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声乐探索与创新:金铁霖从教50周年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从“小黑板”谈金铁霖教授的声乐教学艺术

何鹏飞

前言

走进金铁霖教授的课堂,一块小黑板上的图例和口诀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2009年5月25日中央电视台录制《与您相约》金铁霖教授专题节目时,这块课堂小黑板引起了电视观众们的注意。节目后一些热心观众纷纷打来电话索要小黑板资料,用于声乐学习。我从1994年起就跟随金铁霖老师学习民族声乐,在他的教学中,习惯用简短、通俗易懂的口诀来启发学生,使我们受益匪浅。这些浅显易懂的口诀,是金老师将几十年的教育教学的理念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加以精练总结出来的。他将抽象的声乐理论以具体生动的口诀授于学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小黑板的内容时常在替换更新,但我们总能看到某些内容,如: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声乐学习的三个阶段;人体图例上标注的通道、支点。还有一些常用的口诀如:先放松后叹气,叹到哪儿从哪儿吸,吸到哪儿从哪儿唱,所有字都一样,保持叹气来歌唱,所有字都叹响;“u”通道不要动,字头夸张嘴巴松,胸振大通开振,上哼下叹响;外笑里哭+胸振+叹到跟上全身唱;大马路,小汽车等。下面我就小黑板上的部分内容谈谈我对金老师声乐教学及历史性贡献的一些感悟。

第一章 概述

声乐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千百年来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人类艺术长河中独放异彩、源远流长。翻开人类艺术的发展史,声乐艺术一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科技、文化、医学等领域的飞速发展,人类对声乐艺术的探索与研究也日益趋向科学化、国际化。当今的国际声乐舞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声乐教学研究也逐渐展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中国民族声乐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不能只停留在“口传心授”、“模仿教学”的传统模式和经验的形态学层面,只有在大量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才能使其发生质变,并推动其发展。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也离不开理论的创新和观念的变革,只有在各种新思潮中才可能出现不同的流派,才能真正使民族声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中国民族声乐是由戏曲、曲艺、民歌等传统声乐形式,在各地不同的语言(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20世纪50年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开始进入各高等音乐院校。关于民族唱法,曾有过激烈的土洋之争,至少出现过四种提法,即:照搬西洋的唱法;用纯“土”的唱法;用戏曲的唱法;继承传统并借鉴西洋唱法,为我所用。一部分声乐教育家们通过学习、继承优秀的传统声乐艺术,不断探索、总结,并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声乐发声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段,成功地培养了一批深受人民欢迎的民族声乐歌唱家,并逐步形成了我们民族声乐学派的特色,金铁霖教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金铁霖教授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美声专业,在早期教学实践中,接触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学员,如戏曲演员、舞蹈演员、声乐演员还有通俗歌手等,了解到了各种类型的唱法。1966年他开始给湖南花鼓戏演员李谷一上声乐课,正式开始了对民族声乐教学的探索。在此过程中,他尝试着将民族民间演唱与美声唱法进行结合,思考民族性与科学性的内在联系。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他逐渐发现这种声音更适合中国人的声音、语言和表现风格,从而发掘出了一种独具魅力的特色演唱方法,同时发现了它的发展空间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李谷一的成功无疑成了我国民族声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随后培养彭丽媛的过程中,金铁霖教授决定首先保留住彭丽媛的演唱风格,解决演唱的科学性问题,使她的演唱技巧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完善。于是他针对彭丽媛的嗓音特点,较为系统地对她进行了全方位的训练。除了彭丽媛非常拿手的山东民歌外,还让她接触各个地区不同风格的民歌和艺术歌曲、中外歌剧咏叹调、戏曲等,从各种歌唱形式中广泛汲取营养。就这样,在金铁霖的细心雕琢和精心指导下,彭丽媛进步很快。后来,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她以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谁不说俺家乡好》一举成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并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欢迎和喜爱。随着后来张也、阎维文、董文华、宋祖英等人的陆续出现,金铁霖教授的民族声乐教学逐渐体系化,理论体系也逐步建立和日趋完善。

