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发展报告(201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第一产业发展状况及其分析

一、第一产业的总体特征

总体来看,京津冀地区第一产业总产值及增加值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一直呈现上升趋势,随着经济的增长,京津冀地区的第一产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截至2010年北京、天津、河北的第一产业总产值分别实现328.02亿元、317.33亿元以及4309.42亿元(见表2—7),分别是1952年的131.2倍、116.2倍和145.1倍。

表2—7 京津冀地区第一产业产值(亿元)

注:按当年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统计年鉴2011》、《河北经济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1》。

以上数据充分表明,京津冀地区第一产业总量增长迅速。如图2—17所示,截至201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年达到3200.99亿元,是1952年28.23亿元的111.02倍;但与全国相比较,京津冀地区的第一产业的发展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河北省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第一产业的发展基本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但北京和天津受到城市资源优势和功能定位的影响,第一产业发展缓慢。如图2—18所示,从第一产业占京津冀地区的份额来看,第一产业比重逐年降低,自2000年以来,第一产业占比下降至不足10%,而北京更是下降至不足2%,第一产业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在逐年减弱。

图2—17 京津冀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当年价格)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统计年鉴2011》、《河北经济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1》。

图2—18 京津冀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各自GDP的比重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统计年鉴2011》、《河北经济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1》。

从全国范围看,京津冀区域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有一定的波动,自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一直呈现小幅下降的趋势,从超过8%降低到不足6%;但90年代初以来又逐步上升,近年来基本维持在7%左右。其中,第一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河北省的贡献,因而总体变化趋势与河北一致;而北京、天津第一产业份额始终较小,20世纪90年代以来则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见图2—19)。

图2—19 京津冀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统计年鉴2011》、《河北经济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1》。

河北省第一产业在京津冀地区占据了主导地位,其第一产业占京津冀地区的份额接近90%。2010年河北省11个地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全部超过100亿元,其中,石家庄、唐山、保定、沧州以及邯郸五个地市超过200亿元(见表2—8)。如图2—20所示,在第一产业增加值超过200亿的五个地市中,第一产业占当年GDP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10%,表明第一产业在当地产业结构中均占据相对较高的地位,在2004年之前,上述五地市第一产业比重均呈现下降趋势,自2004年以来,石家庄和保定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但唐山、沧州、邯郸三地市则呈现小幅上升的趋势。

表2—8 河北省各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

注:按当年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2006—2011年历年《河北经济年鉴》。

图2—20 河北五地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资料来源:1996—2011年历年《河北经济年鉴》。

二、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特征

如表2—9所示,从整体来看,京津冀第一产业的主体是农业和牧业,受本地自然资源的限制,林业和渔业所占比重很小。2010年京津冀第一产业实现总产值4954.77亿元,占全国的7.15%。其中农业实现产值2792.59亿元,牧业产值实现1670.82亿元,总计占京津冀第一产业总产值的90%以上,农业和牧业在全国份额分别达到了7.56%和8.02%。从2000—2010年的发展趋势来看,农业份额始终保持着较稳定的态势,而牧业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所占份额出现一定的下降,从2000年的10.18%下降到2010年的8.02%。

表2—9 京津冀第一产业产值及占全国比重

注:2003年以前第一产业仅包含农业、林业、牧业、渔业。2003年之后第一产业产值计算中增加了第一产业服务业,本表中未详细列出该项数据。下同。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统计年鉴2011》、《河北经济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1》。

然而从京津冀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来看,如图2—21所示,尽管2005年以后有所波动,但总体上农业的份额在逐步下降,牧业的份额则在逐步上升,其中农业份额从1970年的85.9%下降到2010年的58.9%,而牧业份额则从1970年的10.6%上升到2010年的35.3%,可见牧业在京津冀第一产业中的地位逐步提高。

图2—21 京津冀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产值)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统计年鉴2011》、《河北经济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北京市第一产业内部结构

如表2—10和图2—22所示,北京市第一产业总体规模较小,2010年产值仅为328.02亿元,占京津冀的6.8%,占全国的0.47%。从北京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来看,与京津冀地区总体结构类似,以农业和牧业为主体,发展趋势也基本相同,只是林业比重略高于京津冀地区总体水平。但从农业和牧业的比重来看,北京市农业的比重相比京津冀更低,2010年占比不足50%,农业年平均增速明显低于京津冀地区的平均水平。牧业总产值基本占据了北京第一产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2010年实现总产值139.58亿元,自1990年起,基本上占北京市第一产业总产值的40%以上,2004年占比最高时曾超过农业,1970—2010年年均增速达12.40%。

表2—10 北京市农林牧渔业产值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统计年鉴2011》。

图2—22 北京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比重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统计年鉴2011》。

(二)天津市第一产业内部结构

如图2—23和表2—11所示,与北京及京津冀地区总体结构不同,天津市第一产业中渔业占有一定的地位,1970年至2010年年平均增速达到16.06%,是天津市第一产业中平均增速最高的产业,总产值份额持续增大,截至2010年实现产值50.26亿元,占同年第一产业总产值的15.84%。农业虽然仍是第一产业占比最大的产业,但份额却持续下降,2010年产值占比仅为53.02%。而相比之下,牧业虽然呈现较快的增长速度,但占比明显低于京津冀地区,2010年总产值实现87.49亿元,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27.57%。

