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与江户:17—18世纪的城市空间(清史研究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都城的商业中心

人们对商业的认识是从自身的需求开始的,所谓“贸迁有无,各得其所”《晋书》卷26,《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而商业空间的概念是通过商业流通的场所“市”与“市廛”等表现出来的。商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市所以通天下之货也”。特别是当我们考察城市起源的时候,便会不难发现,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在城与市或城与町的结合过程中,代表商业与商业区的市、街市,市廛或者说町,它在城市空间的位置,它对城市的作用程度,以及它与政治的关系等,都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步入近代之前,中日两国的都城依然因政治中心和政权所在地的地位而处于商业发展的领先位置,商业的发展与政治的关系极为密切,完全体现出消费性大都市的特点。但是,中日都城的商业发展道路及其商业运营特点却有着很大的差别。那么这种差别在哪儿?形成这种差别的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它对城市的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将是本章关注的重点。

需要说明的是,近年来,凡研究商业及市场者无不关注施坚雅模式,其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在市镇、城市以及区域经济等领域里随处可见。应该说施坚雅的“中心地理论”以及把不同的基层市场视为层级性的连续体等理论,的确在解决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以及诠释城乡之间的商业网络关系方面有着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性,但是如果用它来套用大城市中的商业网络或者市场的结构,就不那么说得通了。因此,这里仍然只从空间的角度,具体说是商业空间的角度来探讨相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