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推进制度状况
一、完善推进体制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为了强力推进规划体系建设,为推进规划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山东省成立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领导小组,由副省长担任组长,副组长由各厅局长及各市领导担任。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黄河三角洲建设工作,主任由省长助理担任。
2011年是蓝色经济区战略实施的第一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的第二年,山东省再次调整完善了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主要措施是整合调整了“两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两区”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提高了运转效能和工作效率。由以前蓝黄各一个领导小组变成一个小组,省委书记亲自当组长,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为了加快推进落实工作,设立了11个由省领导负责的重点工作协调推进组,明确了领导责任分工,理顺了办事机构设置;建立了联络员制度,强化了与省直部门、地市间的沟通协调,“两区”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更加顺畅。
各市成立相应机构推进《规划》落实。东营市成立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作为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核定编制25人,配备主任(副市级)1名,副主任3名(正县级)。2010年3月东营市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委员会正式成立,与东营市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委员会两个机构一块牌子,合署办公。滨州市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为正处级,由市长助理任主任,全面负责两区的建设推进工作,但没有项目牵线主导权项目仍然由发改委主导。德州市成立区域合作办(黄河三角洲建设办公室、德州市招商促进办公室)来推动黄河三角洲建设工作,为处级设置。潍坊市组建潍坊市“三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推进协调小组办公室,为市政府直属行政支持类事业单位,正县级规格,归口潍坊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落实配套政策
山东省委、省政府已经出台了《关于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鲁发[2008]13号)、《关于贯彻落实《规划》的实施意见》(鲁发[2010]9号)等相关政策,确定了每年6亿元的省级黄河三角洲建设专项资金。省黄河三角洲建设办公室组织开展了30个专项规划编制和17项重点政策研究工作。组织拟订和出台了《十大农产品振兴规划》、《高效生态农业产业链科技示范工程推进方案》、《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金融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支持政策。同时,山东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推进政策落实,获得国家发改委专项资金支持每年10亿元。省直有关部门积极与国家部委衔接,省政府相继与国家质检总局、民政部、农业部、气象局、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卫生部、工商总局、环保部、交通部、科技部、国资委等多部委签订省部合作协议。
三、推进整体招商
2010年山东省政府在北京举办了黄河三角洲建设恳谈暨项目推介会,与国家开发行等8家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此后又相继在上海、温州、东营、滨州等地成功举办了各类合作恳谈会。2010年,区内开工建设项目6051个,完成投资2892亿元。在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等省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了黄河三角洲发展论坛、专家咨询服务、高层国际论坛、“海峡两岸知名企业家对接黄河三角洲”、山东律师服务黄河三角洲战略论坛、院士专家高峰论坛、环境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六届“海洽会”重点区域推介会等活动,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为黄河三角洲建设出谋划策。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建设办公室制定了宣传方案,召开了宣传工作会议,印制了宣传手册,摄制了《黄河入海的地方》文化宣传片,开通了官方网站,组建了电子政务和移动办公信息化平台,开展了全国网络媒体采访、黄河三角洲科学考察、世界500强企业黄河三角洲行、香港媒体集中采访、《规划》晋升国家战略一周年纪念等活动,有力扩大了黄河三角洲的影响。
2011年组织了第二届黄河三角洲经洽会,开展了赴香港、台湾等地区的招商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2011年,“两区”共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55个。开通了“蓝黄两区网”,设立了蓝黄“两区”记者站,组织开展了中国网络媒体系列采访等一系列专题活动,初步形成了“两区”宣传推介长效机制,有效提升了“两区”建设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得到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两大主流媒体支持,新华社和《大众日报》专门在“两区”设记者站。省“两区”办和《大众日报》合作,也举办了很多活动。“黄三角”与“黄河三角洲”在全国的关注度大幅提升,以数千万网民在百度的搜索量为数据基础的“用户关注度”,及与该关键词最相关的新闻数量为基础的“媒体关注度”两个指数来看,见图1—5,在黄河三角洲规划开始实施的2009年12月1日前后(在9月份国家战略规划申报及宣传期,关注度已在缓慢上升),该区域的关注度出现大幅度跃升,之后虽有所回落但也明显高于规划批复以前,说明其吸引力、影响力在提升。
图1—5 国家规划实施前后黄河三角洲的关注度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百度提供数据生成。
四、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国家发改委于2010年8月正式批准开展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筹备工作。2011年总规模200亿元的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投入运营,首期募集50亿元,并与40家企业签订了投资协议。同时,中央财政2010年起将山东省纳入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下达了基数性财力补助1.77亿元。
山东省根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情况,进一步细化了投资方向和重点,突出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2011年安排省级专项资金16亿元集中扶持了285个重点项目。同时采取奖励金融机构的方式促进信贷等各类资金向黄河三角洲进行投入,引领银行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创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2011年对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建设支持较大的19家银行给予了奖励,奖励金额总计800多万元。2012年预留了2000万元奖励资金。