金铁霖教授早在1963年就开始了声乐教学的实践,几十年来,在探索和建立科学完整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和中国民族声乐学派,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民族声乐人才以及弘扬主旋律、诠释文化先进性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首先提出了中国民族声乐应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给我国民族声乐教育以崭新的学术定位并将其作为民族声乐发展的方向,为此他做出了大量开创性的努力;他创建的民族声乐“七字标准”,即:“声、情、字、味、表、养、象”,为民族声乐人才的选拔、培养及民族声乐比赛的评判奠定了客观的标准;他辩证地提出了声乐学习三个阶段的理论以及一系列完整的、富有创建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理论。同时他将歌唱训练特有的“启发式感觉教学”进行了完善和创新,使声乐教学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化繁难为简易,从而能够在短时期内解决声乐训练中的诸多技术难题,获得了高层次声乐人才的高成才率。他坚持因材施教,强调声乐训练中的辩证关系,坚持实践是检验教学成败的标准。大批高、精、尖型的歌唱人才群体不断涌现,如今他们都是活跃在舞台上弘扬主旋律的生力军。在国内外重大声乐比赛中,金铁霖教授的学生也屡屡获得骄人成绩。在教学中他孜孜以求,教书育人,不唯书本,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他始终坚持在教学实践第一线,潜心研究,不断总结,先后发表了《浅谈我的声乐训练方法》、《谈民族声乐教学》、《声乐训练中的辩证关系》、《中国民族声乐的学习与训练》、《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教学探索》、《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等专著、论文、教材和教学音像制品。他还应邀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电视等现代传媒手段,多次举办民族声乐专题讲座,为推动和促进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普及和健康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金铁霖教授在坚持继承民族声乐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其独特的视野,博采众家所长、融会贯通、开拓创新,取得了突出的教学业绩,并形成了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相对完整的民族声乐理论和教学体系,为民族声乐的发展繁荣探索出了一条较为成功的路径,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第二章 金铁霖教授的教育教学思想与方法

第一节 科学性

一、唱法的科学性

在金老师的教学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科学性。科学性是所有的人声艺术所具有的共性。歌唱的人体就如一件乐器,而人体“乐器”的构造大体一样,都是靠声带发声,靠共鸣腔体扩音和美化声音,靠气息提供动力,靠语言传达情感。歌唱发声也必须要符合人体的发声规律,所以在中国各种传统声乐艺术演唱中存在科学的共性,在国外的各种声乐演唱中也要求科学性,科学性是唯一的,没有国界之分。科学性被某些人误解为美声训练,事实上,科学性指的是对传统声乐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合理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声乐艺术精华为我所用,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声乐艺术,形成符合本民族欣赏习惯、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训练方法。这套声乐训练方法,就是科学唱法,即声音唱得好听,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强能弱,能大能小,能虚能实,唱起来嗓子具有持久性。中外及各民族、各剧种、各类唱法均属个性唱法范畴,由不同的声音色彩、吐字、表演、风格及感情等形成各具特点的唱法,但都应当是科学的。科学唱法是表达声乐作品的工具,科学的嗓音训练只是为歌唱制造工具,而各种艺术形式的演唱方法却呈现多样化,不同风格的作品要运用不同的唱法,但它们都必须遵循科学地运用嗓音、符合嗓音的科学性这一大前提,科学的唱法只有一种。作品风格是决定唱法的关键,科学的唱法是为作品风格服务的,歌唱者掌握了它之后,可以根据作品表达的需要调整具体的演唱方式,演唱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风格、不同地区的歌曲,因此,不要认为科学唱法就是美声唱法。我们讲的科学唱法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不仅能唱好中国各民族、各地域的民歌,艺术歌曲和歌剧以及通俗歌曲、戏曲等,还能唱好西方的美声作品。

二、教学的科学性

科学性不仅体现在唱法上,同时还体现在教学上。金铁霖教授认为我们民族声乐的教学训练方法,是在纵向继承和横向借鉴的基础上兼收并蓄,是对民族传统声乐艺术精华的认真汲取、实践、总结,并在继承中不断提高、创新和发展。同时合理借鉴西洋声乐艺术中一些好的发声技术、歌唱技巧和训练手段,为我所用,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形成一套在训练上切实可行、符合我国声乐发展现实的科学方法,使科学发声的共性和民族声乐演唱的个性有机结合,不同的个性都能体现在科学的共性之中。所以金铁霖教授培养的学生,很多人不但可以很好地演唱中国民族声乐作品,而且也能很好地演唱西洋声乐作品。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方法贯穿在金铁霖教授教学始终。他运用 “一分为二”和“对立统一” 的观点,把握声乐训练中的辩证关系,如共性与个性、主观与客观、整体与局部、抽象与形象、复杂与简单等,并客观看待各种声乐现象,分析各种唱法,辨析学生的演唱,准确解决声乐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把握嗓音训练和艺术表现的辩证关系。另一方面,他也坚持“实践”是检验教学成败和演唱好坏的唯一标准。

