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海过程哲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过程哲学的基本特征、基本内容和基本观点

关于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基本特征、基本内容和基本观点,我们可以从两个视域进行考察:一是从外部来考察,即从怀特海过程哲学与其他哲学流派的关系方面来考察;一是从内部来考察,即从怀特海过程哲学本身的理论体系来考察。

(一)从与其他哲学流派的关系看过程哲学的基本特征[1]

这里,我们先从外部来考察。从怀特海过程哲学与其他哲学流派的关系视域,我们可以说,怀特海过程哲学是一种不同于迄今为止所有西方哲学派别的新的宇宙论和世界观,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做出这一判断的根据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过程哲学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西方哲学诸流派的新哲学

第一,怀特海过程哲学不同于传统西方哲学中的机械唯物主义或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管不同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在具体观点上有何不同,他们在世界是由物质实体构成的这一根本观点上都是完全相同的。怀特海过程哲学明确地批判所有本体论或实在论上的实体观,认为世界在本性上或本质上既不能归结为物质实体,也不能归结为精神实体。因为世界在本质上是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任何存在要成为现实的,就是要成为过程。这样,怀特海过程哲学给我们描述的世界图景,从根本上说,不是实体性的世界,而是不断生成、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世界。因此,过程哲学就从哲学本体论上回答了长期困扰西方哲学家乃至科学家(牛顿等人)的“第一推动力”或“不动的推动者”问题。

怀特海明确地批判近代以来在西方哲学界和科学界占统治地位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这种所谓的“科学唯物主义”根本不能真正地说明世界的运动和变化,也不能说明世界上物质的东西与精神的东西的真正关系,更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类的经验、人类的灵魂何以产生以及如何存在,尤其不能说明人类精神如何与物质的东西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说明什么是完全现实的和人类经验如何出现,是怀特海哲学的中心任务。我们通常所讲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心史观三大根本缺陷,从根本上说,都是由于坚持这种实体实在论或本体论所造成的。怀特海对机械唯物主义或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批判,对过程实在论的系统论述,使他的过程哲学与历史上所有这些实体实在论或本体论哲学区别开来。

第二,怀特海过程哲学不同于传统西方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实体实在论,只不过它坚持这种实体是观念或精神。在怀特海过程哲学看来,片面地以观念、精神为本原,或者以观念实体、精神实体为根本实体来解释我们所面对的复杂世界,或者否认观念、精神对物质的依赖性,认为观念、精神可以独立于物质的东西而存在,在根本上是十分错误的。如上所述,这样理解精神实体所遇到的理论困境,如同坚持物质实体论一样,根本无法说明物质的东西与精神的东西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而且根本无法说明精神何以产生、何以能反作用于物质世界。在怀特海过程哲学看来,所有现实存在都既有物质极也有精神极。正因如此,宇宙才经过漫长的进化和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上使地球上产生了“宇宙最美的精神花朵”——人类精神。否则,人类精神的出现就只能归于奇迹了。

第三,过程哲学批判了以笛卡尔为代表人物的二元论哲学,坚持物质和精神并非相互独立的两个实体,而是内在关联的,统一于现实的存在过程之中。我们知道,在多数现代哲学中,物质和精神一直被严格地区分着。笛卡尔教导我们,要对物质和精神进行不同的形而上学思考。在怀特海过程哲学看来,忽视物质和精神的这种本质区别将会在哲学上误入歧途。我们应当把这种区别看作每一现实存在的两个方面,尤其是人类的任何活动中都存在着这两个方面,任何人类创造物也存在着这两个方面。当代西方哲学家波普把人类创造物中蕴含的精神内容称之为“客观知识”或“客观精神”,这与怀特海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在现实的人类活动中,我们根本不能把物质和精神截然分开。因此,把物质和精神当作两种不同的互不相关的实体,这正是西方形而上学哲学二元论的根本缺陷。怀特海坚持,每一现实存在或现实发生都包含着物质性和精神性。尤为重要的是,灵魂、精神、意识虽然不同于物质性的身体,但在过程哲学看来,物质和精神之间根本不存在二元论所说的那种无法逾越的鸿沟。由此可见,怀特海过程哲学对于克服西方哲学中物质和精神的二元对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并且能够合理地解释我们现实的人类经验和人类创造物的基本特征,与我们通常对物质和精神的感受也是相一致的。

