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向老师
——一吐心志
再见到王海是在2008年五六月间。他这次回四中,是为学弟学妹作学习方法指导的。他还是原先一贯清健爽朗的样子。从他脸上渐趋硬朗的线条中,我既看到了他一年来的成熟,同时,亦重温了洋溢在他脸上,始终不变的那副朴厚少年纯挚真诚的神情。
他用我熟悉的简洁明快、略带兴奋的语调对我说。
他这样的语调,我是再熟悉不过的了。王海是我2004年教过的一个学生,2007年考入北大数学系。他在四中期间,也曾用这样的语调与我说话。记得他上高二时的一天下午,我来到教室,教室里人不多,王海在埋头学习。王海从不在同学面前忌讳自己的努力。我坐在王海面前,正准备和他说话。他突然昂起头,用诚挚而富于挑战的语气对我说:
老师,我准备高考的时候总分考到700分以上!
这就是王海,他是一位出自一个十分普通家庭的不寻常的孩子。说到王海家庭的普通,一例可证。我教王海三年以来,王海的父母从未与我单独主动交流过。我知道,他们不是不想说,对他们而言,是不知道该拿怎样的话来跟老师说。而王海的数学天赋,却得到许多老师的认可。“700分以上”对王海而言,绝不仅仅是个分数,在这个对一般高考学生而言绝对超级的数字里,包蕴着他朴实、真切、磅礴的志向,包蕴着他对父母、老师一种恳切的报答,包蕴着他胸间翻涌的拿云心事。
在王海的语调里,我想到了王勃,想到了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提到的三个人。王勃,初唐最富盛名的诗人,才名早著,不想后来遭厄,沦为下僚,心情抑郁难耐。在他的名著《滕王阁序》篇末,他冲破命运的阴霾,勃然写到:
王勃此句中,提到了三个人。“请缨”说的是汉代的终军。《汉书》中说:
后来终军为国而死,死时年不过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读终军的话,我们不难想象少年终军慨然请命时,那种英姿勃发的样子。“有怀投笔”讲的是东汉的班超。
班超投笔,投出去的是他的千里之志。他后来抚定西域,计谋善断,深得人望。班超东归,行至于阗:
第三个人是宗悫,南朝宋人。宗悫年少时,叔父问他的志向,宗悫答道:
这句话说得挟风破浪,英气勃勃。后来,宗悫屡建军功,威震敌酋,以功封侯。这三个人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敢于自陈其志,且其志超拔夺人。故而这三个人犹如三道急飙,将王勃彻底席卷。王勃的内心飒然风起,高朗舒荡的句子如练若带,猎猎拂动。
平时,我也很渴望与学生言志。不过,有的学生说还没有想好;有的学生心里有,但不便和老师说;有的很忸怩,支吾半天,不知所云;有的仅为将来找个好工作,深言不下去……诸般种种,不一而足。像王海这样一览无余地主动向老师倾吐心志的,着实不多。其实,“志”不一定非得大,但应该突破“一己”。仅为“一己”而学而活,其志逼仄黯微,不能持久,终无大成。
学习,是件辛苦的事,需要以“心志”为其导引。不敢把自己的心志向老师倾吐,是为自己的不成功预留后路吗?如果真是这样,何妨如王海一般,慨然倾吐,一往无前。
王海若海,坦荡广远,其志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