“三个阶段”理论是金铁霖教授声乐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阐明声乐学习的规律,克服了声乐教学中急于求成的盲动性。三个阶段指声乐学习的“自然阶段、不自然阶段、科学自然阶段”。(1)自然阶段:声音基本没有经过雕琢,凭自己的条件和模仿能力,用个人演唱的一些体会和经验来演唱歌曲;(2)不自然阶段:教师对学生自然唱法中的一些缺点,进行系统规范的改进与纠正。这个阶段学生会很不适应,有可能出现学生演唱水平“退步” 的假象,这是暂时的不适应。这个阶段要把握好教师的调控手段和学生的心理状态,争取尽快度过这个不自然阶段;(3)科学的自然阶段:如果师生配合默契,教师训练方法得当,学生歌唱心理良好,就会很快地进入到科学的自然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能够正确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可以自如地用优美的声音去表现声乐艺术作品了。

他提出了民族声乐的混声教学,首次将声音分为五种类型及三种混合声,明确了教学方向。五种声音类型指:真声、假声和三种混合声。混合声指:(1)以真声为主的混合声;(2)以假声为主的混合声;(3)真声和假声一半对一半的混合声。混合声训练的一般提法是:真声唱在假声上;假声位置的真声;具有真声色彩的假声。在中声区练好后,逐步向上下扩展,混合声不撤,高音增加假声色彩,低音增加真声色彩。上下只是真假比例的变化和调节,而不存在三段声区。真声明亮结实,假声圆润松弛。混合声更接近中国人的语言和欣赏习惯。混合声上下统一,声区转换没有明显的痕迹,吐字咬字及调整虚实灵活自如。对混合声的分辨错误,会造成教学的不同失误。只有准确地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声型,运用科学的发声状态歌唱,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应有的潜质。

在研究、探索、总结、改进的基础上,金铁霖教授对民族声乐教学方法进行了不断的实践与完善,把握技术训练中的辩证关系,将歌唱训练特有的“启发式感觉教学法”进行了完善和创新。通过感觉、比喻、假设及人的自然感觉(如哈欠、叹气、吸气、微笑),启发引导学生,聆听自己声音的对与错,分辨好与坏,克服主观听觉的失误。把复杂、抽象的声乐教学理论变成具体、形象的教学方法,把问题解决得简单、准确、灵活、有效,从而能够在短时期内解决声乐训练中的诸多技术难题。

在“启发式感觉教学法”中,金铁霖教授创建了“u”通道理论,因为一般o、u母音容易打开喉咙、接上混合声,有利于歌唱共鸣腔体的建立。“u”通道又称全通道或全身唱、整身唱、后通道等。“u”通道可划分为上通道、中通道和下通道三部分。上通道为哼,中通道为吸,下通道为叹,上下连成一条线。歌唱垂直线指从耳后到裤缝线、后脑勺到后脚跟,并以此划分前后通道。

同时他还创造性地运用“开贴”、“支点”、“胸振”等训练手段。“支点” 、“开贴”、“胸振”的选择和运用,目的是调整声音色彩,平衡声音状态,规范统一吐字咬字。支点分为:大、中、小、虚、实;上、中、下;前、后。实支点色彩表现为实、纯、白、真;虚支点色彩表现为虚、柔、软、弱、轻。同时他还总结出“反向”、“分离”的训练方法。“反向”、 “分离”提法能够调整声音和气息、局部与整体的平衡关系,调节声音整体状态和色彩。此外,还归纳了“长宽”、“中松”、“短前”三种“通道”与口形变化的运用方法。

在以上提法中,通道是共性,“支点”、“开贴”、“胸振”是个性。通道就像宽阔的马路,“支点”、“开贴”、“胸振”就如路上行驶的各类汽车。因此,有“大马路上开小汽车”的说法字和声的关系中,声是共性,字是个性,先共性后个性,把不同的字放在一种统一的歌唱状态之中来体现它的个性。学习声乐开始时要重点解决统一性问题,字的个性统一在科学方法的共性之中,在科学方法的共性条件下体现每个字的个性。字必须放在腔体之内去完成它的准确度和色彩,还要保证腔体本身的稳定性和科学性,才能正确地体现出字正腔圆。民族唱法,主要是解决腔圆问题,美声主要解决字正问题。

在“启发式感觉教学法”中,他创造性地将这些教育教学的理念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加以精练总结,将抽象的声乐理论以具体生动的口诀授于学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

