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与你同行(大学生心理自助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恋心理分析

晓阳有点儿自恋的性格在刚见面那会儿就初露端倪。有意思的是,咨询结束后,晓阳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又小坐了一会儿。他坐在我的对面,对着我的午餐说长道短,什么中午不吃一点儿肉是不对的啦,青菜也不能吃得太多,占地方又没营养。我开玩笑说:“对营养有研究?”没想到他还真点点头:“我正自修营养学呢。”说此话时,脸上又泛起了红光。

自恋

“自恋”一词泛见于文学作品中,直译成汉语是水仙花,这来自一个凄美的古希腊神话:美少年纳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爱上了自己,每天茶饭不思,最终憔悴而死,变成了一朵花,后人称之为水仙花。精神病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借用这个词,用以描绘一个人爱上自己的现象。

随后,在1914年,精神病学大师和精神分析学始祖弗洛伊德首次较系统地论述了自恋的问题。他认为,自恋是一种未区分的精神能量,来源于力比多,最初是用于自我。这被称为原始的自恋。晓阳反复地追问我对他的印象,才知道他所谓的洒脱全是假的,他和许多青春期孩子一样,可在意自己的形象呢,特别是我说他有自卑感的时候。

表面上来看,晓阳是个性张扬、攻击性较强的人,但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在现实中,晓阳承受着太多的失败,尽管他做梦都想成功,想出人头地。为此,他感到压抑,认为自己一文不值,是个彻底的失败者——为此,他的完美主义性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把自我当作爱的客体

于是,他把自我理想作为爱的对象。将爱的力必多投向自己,随着个人成长,将其投向客体,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个养育者,总是被当成最初的投注者。父母因而成了最早的爱的客体,但此时孩子是将父母作为一个有别于自己的客体来爱的。不幸的是,晓阳投向客体的爱遭受挫折。显然,晓阳在咨询初期表现很完美的样子,他父母的经历告诉他:“你必须出人头地,否则你就糟了。”晓阳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我做得不够好,我就是一个失败者。

自恋的爱表现为爱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爱他人是因他人是自己的一部分,是从属于自己的。自恋者要求得到的爱是无私的给予、支持和无条件的赞美,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无所不能和特殊。因此,晓阳十分在乎我对他的评价。

事实上,一个成熟的人不会长久地保持这种童年期的完美、自恋的幻觉,他将以寻求理想化的自我来代替自恋的爱。对于自恋者来说,他既像健康者一样需要对他人深深的依恋,但同时,又依恋于一个爱的客体将导致降低自尊,所以,晓阳时常在逃离这种依恋。

自恋与自尊

自恋总是与自尊相关,病态的自尊是自恋的无限扩大。健康的自尊则来源于三个部分:其一,它是婴幼儿自恋的残留物;其二,来自理想自我的逐步实现;其三,来自客体爱的满足。

不得不提的是,在此个案中晓阳的自恋具有男性抗议的性质,这是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在此,自恋的目的是自尊这一假设得到论证,而自尊与优越、安全、完美以及成功是分不开的。所以帮助晓阳增强对社会的归属感和个人的成就意识成了咨询成功的关键。

成长为自己,这是一条多么美好的路途,但同时也意味着要承担自己选择的艰辛。首先应远离那些人格面具,如“做一个完美的人”,就是人格面具,接下来接近是人就会有优点也会有缺点的生命真相;其次要远放“应该”,应该越多,心灵的自由度越小。当内心强大了,就容易按自己内心的声音去做选择。最后是不再迎合别人的期待,不靠取悦他人获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