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研究(当代人口科学论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老年人的主观收入充足感评价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晚年收入在减少,而保持健康和防治疾病方面的支出却在不断增加;同时,老年人主观上如何看待自己的经济状况也会影响到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况、经济幸福感和心理福利等方面。因此,对于老年人而言,其如何评价自己或家庭的经济状况,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中都非常重要。

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就开始投入对老年人主观收入充足感(perceived income adequacy)的研究,而关于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研究却少之又少。2002年,陈和何马琳等人对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老年人主观收入充足感进行了分析。注99至于中国其他地区老年人主观上如何评价自己的收入充足感,现有研究没有涉及。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间以及老年人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都在逐渐增大。

(一)老年人的主观收入充足感评价指标

1.国外老年人主观收入充足感分析简介

“主观收入充足感”的定义缺乏统一标准。研究中往往与自评经济状况、主观经济幸福感以及经济满意度等相似指标相混淆。总体而言,其被视为测量与“客观收入”相对应的“主观收入”的重要方法。国外学者将“主观收入充足感”这一指标经常作为分析“经济幸福感”、“心理福利”、“自评健康”、“精神抑郁”、“老年贫困”、“老年退休收入”等问题的重要自变量之一。注100

测量“主观收入充足感”,绝不仅仅取决于实际收入的多少,而且还受其他变量的影响。国外相关研究表明,老年人实际收入、健康状况与老年人主观收入充足感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老年人客观经济状况越好,健康水平越高,就越愿意认为自己的收入是充足的。从工作经历角度看,从未工作者与离退休者、仍在工作的老人相比,更容易认为自己的收入是不充足的。注101

而且,研究中发现的一个有趣的现象表明,年龄与老年人主观收入充足感的认知也呈正相关的关系。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与相对年轻的老年人相比,越老的老年人更愿意认为自己的收入是充足的。对于这一结论,学者们所持的观点并不一致。一类观点认为高龄老人在过高估计自己的经济能力注102,对于满足老年人的经济需求是不合理和不现实的注103;另一类观点则认为尽管这一结论很难用经济学“理性人”假设来解释,但如果从老年人视角来看,也是合理的。注104老年人如果年轻时生活在相对贫困的环境,等到他们年老时,就越容易对当前的经济状况感到满意。注105笔者以为,陈和何马琳等人的这一解释更适用于今天的中国老年人,他们年轻时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与他们的父母或(外)祖父母比较贫困的老年阶段相比,很多人会对今天的晚年收入感到相对充足或满意。

至于性别、婚姻和教育程度对老年人主观收入充足度的影响,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比如,斯特罗勒等学者研究认为性别、婚姻、教育程度与主观收入充足感没有关联。而陈和何马琳等人认为,老年男性与老年女性相比,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收入是不充足的;与已婚者相比,未婚者和丧偶者更容易报告自己的收入是充足的;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越愿意认为自己的收入是充足的。

2.我国老年人主观收入充足感研究

本部分使用的调查数据来自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注106,该调查时点为2006年6月1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样的初始样本单位为省级,采用等额分层的办法,每个省级单位分城乡各调查500个老年人。省级以下采取PPS(probabilities proportional to size)方案进行随机抽样。本部分具体采用的是16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共15 957个样本老年人,其中,城市8 018人,农村7 939人。

因变量是老年人个体如何评价自己的经济状况充足度,即设计问题“您觉得自己的经济状况属于下列哪种情况?”,选项为“很困难”、“有些困难”、“大致够用”、“比较宽裕”和“很宽裕”五个等级。分值越高,表明自评经济状况充足度越好。表3.4显示,从总体上看,城市老年人的主观收入充足度均值(2.9)要高于农村老人(2.7)。具体来看,城市老人认为自己的经济状况属于“比较宽裕”和“很宽裕”的比例(16%)要高出农村老人(10%)6个百分点,而城市中认为自己的经济状况是“有些困难”和“很困难”的老人比例(24%)要明显低于农村老人(37.4%)。

表3.4我国老人主观收入充足感城乡对比分析


image

数据来源:根据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分析得出。

按照“五等分法”,将老年人年实际收入水平分成低收入(1st)、中低收入(2nd)、中等收入(3rd)、中高收入(4th)和高收入(5th)五个分层组,每层各占老年人口的20%。处于最低收入的1/5的老年人群中,农村老年人认为收入“比较宽裕”和“很宽裕”的比例(7.2%)高出城市老人(6.2%)1个百分点;而处于最高收入的1/5的老年人群中,农村老年人认为收入“比较宽裕”和“很宽裕”的比例(17.5%)远远低于城市老人(38%)20.5个百分点。这显示出农村低收入老人虽然实际收入远低于城市低收入老人,但其自评经济状况要相应地好于城市老人;但对于高收入阶层的农村老人而言,其离退休金占其总收入的比例达到了17%,而其他组的这一比例则微乎其微,因此,可能更多地将自己与城市老人相比较,导致农村最富裕的20%的老人认为自己的收入状况宽裕的比例远低于城市相应的最富裕老人。