1.上哼下叹中吸开,所有字支点(开贴、胸振)换,嘴、牙、喉、舌都不沾。

2.喉咙开,嘴巴张,哼鸣加上全身唱,所有字,支点(开贴、胸振)上。

3.先放松后叹气,叹到哪儿从哪儿吸,哪儿吸从哪儿唱。

4.打开喉咙往回唱,所有字都一样,每字吸到支点(开贴、胸振)上,保持吸气状态来歌唱,分离支点(开贴、胸振)不能忘,外笑里抬配合上,叹到跟上全身唱。

5.哼、开、点(贴、振)、叹一条线,支点(开贴、胸振)换字不能变。

6.哼、开、点、叹都不变,上下连成一条线,所有字支点(开贴、胸振)换,咬字夸张嘴巴松。高、低、虚、实、强、弱、大、小在支点,其他地方都不沾,支点稳定不要变,换字动作要小而简单。

7.“u”通道不要动,字头夸张嘴巴松,胸振大通开振,上哼下叹响。

总之,在“启发式感觉教学法”中,他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对学生情况扬长避短、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解决各种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把握技术训练中的辩证关系。在教学中他通常利用整体“平衡”理论实现启发式感觉教学训练的协调统一。

第二节 民族性

“民族性就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共同的根本的特性。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自己的、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特殊性。”[1]金铁霖教授认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深深扎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沃土,着力体现我们民族的风格、感情、语言、表演等,反映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符合中华民族固有的审美习惯和要求,民族性是中国声乐艺术区别于国外各声乐艺术流派的主要特征。

民族性主要以中华民族绚丽多姿的传统声乐艺术(如民歌、戏曲、曲艺)作为基础,以我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语言作为载体,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和气韵。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兄弟民族由于语言和地域的不同,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声乐艺术,这些构成了我们民族音乐的多样性。蒙古族的“长调”舒缓悠长;藏族山歌高亢嘹亮;维吾尔族的“木卡姆”热情奔放;苗族的“游方歌”真挚爽朗;朝鲜族的民谣优美酣畅;高山族的民歌以多声部见长……而戏曲、曲艺与民歌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传统声乐艺术形态各异、独具特色,构成了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百花园中争奇斗艳的景象。它们是我们民族音乐的瑰宝,我们需要继承,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所谓“传统”,泛指古今中外我们个人之外的一切间接的经验,虽然它们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但继承传统,并不是要我们抱残守缺,而是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给它们注入新的活性元素,使它们永葆青春。

只有置身于传统民族音乐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研究和合理的继承,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审美和思维,我们才可能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充分运用民族语言的特有韵味和润腔等手段,把握住作品的风格,充分体现声乐艺术的内涵和民族性。

第三节 艺术性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的本质特征是美。民族声乐艺术性的探究,实际上是对民族声乐美学的研究。金铁霖教授对民族声乐艺术性的提出与实践,为建立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体系和学派以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着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中国声乐艺术,是广泛的民族文化交流的荟萃,具有声腔唱法所形成的异彩纷呈的艺术魅力,它所集中体现出的中华民族在声乐艺术审美的艺术创造中的独特表现力,呈现在世界东方的音乐文化传统的历史与积淀之中,更凝聚着中华民族在声乐艺术美的创造中的民族审美意识与智慧。”[2]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金铁霖教授强调把传统民族声乐的表现形式,通过艺术创作加工,增加艺术表现的深度,进一步丰富表现内容的艺术内涵,使民族声乐的艺术表现层面更宽、层次更高,艺术表现手法更丰富、细腻、传神,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豪泽尔说:“当艺术介入生活的时候,它就会产生社会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能是破坏性的;可能是赞美的,也可能是批判的……” [3]所以金铁霖教授还非常强调艺术的能动性,强调民族声乐的正确引导作用,提倡民族声乐艺术应格调高雅、催人进步、富有教育意义、体现凝聚力和健康向上的导向性,强调民族声乐艺术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反映人民的心声,诠释文化的先进性。

在民族声乐艺术性的演唱范畴,要体现声乐演唱的音质美、字音美、行腔美和形象美。金铁霖教授总结出了训练和选材的“七字”标准,即:声、情、字、味、表、养、象。

声:掌握科学的演唱方法和声乐技巧,在科学的发声基础上,熟练运用民族声乐演唱的特定音色、音域表达作品的内涵,用民族文化的声音去歌唱。

情:能够“声情并茂”、“情真意深”地用心、用情去唱。“情”的表达要符合我们民族的个性。

字:在科学的发声状态下,统一、连贯、清晰地吐字行腔,配合歌声发出传情达意、富有感染力的民族歌唱语言。

味:突出民族风格、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和韵味,培养良好的音乐感觉,准确表达作品内涵。

