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简要评价和研究前景展望
首先,西方学者研究大国和大国经济的历史悠久,主要贡献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大国、大国型式、大国特征等的阐述为研究大国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二是对于大国贸易、大国金融、大国兴衰等的分析为研究大国经济提供了实证材料。所谓“大国经济”,即具有国家规模优势的经济,“规模优势”原理是大国经济理论的核心原理。可见,西方学者对于市场规模、生产规模和规模经济、规模优势的论述,为大国经济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西方学者对大国概念、大国型式和大国经济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对大国概念的界定仅以人口数量为标准,而没有提出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大国型式和大国经济特征的概括,主要抓住了规模效应、稳定发展和内向型政策等重要方面,并揭示了政治和行政管理上的困难,这就为我们深入而系统地研究大国经济提供了基本的思路。再次,西方学者研究大国兴衰、大国复兴和新兴大国崛起,有的是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的,也有的是从综合性的角度研究的,而真正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的比较少。然而,他们对于大国兴衰规律、大国复兴路径和新兴大国崛起时代的分析与展望,为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开辟了道路。最后,西方对大国贸易、金融及公共经济的研究处于零散状态。部分学者则从地理范围大小予以区分,但他们对区分标准,即对人口规模和地理范围大小并未做具体规定;还有学者从对世界价格有无影响力、对私人物品的价格或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等变量有无影响力的角度界定大国,对大国的内涵和外延的把握处在相当模糊的状态。对大国经济的研究,尽管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国际贸易、税收竞争、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传播、公共产品供给、大国汇率与大国金融稳定性等一系列问题,但基本是将国家规模视为前提假设或影响因素之一,沿用经济学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对贸易、金融等相关专题的研究,不是针对大国经济本身的系统研究,可见国外对大国经济的研究缺乏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和研究体系。
从国内的情况看,对大国崛起的典型化事实的描述,使得大国经济研究愈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研究论文在数量上逐步增长,在质量上不断提升。经济大国的学者研究大国经济,的确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诚然,现有的研究还存在缺陷:一是研究对象不够明晰。由于对大国的界定缺乏统一认识,导致研究对象过于宽泛或者过于狭窄,有的还混淆了大国与强国的界限,从而影响了研究结论的普遍意义。二是研究内容比较分散。由于具体战略的探讨较多,理论性的探讨较少,整体性的研究不够,从而难以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为此,以后需要在上述两个方面多下工夫,才能把大国经济研究引向深入。目前,大国经济的研究在学术界已经成为热点,可以预见,这种研究将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并在系统研究、核心理论研究和学科体系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从而展现光明的前景。
2.4.1 从多维视角进行系统研究
从目前的状况看,研究的内容已经涉及大国特征、大国优势、大国模式、大国战略、大国治理和大国体制等问题,初步形成了一个理论框架。但是,由于多数学者是从某个具体方面开展研究的,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为此,需要进一步开阔视野,从多维的视角对大国经济进行系统研究。其一,在研究大国特征的时候,可以对相关的要素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大国特征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本、金融资本、技术进步、对外贸易、市场潜力等方面的具体表现,从这些大国经济要素的个别特征中综合概括出大国经济的一般特征。这样,就可以从个别和一般的结合中更加深刻、更加生动地把握大国特征。其二,在研究大国优势的时候,既可以从这些相关要素的优势中综合归纳大国优势,又可以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先发优势与后发优势的结合上来把握大国优势。其三,在研究大国模式的时候,可以从产业发展模式、金融发展模式、外贸发展模式、技术进步模式等方面进行专门研究,从中概括出大国模式的特征,形成总体的大国模式。其四,在研究大国战略的时候,可以从国家、区域、产业和企业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大国的国家战略、区域战略、产业战略和企业战略。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国经济研究视野更加开阔了,领域在逐步拓展。通过对大国经济的多视角的深入研究,将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系统。
2.4.2 从深化视角分析核心原理
一般来说,一种科学理论应该有自己的核心原理,并通过核心原理的扩展而形成理论体系。比如,区域经济学的核心原理是区位优势原理,发展经济学的核心原理是后发优势原理,国际经济学的核心原理是比较优势原理。那么,大国经济理论要形成严谨的学科体系,也应该有相应的核心原理。笔者认为,大国经济理论的核心原理就是规模优势原理,规模经济应该是大国经济的总体特征,大国经济特征和优势都是由规模经济和规模优势引起的。有的学者对国家规模进行了研究,但是还不够完整,不够深入。因此,深入研究规模优势原理是大国经济研究的首要任务。我们可以在对大国规模优势的典型事实进行客观描述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来分析大国规模优势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比如,构建大国分工深化模型,分析规模优势通过分工深化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构建大国内需拉动模型,分析规模优势通过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构建大国对外贸易模型,分析规模优势通过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构建大国技术创新模型,分析规模优势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构建大国产业推移模型,分析大国规模优势通过产业推移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这样,就可以形成比较完整的规模优势原理,使大国经济理论建立在科学的核心原理之上,成为真正有根有源的科学理论。
2.4.3 从学科视角构建知识体系
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标志着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崛起的新时代,因此,像当年开发“发展经济学”一样,现在需要开辟“大国经济学”,以揭示超大规模国家的经济特征和超大规模国家经济的特殊规律。笔者认为,随着世界经济格局从个别大国的崛起发展到大国的群体性崛起,大国经济已经从描述零散事实进入到描述典型化事实的阶段,并将通过更加深入的研究进入到规律发现的阶段,这样,创立一门大国经济学就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应该从学科的视角研究大国经济,考虑大国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建设,认真研究相关的学科体系问题。其一,应该规范大国经济理论的对象,克服目前大国研究中概念模糊的问题,明确界定大国的内涵和外延,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比较规范的学术研究;其二,应该确定大国经济理论的内容体系,在推动这种研究的系统化和深化的基础上,以严谨的逻辑思维构建一个包括大国经济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以及大国经济的主要特征、核心原理、综合优势、基本规律和战略模式的学科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安东尼·范·阿格塔米尔.世界是新的:新兴市场崛起与争锋的世纪.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2] 白旻.大国优势、边界效应与后发大国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战略.北方经济,2009(3)
[3]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香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4] 蔡昉等.中国产业升级的大国雁阵模型分析.经济研究,2009(9)