山东省出台了《山东省政府关于金融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10]51号)。先后与18家金融机构签订了《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深入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金融合作,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出台专项政策,实施信贷倾斜,金融发展明显加快。同时,山东省积极推进黄河三角洲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筹备工作,支持办好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加大股份制担保公司整合力度,成立黄河三角洲担保公司,由省市县三级政府注资并吸引省属大企业、6市19县大企业入股,为重大项目提供融资担保。
经过批准,对黄河三角洲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视同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从事服务外包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同时争取黄河三角洲主体产业区内风力发电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对上缴国家的增值税全额即征即退。对国家重大港口建设项目用海,减免海域使用金;港口建设过程中属于填海造地的海域使用金,总额达到3000万元以上并在项目用海施工期限内的,地方留成部分可以分期缴纳。港口的防波堤、航道等港口公用基础设施,由山东省交通运输厅给予一定比例的建安费资金支持。
五、创新土地利用形式
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全面摸清了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土地的现状,确定黄河三角洲地区未利用地总体规模为792万亩。2011年2月,国土资源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创新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共同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及地质找矿合作协议》,国土资源部支持将黄河三角洲作为单独区域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支持在土地利用管理制度方面进行先改先试。允许山东实施省内异地占补平衡,其他建设用地紧张的地区可以购买黄河三角洲的土地指标。2011年东营市在此协议的指导下约卖掉2万亩土地,进行了有益尝试。
2012年山东省制定出台了《关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的意见》,安排了4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东营、滨州两市进行未利用地开发,启动了首期35万亩未利用地开发项目建设。
在土地利用模式上,飞地模式成为一个亮点。德州庆云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天津红桥区合作开发庆云未利用土地,中国航天碳材料、齐耀生物质能源循环综合利用等一批高端高质、循环经济产业项目开始建设。青岛保税区在乐陵设立了功能区,把青岛保税区的功能延伸到了乐陵,给乐陵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六、探索区域合作途径
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山东省按照区域“融合、错位、一体化”发展需要,统一安排部署推进工作,制定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集中突破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在土地利用上,结合区域资源、产业特点,采取跨区调整、加快国有未利用地开发及适当增加建设用地规模等方式,编制完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把区内土地开发利用纳入一个“盘子”;在招商引资上,从区域整体化发展的角度来统筹安排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建立统一的招商引资政策,着力消除区域内市场壁垒,促进区域内要素自由流动和各类经济主体合作,促进特色产业在区域内快速扩张;在交通方面,围绕打通省际、区际和环海大通道,重点推进滨海高等级公路、济南至东营等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德—龙—烟等重点铁路项目进度;在水利方面,突出抓好南水北调骨干工程、胶东调水工程和引黄济青改扩建工程,加大防潮堤建设力度,进一步增强一体化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与蓝色经济区融合。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东营市,滨州的无棣与沾化,潍坊的寿光、昌邑、寒亭同时也属于蓝色经济区,享受两区的优惠发展政策。相对于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大多是落后地区,缺乏资金与技术,但有充足土地等资源。二者有良好的地缘关系,能够良性互补,各取所需。
2010年,垦利县为青岛农业大学无偿提供1000亩海边土地,用作青农大的海参养殖教学基地,同时青农大为垦利海参养殖无偿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合作,历史上从没有海参养殖传统的垦利,迅速推广了这一高利润项目。在胶东沿海花高价也难以买到土地的青农大,则获得了充足用地,实现了双赢发展。
青岛保税港区建区已有20多年,随着项目不断涌入,区内用地日益捉襟见肘。2012年保税港区与乐陵市签订协议,乐陵提供土地5.46平方公里,保税港区在五年内投资130亿元,建设乐陵保税港区,推动产业发展;2012年6月,青岛市人民政府与东营市人民政府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协议意在通过高层会晤、联席会议、牵头工作机构、干部交流、分阶段落实等保障措施,全面深化两市在交通物流、旅游会展、产业合作、金融保险、外经外贸、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与环渤海区域的合作。德州市庆云县与天津红桥区共建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工作推进顺利,乐陵市与天津塘沽区联合建设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已完成规划。滨州市与天津市东丽区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双方缔结为友好地区,两地建立了领导层定期互访机制,确立了长期、稳定、全面的合作关系。东营至旅顺客货滚装运输航线有望近期复航。定期举办的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为环渤海全方位合作、错位发展提供契机,环渤海区域合作正在由单一的商贸合作向产业投资合作、功能区建设合作转化;由单一项目合作向共建园区、实现共赢转化。
七、深化对外开放
山东省政府与德国巴伐利亚州、下萨克森州合作共建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牧业技术培训中心;马来西亚—山东潍坊滨海产业园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积极参与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实验区建设,在今后的实验区建设过程中,黄河三角洲可以在海洋产业合作、投资贸易便利化、跨国交通物流、电子口岸互联互通等方面,逐步把黄河三角洲地区加入到未来的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中。外资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黄河三角洲地区实际到账外资10.2亿美元,增长31.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7个百分点。2011年实际到账外资15.7亿美元,增长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