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历史观
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看法。儒家各派的历史观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
(1)历史进化论。认为社会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春秋末的孔子就曾提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战国末的荀子提出“法后王”的理念,东汉王充认为“汉高于周”、“今胜于古”,都是历史进化论思想。西汉今文经学家董仲舒阐发《春秋》“微言大义”,首倡“公羊三世”说,认为:“《春秋》分十二世以为三等:有见、有闻、有传闻。”(《春秋繁露·楚庄王第一》)东汉的何休进一步解说了《公羊春秋》的“三世”概念。清代刘逢禄发展了“公羊三世”说,认为“春秋起衰乱,以近升平,由升平以极太平”。康有为则明确把公羊三世、小康、大同与西方进化论思想融合在一起,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进化的,主张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然后再到民主共和,进而达到“太平大同”的最高阶段。
(2)历史循环论。持这一看法的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周而复始的轮回,否定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孟子曾云:“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孟子·公孙丑下》)汉代董仲舒则在继承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基础上提出了“三统”循环的历史观。“三统”指的是黑统、白统和赤统,历史的发展规律是此三统交替循环。他认为每一统都有相应的改制之举,如夏王朝是黑统,商是白统,而周则是赤统,三统依次循环。北宋邵雍提出“元会运世”的宇宙终始之数,用元、会、运、世、岁、月、日、辰来计量时间,一元之数终结,新的一元开始复起,往复循环。朱熹也提出过:“气运从来一盛了又一衰,一衰了又一盛,只管恁地循环去”(《朱子语类》卷一),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同样是“终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3)英雄史观。把个别英雄人物夸大为历史主宰者,忽视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一句,历史循环论之外还含有英雄史观的意味。他提出“劳心劳力”说,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荀子也同样非常重视君主的作用,认为治乱不在天、不在地,而在于人君。韩愈则更明确提出圣人治国的圣人史观。至于龚自珍,则从王阳明心学和佛教的基础上进一步夸大了“心力”作用,认为“心无力者谓之庸人”(《壬癸之际胎观第四》),圣人的心力可以创造一切,就连天地都是心力创造的。
(4)朴素唯物史观。先秦时期,就有朴素唯物史观的因素。孟子有“不违农时”(《孟子·梁惠王上》)之说,荀子有“天人相分”的论点,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柳宗元认为从封建制到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制度的沿革“非圣人之意也,势也”(《封建论》)。王夫之继承发展了柳宗元的历史观,提出了理、势结合的历史观,肯定人是自然界的最高产物,是文明的主体,社会是依靠人类的劳动以及通过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不断前进发展的过程。
儒学在当今社会迅速发展,其历史观也随之变化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受到社会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影响的新儒家,他们的历史观与传统儒家的历史观已有很大不同,对此应作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