[5] 陈文科.大国发展的十大困惑——大国发展经济学难点探索.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6] 程极明.大国经济发展比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7] 法里德·扎卡利亚.后美国世界:大国崛起的经济新秩序时代.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8] 方红生,张军.中国地方政府竞争、预算软约束与扩张偏向的财政行为.经济研究,2009(12)
[9] 格伦·E·施韦策.新时期俄罗斯的科技、经济与安全.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10] H·钱纳里,S·鲁宾逊、M·塞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1] 洪银兴.成为经济大国后的经济思维.光明日报,2010-03-16
[12] 胡鞍钢.充分利用大国优势,积极扩大国内需求.中国国情研究报告,1998(24)
[13] 霍利斯·钱纳里,莫伊思·塞尔奎因.发展的型式(1950—1970).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14] 姜文学.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新特征与大国战略.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15] 江小涓.大国双引擎增长模式.管理世界,2010(6)
[16] 靖学青.大国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点.上海经济研究,2009(5)
[17] 卡尔·皮尔尼.印度中国如何改变世界.香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
[18] 李稻葵.大国发展战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9] 李德伟.中国现代经济增长与大国封闭模型.管理世界,1992(2)
[20] 李京文,方汉中.国际技术经济比较——大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
[21] 李由.大国经济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2] 刘力.内撑外开:发展中大国的贸易战略.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3] 陆铭.适宜制度、经济增长与发展平衡——中国的大国发展道路及其世界意义.学术月刊,2008(6)
[24] 陆铭.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25] 罗伯特·蒙代尔.国际货币:过去、现在和未来.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6]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7]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8] 莫里斯·戈登斯坦,菲利浦·特纳.货币错配——新兴市场国家的困境与对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9] 欧阳峣.大国经济研究(第一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0] 欧阳峣.大国经济研究(第二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1] 欧阳峣.大国综合优势.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2] 欧阳峣.大国综合优势的提出及研究思路.经济学动态,2009(6)
[33] 欧阳峣.基于大国综合优势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财贸经济,2006(5)
[34] 欧阳峣.“金砖四国”崛起的大国效应.光明日报,2010-02-02
[35] 欧阳峣,刘智勇.发展中大国的人力资本综合优势与经济增长.中国工业经济,2010(11)
[36] 欧阳峣,罗会华.大国的概念:涵义、层次及类型.经济学动态,2010(8)
[37] 欧阳峣,生延超.多元技术、适应能力与后发大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济评论,2010(4)
[38] 欧阳峣,张杰飞.发展中大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因.中国农村经济,2010(9)
[39] 钱颖一,周业安.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
[40] 宋玉华,江振林.新兴大国——历史性崛起的博弈与前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1] 孙早等.后危机时代大国产业战略与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经济学家,2010(9)
[42] 童有好.大国经济浅论——兼谈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1999(3)
[43] 王守杰,李炜.大国崛起的逻辑:社会和谐与经济增长.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3)
[44] 王永钦等.中国的大国发展道路——论分权式改革的得失.经济研究,2007(1)
[45] 吴晓求.大国经济的可持续性与大国金融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3)
[46] 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7] 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48] 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49]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50] 杨开忠.大国区域发展理论探讨.经济科学,1996(3)
[51] 杨汝岱,姚洋.有限赶超和大国经济发展.国际经济评论,2006(4)
[52] 姚斌.国家规模、对外开放度与汇率制度的选择.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9)
[53] 易先忠,欧阳峣.中国贸易增长的大国效应与“合成谬误”.中国工业经济,2009(10)
[54] 易先忠,张亚斌.后发不均质大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上海经济研究,2009(10)
[55] 曾剑秋,丁珂.内外经济循环理论与大国经济发展策略.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7(6)
[56] 曾铮.“不均质”大国的理论框架及其经济学界定.中国工业经济,2008(6)
[57] 张皓.大国模式与中国经济增长.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9)
[58] 张李节.大国优势与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现代经济,2007(6)
[59] 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60] 张平等.中国经济增长路径、大国效应与模式转变.财贸经济,2007(1)
[61] 赵伟.大国规模:中国外贸增长与管理的新环境.国际贸易,1997(8)
[62] 赵志君等.大国模型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评估.经济研究,2009(3)
[63] 郑捷.如何定义大国.统计研究,2007(10)
[64] 祝合良.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工业化——大国的经验比较与中国的现实选择.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65] Chikan, Attila, Erzsebet Kovacs, and Tunde Tatrai, 2005, “Macr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and Inventory Investment: A Multi-country Study”, Production Economics, 1
[66] Eichengreen, Barry J., and Ricardo Hausmann, 2005, Other People's Money: Debt Denomination and Financial Instability in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7] Ireland, Peter N., and Scott Schuh, 2008, “Productivity and US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Interpreting the Past and Predicting the Future With a Two-sector Real Business Cycle Model”,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 11
[68] Jin, Jing, and Heng-fu Zou, 2005,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Assignments, and Growth in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16
[69] Mundell, R. A., 1973, “Uncommon Arguments for Common Currencies”, in: Johnson, N., and A. Swoboda(eds.), The Economics of Common Currencies, 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