作为传达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手段,希望写一本“集时代的智慧为一体的书”,其代表作《自然》被认为是现代斯多葛主义的指南,“它是对法则高于事实、目的高于行动、意图高于结果的简要论述”,爱默生因此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马克·奥勒留、现代的柏拉图以及美国的康德。Robert D.Richardson JR.,Emerson:The Mind on Fire,p.233.马克·奥勒留(Marcus Aurelius, 121—180),著名的古罗马哲学家,晚期斯多葛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上述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想共同筑成了爱默生思想的理论基础。皮埃尔·马舍雷(Pierre Macherey)就文学的思想问题指出“哲学和文学就像是同一个话语的反面和正面,两者以交替的面貌展示着话语的起伏跌宕和水平落差”,文学这种特有的叙事方式是一种“标志哲学思辨特征的理性化,赋予哲学思辨以同质性和连续精神的努力”[法]皮埃尔·马舍雷:《文学在思考什么?》,张璐,张新木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303页。。爱默生思想的理论框架和思考路径是:遵循人类认知规律的基本线索,首先从文学层面讨论了作者的创作伦理和读者的阅读伦理,他以“伦理化存在”为主线,以提升个人的“伦理化存在”为切入点,从文本伦理功能层面提炼出符合社会化存在的三种关系,并提出“个人之善”走向“公共之善”的伦理设想。在此基础上,他从文化层面上进一步探讨了普世价值的内涵和意义,并总结了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对于世界和谐共荣的向往。可以说,爱默生的思想具有双重功效,从文学意义上来说,它表明了美国的浪漫主义绝不仅仅是主观情怀的抒发,而是能够从现实层面展现出对美国和美国人民当下“存在”的现状以及未来前景的理性思考,其意图是帮助人们实现精神主体性的伦理化存在;从文化意义上来说,爱默生的普世价值观为美国跻身于世界之林奠定了基础,捍卫了民族独立的地位。

事实上,文学创作是按照一系列目的组成的庞大系统,“只有预先设定人这个最后目的,对于世界的沉思才会有其价值”王元骧:《审美超越与艺术精神》,杭州,浙江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爱默生秉承了这一思路,他注重理性思维的思考路径契合了伦理学的本质,即“伦理学并不完全是道德说教,同时还是幸福和智能的学说”[德]马丁·摩根史特恩,罗伯特·齐默尔:《哲学史思路:穿越两千年前的欧洲思想史》,唐陈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37页。。爱默生在兼容并蓄各派思想的基础上,把思想、行动、伦理、宗教、历史等置于个体经历中,这种多元化的视角正是爱默生思想的显著特征,他把宇宙间的普遍精神通过个体情感揭示给每一个人,又将普遍精神以思想共鸣的方式传递给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