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稿的提出
起草工作从看档案材料着手。从中央档案馆调了很多档案,大都是过去没有看过的。分头看材料,然后才讨论和起草提纲。
现在,《胡乔木谈中共党史》中收入了1979年12月13日的《起草 <历史决议>的初步设想》。这是他在起草组成立后涉及决议内容的第一次谈话。
1980年3月,起草小组经过材料准备、酝酿讨论,提出了一个历史决议的提纲(草稿),大概有几千字。这个提纲送给乔木同志,送给小平和耀邦等中央领导同志看了。
3月15日,乔木同志有一次谈话,谈到历史决议要注意写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发生“文化大革命”。他认为,现在说“文化大革命”错了不难,但是必须答复为什么发生这个错误。不答复这个问题,决议就失掉价值。一个是毛泽东思想的实质,不答复这个问题,坚持毛泽东思想这个口号就没有力量。乔木同志初步地思考了这两个问题,提出了很好的意见。
比如说,乔木追溯我们党对阶级斗争形势观察的演变,指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文章里便有自相矛盾的估计,原因是1957年2月讲话时是一种估计,5—6月修改讲话时,反右派起来,又是一种估计。《毛泽东著作选读》新编本在这篇文章的题注里写了这个意思,就是按乔木的意见写的。现在的《毛泽东文集》中也有这个题注。
又比如说,乔木追溯在文化、教育、知识分子问题上长期的偏向,解放以来,批《武训传》,批《红楼梦》研究,批胡风,60年代文艺上哲学上的批判,“应该说是不正常的”。如果当作学术文化上的争论,那不成问题,就是当作普通的党内思想争论也可以,“问题是这种批判带有特殊的政治色彩,简直使人民不知道党的工作中心究竟在哪里”。
这些没有写进历史决议,因为太细了,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按这个思路写了。
还有,乔木还追溯到反右后国家民主化进程的中断,国际反霸权斗争(这是正确的)扩大化(这表现在九评中)对国内的影响,等等。小平同志最早找主持决议起草的同志谈话是在1980年3月19日。这次谈话明确提出了前面提到的关于决议起草的三条指导方针。第一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当时五中全会开过不久,刘少奇同志的冤案已经公开平反,林彪、江青两案审判也在准备中,“文化大革命”显然要被根本否定,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一些人思想上发生某些动摇。在这个时候,特别强调这一条,是很有针对性的。指导方针的第二点,是要对解放以来历史上的大事情,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中央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都要作出公正的评价。指导方针的第三点,就是要通过决议对过去的事情做一个基本的总结。总结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小平同志还对历史上几个重大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并指出,提纲铺得太宽,不够集中,叙述性的写法应当避免,对重要问题需要多加论断性的语言。
4月1日,小平同志又一次对决议起草问题发表了系统的意见,提出了决议的整体框架:先有个前言……然后,建国以来十七年一段,“文化大革命”一段,毛泽东思想一段,最后有个结语。
1980年6月起草出了初稿,送中央书记处讨论。说是初稿,其实包括很多遍修改,很多次稿子。为简单计,算成第一次稿,初稿。
提纲之后、初稿之前,乔木同志有几次谈话,《胡乔木谈中共党史》中收了《历史决议要有一种理论的力量》(1980年5月16日)、《对1957年后几段历史的议论》(1980年5月24日)、《毛主席在追求一种社会主义》(1980年6月9日)三篇。重读这几篇讲话,印象是探讨了很多问题,有些重要思想没有得出定论,但却引人深思。
比如说,当时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还搞“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线索已经清理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指导方针的由来。但是乔木进一步思考,“以阶级斗争为纲”能否概括“文化大革命”?他认为毛主席在追求一种社会主义,叫做什么,乔木也没有说清楚,他说,有个现成的办法,仔细研究一下中央1976年4号文件(即“批邓”十二条)、1974年理论指示、1966年五七指示,这三个文件确实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多少带有纲领性的东西,相当带乌托邦色彩。(后来他还进一步追溯到1958年在成都会议上反对资产阶级法权,在北戴河会议讲进城后实行工资制没有理由,认为那时就有了这种思想的萌芽。)这个意思,没有写成成熟的结论。《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里写了一点,也写得不多。是一个有待讨论的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