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听觉障碍儿童教育的进展趋势
一、2013—2014年我国听觉障碍儿童教育的研究现状
(一)研究数量
2000—2010年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相关论文总共有383篇[1],年均34.82篇。据统计,2013—2014年共得到CSSCI核心期刊来源161篇文献,其中2013年为90篇,2014年有71篇,年均80.5篇,增幅较大。2013—2014年的相关硕博论文共有62篇,其中2013年32篇,2014年30篇,年均31篇。而2000—2010年11年间的硕博士学位论文总数为139篇,年均12.64篇,不到2013—2014年的平均数的一半。从研究数量看,2013—2014年我国听觉障碍儿童教育研究成果丰硕。
(二)研究方法
从论文的研究方法来看,对161篇听觉障碍儿童教育CSSCI期刊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使用调查/测量法的研究数量最多,此外运用较多的还有医学临床、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等,说明我国特殊教育研究以实证主义探索为主要思路,并形成研究方法多样化格局。例如以听力筛查和成因为主题的研究,多采用临床医学的研究方法;以听觉训练和语言康复为主题的研究,较多采用了听力学、手语和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听觉障碍学生心理特点的期刊文献,全部采用了实验法和测量调查法,或调查和试验相结合,另外现代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运用。听觉障碍儿童教育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突显了特殊教育研究的实证性、科学性、应用性的领域特点。特殊教育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学科,听觉障碍的研究对象为聋或重听学生,研究对象自身也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单一的研究方法无法全面地、深入地、具体地揭示学科和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个案法和小样本实验设计运用较少。2013—2014年听觉障碍儿童研究中,采用案例和个案研究方法的数量最少。特殊儿童研究总体应遵循自然主义探究法,研究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注重教育现象的生态性和整体性。这就意味着对特殊学生的研究,最好深入到他们的生活学习、家庭学校的环境去观察、探索。另外,由于作为被试的聋和重听学生团体异质性较大,取样样本小,并且行为矫正的方法运用较多,因此单一样本与小样本实验设计更加符合研究对象的客观情况。
(三)研究内容
2013—2014年,我国听觉障碍学生的研究主题以听力筛查、听觉训练和语言康复居多,侧重听觉障碍学生的成年期转衔问题。(1)2013—2014年,我国听力筛查研究的地区覆盖了辽宁、宁夏、重庆、广东、浙江、上海、贵州等地。听力筛查技术的提高、普及和推广有利于及时发现听力损失,及时对听力损失高危新生儿及婴幼儿进行早期治疗、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提高言语和认知发育水平,帮助患儿早日回归主流社会。(2)听觉障碍与语言发展迟缓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一个关键问题,因此对于聋教育和康复领域的研究问题都围绕语言开展。(3)听觉障碍学生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研究成为两年来我国听觉障碍研究的一大特色,CSSCI期刊文献关于听觉障碍学生的教育安置和措施的27篇研究中,听觉障碍学生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研究数量达到10篇之多。失业和就业能力不足是听觉障碍学生在成年期转衔经常会面临的问题,研究者希望通过听觉障碍中学后的教育延伸来帮助听觉障碍学生更好地就业。听觉障碍学生进入社会顺利就业,找到合适且满意的就业岗位意义重大。听觉障碍学生做出适当的职业选择,不仅影响到特殊学生的家庭幸福和社会负担,更关乎特殊人群生存尊严。(4)2013—2014年,研究不足的领域包括听觉障碍学生随班就读、辅助技术、聋校教学策略、学业评估和聋人文化研究等问题。
二、听觉障碍儿童教育研究的展望
(一)加强听觉障碍学生随班就读的理论实践及师资培养的研究
我国根据国情于20世纪80年代末明确提出随班就读的主张。我国随班就读最初是从盲(包括盲和低视力)、聋(包括聋和重听)、弱智三类残疾学生开始的[2],最早从1987年开始在全国进行盲、聋学生的随班就读的实验研究,当年黑龙江省海伦市的85名聋生进入当地普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30年来,我国聋生随班就读工作取得了高速发展。据调查显示,自1987年以来,每年进行康复训练的聋生中,有25%的聋生进入了普通学校学习[3],随班就读成为聋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4]。2013—2014年,关于听觉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的文献数量较少,听觉障碍学生随班就读的研究需要得到社会和学界更多重视。随着更多听觉障碍儿童在普通学校就读,教师的特殊教育能力成为随班就读质量的重要保证,因而培养教师具备一定的特殊教育能力,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听觉障碍学生随班就读及师资培养亟待相关研究的支持。
(二)推进聋校课程改革,提高聋校教育教学质量
2014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七部门共同制订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该计划要求将“提升特殊教育教学质量”与“提高普及水平”“加强条件保障”并列作为三大重点任务。提升特殊教育教学质量是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而提升特殊教育教学质量重在课程建设。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残疾学生特点和需求,研究制定聋校课程标准,改编聋校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教材,覆盖所有学科所有年级,健全聋校教育课程、教材体系迫在眉睫。今后的研究应加大对聋教育的课程改革、教材编制、教学手段和方法、学业评估和测量等问题的研究力度。
(三)医教结合,提升听觉障碍儿童听力和语言康复水平
医教结合是听觉障碍学生教育和康复工作的基础,听觉障碍学生的听力改善、康复训练、功能恢复不是医学或教育学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也不是先医后教或先教后医能够完成的,需要两者的通力合作和有机结合。听觉障碍学生的医教结合,涉及听力测听、听觉功能评估、语言功能训练、言语矫治、教育和医疗康复方案的设计。2013—2014年,我国听觉障碍学生医教结合的研究仍存在不足,整合医教结合资源、创新聋校医教结合运行管理机制、优化聋校医教结合课程、建设听觉障碍医教结合专业化队伍等问题,有待未来的研究扩展。
(四)重视辅助科技和无障碍传播的研究,满足听觉障碍学生的生活学习需求
现代科技的进步使得听觉障碍学生可以从健听社会中获得信息和平等的交流机会。听觉障碍学生能够从各种辅助技术和器具中受益,帮助其增强、保持和改善功能性能力,如助听器、人工耳蜗、计算机辅助教学、传播媒体的字幕、多功能生活协调器、震动闹钟等。2013—2014年,听觉障碍研究较深入地探讨了助听器的听力康复效果、助听满意度、助听可懂度、助听效果评估,以及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语言和言语的康复训练问题。聋人的社会发展、人格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沟通交流,无障碍传播是实现信息平等地到达所有人的过程,它既包括了一种信息平等的理念,也包括信息无障碍的设计和技术。2013—2014年,研究者对无障碍传播模型、电视媒体的无障碍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但对于无障碍传播的设计模型、运行结构、保障机制和如何推广还缺乏具体论述,有待今后研究的扩充。
本章小结
注释
[1]夏峰,谭和平.中国特殊教育新进展(2011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彭霞光.中国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政策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11(11):15-16.
[3]董理权,连勇,高青琳,等.康复后聋儿随班就读状况的调查[J],中国康复,2003(18):261.
[4]梁旭.随班就读听障儿童回归主流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