第四,过程哲学不同于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分析哲学。怀特海针对现代西方分析哲学的片面性,十分强调人的感觉经验与实在世界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知道,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分析哲学,以至美国哲学家怀特称现代西方哲学时代为“分析的时代”。然而,现代西方分析哲学只是片面地强调对语言、经验、逻辑、精神等进行分析,强调所谓“语言学转向”等,却从根本上忘掉了语言、经验、逻辑、精神等与实在的真实关系。用过程哲学的话说,分析哲学的主要缺陷是只探讨语言的本质,而不探究与之相关的经验的本质,不探讨人类经验与世界的关系。这样,他们在探讨分析哲学的过程中,就走向了忽视生活世界的极端。脱离生活、远离现实世界的哲学肯定是片面的,它不能给我们提供相对合理的世界图景和世界观。哲学作为人类对世界的总体性认识,归根到底要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有所解释、有所理解,对现实的人类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所指导和启迪。只对世界进行片面的局部分析,把本来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万物构成的整体世界或有机世界分析为互不相关的各种碎片,看不到世界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这种哲学一定是片面的,并且因而是错误的,它不能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怀特海明确地对语言分析哲学进行批判,指出对世界的哲学认识根本不能归结为单纯的语言问题。换言之,对世界的认识绝不可能只是把握世界的语言问题。尽管语言问题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构成世界的万事万物以及其复杂的关系在本质上并不能仅仅归结为语言。语言现象只是复杂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可见,怀特海过程哲学对分析哲学的批判,不仅是十分深刻的,而且是极富启发性的,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当代西方分析哲学的作用和局限具有重要的启示。

第五,过程哲学不同于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现象学。现象学运动是现代西方哲学中颇有影响的另一种哲学运动,在欧洲大陆哲学界具有较大影响。怀特海对以胡塞尔为代表人物的意识现象学的根本理念做了批评,指出其最主要的片面性在于:(意识)现象学家只关注现象,而把其他一切都悬置起来,因而他们至多达到了对现象领域的深刻洞见,而对现象所表现或反映的东西则予以悬置,存而不论,不能对它们达到本质性的认识。换言之,意识现象学的根本缺陷在于否定现象与现象所反映的实在之间的真正联系,使认识仅仅局限在现象层面。并且,意识现象学还把现象理解为纯粹的直接给予的东西,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直接经验,或者直接呈现在意识中的东西。无疑,这些东西确实是现实世界的组成部分,我们的认识离开这些直接经验或直接呈现在意识中的东西,就不会有真正的认识结果。但是,如果把世界仅仅归结为这些直接经验或直接呈现在意识中的东西,不承认这些东西的客观实在性,不承认现象之外还有实在,就很难真正地认识这个世界,也不能给现实的人提供在这个世界生活的知识和真理。怀特海过程哲学在根本上不同于这种意识现象学见解。在《观念的探险》中,怀特海明确地指出,我们正确地根据一种基本的信念在生存,即在显现(或现象)与实在之间有真正的连续性。也就是说,怀特海坚持现象与实在之间具有某种真正的关联。在过程哲学看来,仅仅承认现象,把现象与实在的关系悬置起来,进而把实在抛弃,根本不考察现象与实在的内在联系,这是意识现象学存在的根本问题和缺陷所在。

自然科学和人类经验都告诉我们,现象只是实在的反映和显现,显现与被显现之物既存在着联系,也存在着区别。若把现象当作一切,一切科学研究就都成为多余的了。真正的哲学和科学既要研究现象,也要研究本质和实在,更要研究现象与本质、实在之间的联系。否则,把现象当作一切,这与把感觉经验当作一切的经验主义或感觉论并无本质的区别。即使把现象叫作客观现象,也不能改变问题的本质。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海德格尔和萨特等人的存在主义现象学也被包括在现象学运动之内。根据柯布的说法,“事实上,怀特海的观点对那些真正掌握其观点的人来说具有深刻的存在主义意义”[2]。对怀特海过程哲学的“现实存在”“时间”等概念与海德格尔、萨特等人的“存在”“时间”等概念做深入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这是未来深入研究过程哲学与存在主义的关系的重要课题。柯布明确地指出:“我们怀特海主义者认识到,我们不仅在许多方面应当向存在主义哲学家学习,而且也应当向受他们影响的神学家学习。我下了很大功夫研究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并且研究了他的晚期著作,我发现有许多思想与怀特海是相同的。”[3]“海德格尔、萨特和怀特海是思想史上的巨人。他们的贡献之间的关系仍然是现在和未来的重要问题。”[4]此外,也有学者认为,以怀特海过程哲学为出发点来研究存在主义,以及以存在主义为出发点来研究怀特海过程哲学,也是非常有意义和有价值的。[5]