在对我国老年人主观收入充足感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与老年女性相比,我国老年男性更不愿意认为自己的收入是充足的,这与陈和何马琳等人对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老年人主观收入充足度的分析结论相一致。注107由于老年男性收入要远远高于老年女性注108,所以,已婚老人对自己收入充足度的评价也要好于未婚老人。

有关家庭因素对于老年人主观收入充足感影响的分析,相关研究并不多见,只涉及居住安排、老年人收入所供养的人数等因素。对新加坡老人的数据分析显示,老年人是否和子女同住与老年人主观收入充足度不相关;但在台湾地区,与子女同住的老人要比单独居住的老人更愿意认为自己的收入是充足的。斯特罗勒等学者认为,在既定收入条件下,老年人所供养的人数越少,老年人自评的收入充足度越高。注109

然而,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自古即有“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反映出子女数量、子女给予老年父母的经济支持等家庭因素都对老年人的经济状况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子女越孝顺,老年父母越觉得自己的收入是充足的。这可以看出,孝道不仅在中国传统家庭文化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即使在现代社会,子女孝顺与否,对于老年人主观收入充足度的感知也仍具有重要影响。

在我国,子女数量越少,老年人越愿意认为自己的收入是充足的。表面上看,这与“增加孩子数量可以提高老年父母的收入保障”的传统观念相矛盾,但实际上,对于子女数量较多的城市老年人而言,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过程中,成年子女在承担事业发展压力的同时,还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力,作为他们的年迈父母势必要为他们的成年子女的工作和生活而操心,因此,与子女数量较多的老年人相比,那些子女数量较少的老年人更愿意认为自己的收入是充足的。

从居住安排方面来看,与那些和子女同住在一起的老年父母相比,不和子女在一起居住的老年父母越愿意认为自己的收入是充足的。这与陈和何马琳等人对于台湾地区的分析结论刚好相反。注110在我国,由于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许多老年人要求独立的个人生活空间,自愿选择单独居住。注111特别是近年来“啃老族”的出现,让那些与子女共同居住在一起的老年父母更容易认为自己的收入是不充足的。

从代际相互支持角度看,子女不论是提供给父母金钱还是工具性支持,都会增强老年父母对自身主观收入充足感的正向评价。而老年父母为子女提供的金钱支持越多,老年父母越愿意认为自己的收入是充足的。但老年父母为子女照顾孩子、做家务、看家等工具性支持,与老年人主观收入充足度不相关。这表明老年父母接受子女包括金钱和工具性支持的多少,与其自身收入有正相关关系。同时,老年父母给子女提供财务方面的支持越多,可能表明老年父母经济状况越好,所以老年人对自己的收入自评价也会较高。

(二)启示

要想全面了解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必须使用客观收入和主观收入相结合的方法。老年人主观经济状况充足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客观收入是影响其变化的一个重要自变量,但其他变量,如年龄、性别、婚姻、教育程度、工作状况、健康状况、子女是否孝顺、居住安排、子女数量、代际相互支持等,都会影响老年人对自己主观收入是否充足的判断。

从理论研究上看,主观经济状况评价指标对于了解老年人如何保持相对独立、健康的生活以及辅助了解老年人真实经济状况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正如本章开篇所提到的那样,有关老年人客观经济状况的数据质量不高,在如何尽量减少这一不利因素的影响并增强对老年人经济状况的全面了解上,老年人对自身经济状况的主观评价指标就显得非常重要。其次,由于老年人健康是老年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所以分析时,要注意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与其经济状况自评价的互相影响作用。一方面,老年人健康指标是影响其经济状况的重要自变量之一,而反过来,老年人主观上如何评价自己或家庭的经济状况,也会影响到其身心健康。最后,老年人自评经济状况指标也是分析经济幸福感、心理福利、精神抑郁、老年贫困、退休收入等问题的重要自变量之一。在有关我国老年人上述议题的相关研究中,应特别注意主观经济状况自评价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

从老龄政策层面上看,第一,切实提高老年人实际收入水平不仅关系到老年人基本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老年人主观经济幸福感的提升。经济保障是老年人生活的基础,不仅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状况,而且还会影响老年人的家庭、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参与、自我价值实现等问题。“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地位,让全体老年人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因此,我国老龄政策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切实提高老年人的实际收入水平,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特别是根据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职工工资增长情况,及时提高养老金标准,充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第二,由于老年人健康与其主观经济状况充足度评价有着直接的正相关关系,所以,与老年人健康相关的政策如老年人医疗保障政策及时有效的出台与实施,对于减轻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提高老年人主观经济状况充足度评价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三,要对老年人弱势子群体予以特别关注。如高龄老人、没有上过学的老人、从未工作过的老人、未婚老人、丧偶老人以及健康状况较差的老人,要针对其特殊需要,在政策上予以特殊照顾,以期达到最佳的政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