图2—23 天津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比重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河北经济年鉴2011》。

表2—11 天津市农林牧渔业产值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河北经济年鉴2011》。

(三)河北省第一产业内部结构

河北省2010年第一产业产值实现4309.42亿元,占京津冀地区第一产业总产值的86.98%。由于河北省是京津冀第一产业的主体力量,河北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与京津冀区域总体情况最为接近,农业和牧业在第一产业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2010年两者总产值占第一产业产值的90%以上(见图2—24和表2—12),分别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6.69%,以及全国牧业总产值的6.93%,在全国范围内也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

图2—24 河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比重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河北经济年鉴2011》。

表2—12 河北省农林牧渔业产值(亿元)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河北经济年鉴2009—2011》。

三、主要农产品生产状况

京津冀大部地区位于华北平原,主要地形以平原为主,这为农作物生产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河北省更是我国主要粮食产区,天津、河北都有极为便利的港口条件,便于渔业生产的开展。其中,粮食、蔬菜以及水果产量均超过千万吨,2010年分别达到3251.34万吨、8296.61万吨及1787.60万吨(见表2—13)。

表2—13 京津冀地区主要农产品产量(万吨)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统计年鉴2011》、《河北经济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一)粮油类

1.粮食

2010年京津冀地区实现粮食产量3251.34万吨,占全国粮食产量的5.95%。从图2—25中可以看到,自1970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粮食产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到1998年达到最高值3366.9万吨,之后在全国退耕还林等政策条件下,全国粮食普遍减产,京津冀地区的粮食产量也在2003年降至最低水平2565.09万吨,2004年起粮食产量恢复逐年上涨的趋势。从占全国粮食产量的比重来看,总体变化幅度较小,基本在6%左右浮动,可见京津冀地区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发挥着稳定的作用。

图2—25 京津冀地区粮食产量及占全国比重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统计年鉴2011》、《河北经济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1》。

2.棉花、油料

京津冀地区的棉花产量自1970年开始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1970年产量为26.9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1.84%,到1984年产量攀升至108.89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7.40%,随后到1993年降至最低的20.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降至5.46%,随后产量与占全国的比重有所回升(见图2—26)。京津冀地区棉花产量的整体波动变化受到国内经济政策环境较大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冀、鲁、豫三省棉花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张导致了全国棉花总产量剧增,1984年起国家多次调整棉花收购价格及购销体制,导致了全国棉花产量的剧烈波动,京津冀地区棉花产量也随之发生波动。

图2—26 京津冀地区棉花产量及占全国比重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统计年鉴2011》、《河北经济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1》。

油料产量自1970年以来整体呈上升趋势,2010年京津冀地区实现产量142.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41%,1970年至2010年期间,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呈现波动状态,并总体上有小幅下降的趋势,最高值达到7%,2010年达到最低的4.4%(见图2—27)。

图2—27 京津冀地区油料产量及占全国比重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统计年鉴2011》、《河北经济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1》。

(二)蔬菜水果

2010年京津冀地区蔬菜产量达到8296.61万吨,占全国蔬菜产量的12.74%,京津冀地区的蔬菜产量一直稳定在全国总产量的12%左右,是主要的蔬菜生产地之一(见图2—28)。

图2—28 京津冀地区蔬菜产量及占全国比重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统计年鉴2011》、《河北经济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1》。

京津冀地区水果产量总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0年产量实现1787.6万吨,但占全国水果生产总量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1970年至1990年的14%左右降至2010年的8%左右,全国水果总产量增长速度快于京津冀地区的水果产量增长速度(见图2—29)。

图2—29 京津冀地区水果产量及占全国比重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统计年鉴2011》、《河北经济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三)水产品、牛奶及肉类

京津冀地区的牛奶产量自1985年以来逐年上涨,2008年产量达到651.85万吨,占全国牛奶产量的17.24%,受到2008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牛奶制品的生产和销售受到极大冲击,对牛奶的市场需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自2009年开始京津冀地区牛奶产量逐年下降,2010年产量降低至582.5万吨,占全国的15.54%(见图2—30)。然而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奶牛养殖地区,牛奶生产占全国较大的份额,仍然保持了较高的产量和份额。

图2—30 京津冀地区牛奶产量及占全国比重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统计年鉴2011》、《河北经济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1》。

自1980年以来,京津冀地区肉类产量逐年上升,2005年达到688.62万吨,占全国肉类总产量的9.92%,受全国肉类产品价格变动影响,2006年以后京津冀地区肉类产品的产量大幅下降,占全国的比重也明显下滑。到2010年肉类产量实现505.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38%(见图2—31)。

图2—31 京津冀地区肉类产量及占全国比重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统计年鉴2011》、《河北经济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1》。

水产品产量在1970年至2010年也总体保持了上升的趋势,2010年实现产量147.1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在3%左右小幅度波动(见图2—32)。

图2—32 京津冀地区水产品产量及占全国比重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统计年鉴2011》、《河北经济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1》。

从京津冀地区上述八种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年度数据及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情况来看,粮食、肉类、牛奶等农业及牧业产品产量较大,同时在全国产量中占据了一定的份额,从整体产量趋势来看,农产品产量的增长速度较为明显,但存在明显的波动情况,产品随着国家政策以及市场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明显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