2.过程哲学是一种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的思辨哲学

与大多数现代西方哲学家尤其是实证主义哲学家拒斥形而上学相反,怀特海明确地、自觉地要建立一种奠基于现代科学之上的形而上学思辨哲学体系,这在现代西方哲学家中是极为少见的。根据怀特海的论述,可以对思辨形而上学的过程哲学的主要特点做出如下概括:

首先,过程哲学是一种思辨形而上学体系。对此,怀特海不仅明确承认,而且高调宣扬,并以现代科学和科学史为例,说明思辨形而上学的合理性、必要性及其对科学发展的积极意义。在《过程与实在》中,他明确地指出,过程哲学的目的就是要构建一种思辨哲学体系,并首先对“思辨哲学”做出界定,认为它是一种产生重要知识的方法。

我们知道,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如柯布所说,“思辨”一词通常名声不好。在许多情况下,“思辨”是指提出了一些未经恰当证明的观念。显然,怀特海并非提倡这个意义上的思辨。他认为所有思想中都有某种思辨成分,在自然科学中也是如此。如卡尔·波普所言,科学发现的过程就是不断地猜测与反驳的试错过程。任何竭尽全力想摆脱思辨的思想家,最后都不可能成功。幸运的是,科学的思辨最终会被实验所证实,因而人们对科学的思辨没有任何怀疑。然而,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社会科学和哲学知识的证明的复杂性,人们对社会科学的思辨和哲学思辨通常抱有怀疑甚至否定态度。怀特海认为,我们应当承认思辨的缺陷,并要小心谨慎地抑制这种形而上学思辨,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所有形而上学思辨的价值和作用。因为形而上学理论有不同的类型,正如物理学理论有不同的类型一样。我们不能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而否定牛顿物理学或伽利略的物理学,同样,我们也不能以近代实体形而上学有弊端而否定所有的形而上学理论。怀特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极力倡导其过程形而上学理论体系的。

在20世纪早期,英语世界中的哲学家发展出种种综合性的思想体系,这是对科学中各种进步的回应。应当说,这种回应是积极的,也是富有成果的。哲学应当对科学有所总结和概括。然而,在20世纪晚期,对科学进步的思辨性综合即哲学反思和概括却走向了反面,出现了相当不可靠而且异类的哲学概括。结果,这种哲学概括被分析的哲学运动取代了。但分析哲学主要致力于澄清分析,没有提出观念的综合,没有对科学揭示的有关世界的观念进行哲学的综合,故而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哲学世界观。在欧洲大陆,思辨性综合的最好范例是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著作。那些反对黑格尔的著作家们通常转向了现象学,把现象学作为仔细描述和分析经验的形式,但没有对经验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做任何思辨,没有对经验与实在的关系进行正确的思考,结果其哲学也存在着根本的缺陷,不能正确地解释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

怀特海明确地指出,在任何情况下,过程哲学的兴趣都在于综合性的探究。他认为,现代物理学(主要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中的新发现所提出的哲学问题,现有的语言和物理学假定以及日常语言,都不能真正地加以解决。因此,有必要对近代哲学提出的假定从根本上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要求仔细地分析经验、仔细地使用语言,但是仅仅有这些还不够,还需要发展新的假定,这些假定能依据各个领域中的材料来检验。这些新假定是一些思辨,没有这些思辨,科学就不能前进。怀特海力求在他的过程哲学中采用这种方法。

柯布针对怀特海过程哲学的思辨性特征指出,要把自己的哲学确定为思辨的,就是要着重地声称,这种哲学不是由确定无疑的结论或具有确定性的学说构成的。它是由人们目前能够提供的最好的、最充分地加以检验的假定所构成的。这种检验的一部分是这些假定所共同适合的那种方法。这些假定的内在一致性就像它们能够说明人类经验和知识各个领域中材料的恰当性一样重要。