表:具备与表达作品相应的表演水平及形体动作能力,表演及形体动作与演唱内容协调统一、相得益彰。

养:全面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和音乐素养。

象:外在形象端庄,舞台风度及气质高雅大方。

这七字标准,已经成为我们选才、教学、演唱、比赛的基本标准。

黑格尔说过:“艺术美高于自然美。”[4]民族声乐的艺术性也对声乐教学提出了一定高度的培养规格,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必须高于生活,“艺术发展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对美的发现和创造的过程”[5]

第四节 时代性

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充满了经验和技能,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理论的创新和观念的变革。在学院培养民族声乐人才的实践过程中,民族声乐本身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如:我们相继攻克了民族声乐技术领域长期存在的声区不统一、音域窄、字声难协调等方面的难题,并在音色调整、气息运用等方面获得了新的突破,这些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使我们的教学效率显著提高,培养人才的周期明显缩短。并且在演唱上形成了我们的特色,如:音域宽广,音色自然统一;声音洪亮,运用灵活,歌唱寿命较长;歌唱能力强,语言清晰,等等。以上这些成果的获得都是我们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民族声乐作为一门学科,应该在社会大文化的潮流中接受洗礼,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与时俱进,并且通过学术建设来丰富自身的内涵。

金铁霖教授认为,时代在发展、在前进,人们的观念、思维和生活节奏都在发生着变化。生活观念的变化,必然影响到美的追求和欣赏习惯的变化。事实上,世界上任何艺术精品的产生都是与时代相呼应的。他特别强调中国民族声乐要跟上时代变迁的步伐,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适应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和欣赏水平的提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引领时代的新潮流,颂扬民族主旋律。他的教学贴近实际,学生的演唱上都明显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感。他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今时代社会生活的声乐艺术审美需求。

“一种艺术如果不能真正体现时代精神,必然要因缺少时代艺术魅力被历史淘汰。因此,声乐艺术要想不断地向前发展,就必须体现与时俱进的品质,并随着声乐艺术的推进与审美的变迁而赋予歌唱以时代的特点。”[6]

结语

经过我国几代声乐教育家的辛勤耕耘,民族声乐演唱艺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足进步。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重要的庆典活动中,民族声乐艺术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每年央视和地方电视台的春晚,各种民俗节日庆典,以及奥运会的开、闭幕式,等等,民族声乐演唱形式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金铁霖教授为代表的声乐教育家培养的众多歌唱家在歌颂党、歌颂祖国、弘扬主旋律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的民族声乐在人民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柱,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音乐文化是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变迁。而民族声乐作为体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又是世界多元音乐文化中弥足珍贵的一脉,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作用与价值,有其绵延不断、深厚凝重的生存土壤和可持续发展的优越条件。中国民族声乐海纳百川,凝聚了祖国56个民族的歌声,是我国人民共同的“乡音”。

政治、经济的全球化时代也是文化竞争的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国家竞争中,仅凭经济、军事实力已经很难取得绝对优势。一个国家要想真正成为大国、强国,不仅需要有形的硬实力作基础,更需要无形的软实力——文化来作支撑。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当今,民族声乐立足于全球的文化视野,自觉承担着讴歌时代风云、贴近当代人民群众、表现火热现实生活的历史使命,高唱伟大祖国和社会的主旋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已经成为深受广大人民喜爱、能够与占据当代文化强势话语权的欧美文化进行平等“对话”的我国强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影响,正在使世界音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摇曳生姿。

金铁霖教授以其辉煌的教学业绩,被业界公认为我国当代民族声乐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多年来,金铁霖的教学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沃土,坚持民族的艺术审美,他让来自各民族的学生们,在声乐演唱上找到了既具有民族特点又不失时代特征的科学发展之路。他引领了一种具有中国气派、民族神韵的声乐教育体系,培养了无数以歌声名动天下的学生。

“金铁霖现象”是时代的产物,有着其历史的必然性。他为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事业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探索,总结出一整套理论和经验,这是我国声乐教育领域的宝贵财富,值得认真学习、研究。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艺术,构建中国声乐学派,将中国声乐文化发扬光大,使其在世界音乐文化大舞台上独树一帜,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我们期望民族声乐艺术百花齐放,能够实现名家荟萃、流派纷呈,同时,期望民族声乐理论百家争鸣。因为,这是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事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

(本文摘自中国音乐学院2010届硕士学位论文)


注释

[1]杨淇:《艺术学概论》,355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7页,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3]杨淇:《艺术学概论》,33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德]黑格尔:《美学》,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杨淇:《艺术学概论》,94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金铁霖、邹爱舒:《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28页,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