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概要(201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自从舒尔茨(Shultz)明确提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的概念并用于经济增长的研究,经济学家对劳动力这一要素投入产生了新的认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将人力资本纳入经济增长方程式中,并进行实证研究考察人力资本、教育、知识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根据伯曼等人(Berman et al.)的观点,劳动力素质在产业结构变化中的转移分为“产业内转移”(within industry shift)和“产业间转移”(between industry shift)。前者表现为各个产业内部高素质劳动力的增加,而后者则表现为生产资源由含低素质劳动力份额较高的产业向含高素质劳动力份额较高的产业重新分配(reallocation)。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因,而技术进步又更加依赖于劳动力素质的推动。一方面,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决定各国的技术能力,先进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依赖于各国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另一方面,人力资本水平决定先进技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效率,因为先进技术毕竟需要相应素质的劳动力与之相匹配。因此,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对于产业结构升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当劳动力的素质不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结构不断优化时,产业升级就越容易实现;但中国劳动力升级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差距说明劳动力素质提升对中国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这与微观企业层面的分析存在矛盾,也与现有经济理论及国际发展经验存在矛盾。是否中国劳动力素质提高的方向并不具备新的、有利于产业升级的劳动力基础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具备了这样的劳动力基础,它促进产业升级的机制是什么?其实现又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这种条件在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否已经具备?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下,劳动力升级对中国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的最终影响是什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影响又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加快推动我国产业升级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1]李钢,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