对怀特海而言,在科学中任何事物都不能一成不变,任何科学结论都会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得到修正。因此,科学中存在着思辨,科学结论并非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确定无疑的结论。在怀特海看来,在哲学中情况也是如此。因此,坚持哲学是思辨的并无不妥。当然,科学中的有些假定随着时间的推移通常可以得到彻底的检验,因而强调这些得到检验的科学具有思辨性在实际上是不重要的。然而,在科学中有些理论假定在面对为它们设计的新实验时通常是有很大争议的,它们显然地和彻头彻尾地是思辨的,但人们也承认这些科学仍然是科学。怀特海认为,在哲学中这种情况也存在。因此,怀特海偶尔会呼吁人们要特别地关注某些假定与其他假定相比没有得到很好的检验这一事实。他认为,所有理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思辨的,但是某些理论比其他理论更具有可检验性,而有些理论比其他理论更具有思辨性,意思是指有利于它们的证据远不是最终的或决定性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怀特海虽然批评近代思辨形而上学体系中的各种错误观点,如笛卡尔、黑格尔等人的形而上学思辨中存在的错误,但并不一概反对和拒斥形而上学,而是认为形而上学也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他要致力于建立一种奠定在现代科学之上的过程形而上学理论体系。

其次,过程哲学是一种建立在数学、逻辑学和现代科学基础之上,由一系列抽象范畴构成的哲学体系。过程哲学建立在数学、逻辑学和现代科学基础之上,自不待言,这些东西已经内化在过程哲学的范畴体系之中。作为数学家和科学家的怀特海,自觉地不妄言、不独断、言必有据,自觉地使自己提出的观点和思想与现代科学相一致。他提出的各种观点在逻辑上自洽,不矛盾,内在一致,且经得起个人直接的生活经验的检验。他完全接受休谟和康德对哲学上诸多独断论的批评,自觉地意识到并努力做到不做独断论式的宣称。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科学基础,自觉地阐述相关性原理和过程原理等,也体现在过程哲学的基本观点上。脱离这些现代科学基础,就无法真正理解过程哲学的真谛,也无法理解过程哲学在哲学史上的贡献,无法理解过程哲学对传统的实体哲学和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机械唯物主义的批判。

关于过程哲学由一系列抽象范畴构成,在《过程与实在》第一编第二章“范畴体系”中,怀特海有明确的论述。在那里,他明确地提出了过程哲学的四个基本概念,即现实存在、摄入、聚合体、本体论原理;提出了四类范畴:一是终极性范畴,二是存在性范畴,三是说明性范畴,四是范畴性要求;提出了八个存在性范畴,即现实存在、摄入、聚合体、主体性形式、永恒客体、命题、多样性、对比。尤其是通过提出和阐述二十七个说明性范畴(譬如,现实世界是一个过程,任何两个现实存在都不会起源于同一个领域等)和九个范畴性要求,即主体统一性范畴、客体同一性范畴、客体多样性范畴、概念性评价范畴、概念性逆转范畴、转化性范畴、主体性和谐范畴、主体性强度范畴、自由和规定范畴,系统地构建了一个思辨的形而上学哲学体系。过程哲学难以理解,同这些抽象范畴及其构成的体系与以往哲学完全不同有关,同人们心目中通常认为应当拒斥所有形而上学理论有关。

3.过程哲学是一种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辩证法和东方哲学相通的有机哲学

首先,过程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坚持以过程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是一个过程。恩格斯曾明确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马克思也明确提到过,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与过程哲学的基本观点不谋而合。事实上,马克思和怀特海的哲学都是对现当代科学的哲学反思,都坚持建立在达尔文进化论基础之上的过程和有机思想。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论”与怀特海的“有机体哲学”有诸多契合之处。尽管怀特海侧重探讨的是有机宇宙论,马克思侧重研究的是社会有机体论,但两者都强调现实存在的关系性、有机性和动态性,强调现实事物的相互作用是发展的终极动因,强调事物的自我运动、自我发展,这便从根本上排斥了“外力”或“第一推动力”的机械论动力观,强调了现实事物的“自我运动”“自我发展”“自我生成”。

