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特里芬难题的提出
20世纪50年代,由于西欧经济加快复苏,国际市场上几度出现国际清偿力不足的“美元荒”现象,直到1958年以后暂时缓解。耶鲁大学政治学教授特里芬敏锐地观察到,为解决国际清偿危机,美国付出了对西欧国家的经常账户恶化和黄金储备大量减少的代价。他进一步指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美国在政策选择上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双重困境”(double dilemma)的挑战。 [5]
第一重困境表现为在经常账户差额问题上进退维谷。消除逆差当然可以遏制黄金储备持续减少的趋势,但也剥夺了其他国家大约2/3~3/4左右的国际清偿力,这部分国际储备是在货币性黄金供给不足情形下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第二重困境表现为在国内货币政策取向上左右为难。若美国为刺激经济增长而降低利率,大量出于避险或逐利原因而进入的游资就会回流母国,致使美国黄金储备流失严重。无论是追求国内经济目标还是防止黄金对外流失,美国货币政策的制定都不再独立于外部经济。
可见,这双重困境全部都源自于美国不能承受黄金储备持续流失的后果。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的是美元钉住黄金、其他货币钉住美元的双挂钩汇率安排。当美国黄金储备持续减少时(见图2—1),就会动摇其他各国中央银行对于美联储维持1盎司黄金35美元官价的信心。既然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必须实现向非居民的流出机制,那么形式上就会呈现经常账户恶化(或短期资本流出)与保持美元价值稳定之间的矛盾。
图2—1 全球官方黄金储备规模(1948—1971年)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汇率“双挂钩”制度,实质是以美元为中介将各种主权信用货币间接地钉住黄金,由此也决定了美元价值及其国际储备地位。但是主权信用货币制度与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并不匹配,长远看难以满足美元与黄金的可兑换性要求,所以布雷顿森林体系注定要失败。 [6]内生的制度冲突导致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与其价值目标自相矛盾,美元发行主体(美国)的国际收支政策左右为难——要维护美元的储备地位,需提供充足的国际清偿手段,但美元净流出可能导致美国黄金储备下降,不利于美元价值稳定;要保证美元与黄金的可兑换性,需要遏制黄金流失势头,那就无法满足国际清偿手段需求,不利于保持美元的储备地位——这就是著名的特里芬难题。 [7]
2.2.1 特里芬难题的显现标志和产生原因
布雷顿森林体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美元价值与其储备地位之间的内在冲突才逐渐显露,集中表现为美国对西欧的经常账户收支明显恶化。所以,美国经常账户恶化标志着以美元充当国际货币出现了特里芬难题。
但既然是一种内在制度缺陷,为什么特里芬难题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初没有引起关注?美国经常账户差额从何时开始恶化?为什么会恶化?特里芬难题一度被掩盖,是因为当时美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经常账户顺差一直在增长,而且这一顺差是依靠美国对外资本输出和经济援助实现的。换言之,美国通过资本输出和经济援助向非居民提供美元,满足国际清偿力的要求;非居民积累美元资产用于支付从美国的进口或偿还对美国债务,使美国保持对其他国家的经常账户顺差。由此既巩固了美国债权国地位,又稳定了美元价值。
20世纪50年代末,西欧经济竞争力上升,抢占了原本属于美国的部分出口贸易份额;但美元是当时唯一国际储备货币,西欧对其他国家贸易仍要使用美元,各国积累美元储备的需求持续增长。一方面美国出口增长不利,其他国家积累的美元储备资产无法通过贸易渠道完全回流美国,即表现为资本流入美国;当资本流出不足以抵消大规模资本流入时,为保持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美国只能通过不断扩大进口对外提供美元流动性。于是,美国对西欧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经常账户收支差额开始恶化。由此可见,经常账户恶化事实上是美国经济政策权衡的结果,是在世界贸易格局已经发生重大调整后继续保持美元垄断地位必须支付的代价。
2.2.2 特里芬难题的本质和影响
特里芬难题刻画了美国经常账户逆差与美元价值稳定目标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但矛盾产生的根源不在于美元国际化,而是金汇兑本位制所确立的美元与黄金固定兑换比例。
为保证美元地位不因新兴经济力量的出现而下降,美国必须付出经常账户恶化的政策代价。德国、法国、日本等国通过贸易顺差积累美元储备,其中央银行有权按照官价向美联储兑换黄金。所以对美国来说,经常账户逆差可能意味着黄金储备流失。而黄金储备是维持美元价值以及其他国家对美元信心的关键。 [8]以美元为中介将各种主权信用货币间接钉住黄金的金汇兑本位制,只不过暂时掩盖了世界范围内货币流通工具与支付手段的不足;但只要假以时日,黄金短缺问题就会在美元这个中介体上集中暴露出来。因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价值也好,对美元的信心也好,全部来自于美元按照官价对黄金的可兑换性。如果黄金净流出导致美国不能继续保持黄金官价,金汇兑本位制就将走到尽头。 [9]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官方黄金储备占比已经不足四分之一,标志着美元危机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即将到来。 [10]因此特里芬难题的本质,实际上是主权信用货币制度与国际金汇兑本位制的内在冲突,与货币国际化之间并非必然有关系。
所以特里芬难题毫无疑问是美国的政策选择难题。除了必须在经常账户逆差与美元国际地位之间做出艰难取舍外,美国国内货币政策的制定也要较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经济影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是由美国大力推动并具体实施的,因为美国是最大受益者——金汇兑本位制的终结,使美元摆脱了黄金约束,使美国不必再受特里芬难题的困扰。
换言之,令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终结的根本原因,在于主权信用货币无法维持与黄金的可兑换性,也可以看作是恢复金本位努力的再次失败。只不过在金汇兑本位制的汇率安排下,特里芬所强调的这种可兑换性矛盾,集中表现为美国国内外政策选择上的双重困境。但如果只看到经常账户恶化(或短期资本流出)与国际货币价值稳定(或信心)之间存在冲突,把这种冲突表现理解为“特里芬难题”的全部内容,难免会有舍本求末的嫌疑,特别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解体之后,仍然片面强调特里芬难题的外在表现形式,或许并不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