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
儒家生态观的当代意义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自然生态文明;二是保持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人文生态文明,追求建立一个多元和谐、互利共赢的新世界。
在开发自然资源方面,主张爱惜资源、取用有节、禁发以时、适度开发的“和谐用中”策略。从今天“全球化”趋势下的“环保”角度而言, 就是要保持人与自然恰到好处的和谐统一, 保持整个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并且有意识地护育自然资源, 以使万物生生不息。在儒家看来, 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因此, 作为“万物之灵”、“最为天下贵”的人类应当保持一颗仁爱之心对待天地万物, 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造福时, 应当采取“斧斤以时入山林”的“适度开发”策略, 不可开发无度,竭泽而渔,以免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这说明,古代儒家是很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
在当今时代, 人类一方面为了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必须认识自然规律、与自然灾害作斗争, 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 因此, 人类追求现代化、不断开发自然资源以造福人类的愿望与行为是合情合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儒家所谓“知天”、“戡天”、“制天命而用之”等天人关系理论是积极可取的。但在另一方面, 人类必须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 因此, 必须周全缜密地思考与顾及人类生存的整体利益和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 采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战略与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说, 儒家“万物一体”、“和谐用中”的生态观是符合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应当在实践中长期坚持, 发扬光大。
《周易·贲卦·彖辞》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正是对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态文明的简洁描述。“天文”是指自然生态文明,需要保持刚柔相济、禁发以时的策略,以把握自然变化的规律。“人文”是指文化生态,需要用人文精神教育天下人民,以达到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所以,我们今天讲生态文明建设,既包括自然生态的环境优雅与生态平衡,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又包括人文生态环境的优雅和谐,例如政治清明、人民幸福、社会安宁、世界和平等等。在这两个方面,儒家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生态观与“多元和谐,人文化成”文明观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的和谐相处之道,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世界永久和平梦。
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习主席所列举的十五点重要启示,同时也有力地揭示了儒学在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的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值得我们反复学习、深刻领会,并且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