当然,如果说怀特海过程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什么区别,可以说,按照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说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因而从本体论视域看,唯物主义不管采取何种形式,在某种意义上都有实体哲学的一些理论缺陷和不足。在这个意义上讲,两者是有一定区别的。但是,如果按近些年来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理解,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的唯物主义”,理解为不仅不同于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而且不同于其他所有以往的唯物主义,包括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强调其从主体、实践方面去理解和改造世界,从过程性方面把世界理解为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坚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那么,过程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通之处便在本质上多于两者的区别。

其次,过程哲学与东方哲学尤其是中国传统哲学有许多相通之处。怀特海曾明确地讲,他的过程哲学更接近东方哲学的有机联系和变化思想,而不是西方原子论的机械世界观。他说:“就这种一般立场来看,有机哲学似乎更接近于印度或中国的某些思想传统,而不是更接近于西亚或欧洲人的思想传统。前一个方面把过程当作终极的东西,而后一个方面则把事实当作终极的东西。”[6]譬如,过程哲学坚持世界在本质上是不断生成的过程,事物的存在就是它的生成,因而过程才是真正实在的。这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不息”的变易思想息息相通,与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宇宙的演化思想相通。过程哲学坚持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关系中的存在,没有任何事物是一座“孤岛”,而且万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受”能力等思想,与东方哲学坚持万物皆有灵性的思想相契合。过程哲学坚持创造性演进是宇宙进化之本质的思想,与中国道家哲学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创生思想相契合。过程哲学所批判的“误置具体性之谬误”,与中国传统哲学中坚持具体事物具体分析和实事求是的思想相契合。过程哲学强调现实存在都是能动的主体或超主体,没有纯被动的消极客体,因而现实事物间只有主体间关系等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主客不分的思想相一致。

如果说怀特海过程哲学与东方哲学尤其是中国传统哲学有哪些区别,可以说,中国传统哲学和其他东方哲学提出与坚持的过程思想,是以天才的直觉和日常生活实践为基础的,而怀特海过程哲学则建立在现代科学成果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基础之上;中国传统哲学和其他东方哲学关于过程思想的论述是以中国和其他东方各国特有的象形文字语言、学术逻辑加以阐述的,相对而言缺乏一定的明晰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过程哲学则以现代西方特有的语言和学术逻辑加以阐述,加之怀特海本人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因此,尽管过程哲学在现代西方哲学诸流派中以语言和概念的抽象晦涩而著称,但只要按照其内在含义和逻辑进入过程哲学,其概念和思想的明晰性、其论证的严密性和内在逻辑性就仍然是无可怀疑的、无懈可击的。

20世纪以来西方主流哲学是分析哲学和现象学,因而过程哲学自创立以来就一直遭到西方主流哲学界的竭力排斥。然而,随着20世纪后期工业文明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核战争危险、片面重视GDP增长、健康与食品安全等,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人们开始关注强调关系、有机和过程思想的过程哲学。另外,随着当代美国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柯布、格里芬等人的深入研究和大力推动,过程哲学受到越来越多的思想家的关注,其影响已经扩展到经济学、教育学、政治学、法学等诸多领域,并对后现代农业、生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产生重大影响。此外,分析哲学和现象学运动在欧美哲学界渐趋衰落,怀特海过程哲学反而越来越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因此,深入研究过程哲学,揭示其合理思想和深刻洞见,剔除其错误观点,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视域和思想营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体系内部视域看过程哲学的特征、原理、范畴和观点

如果从过程哲学的内部来考察,可以看到,怀特海过程哲学理论体系是由两个基本特征、六个基本原理、一系列基本范畴和基本观点所组成的完整严密的哲学理论体系。

1.过程哲学的两个基本特征

怀特海过程哲学的两个基本特征是过程性与关系性。所谓过程性和关系性,也可叫作过程性和联系性[7],其含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现实世界是一个过程。任何现实存在要成为现实的,就是要成为过程。现实存在的存在是由它的生成所构成的。简言之,存在就是生成。例如,一棵生长了30年的大树,它的存在就是它不断生长的30年。一颗恒星存在了130亿年,实际就是它自形成之后演化了130亿年。这一演化停止之时,就是它消逝之时。

第二,现实世界之中的各种现实存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性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固有的。所以,怀特海说:“联系性是一切事物的本质。”[8]因此,任何现实存在本质上都是关系性中的存在,只有在特定的、具体的关系中,它才是其所是。脱离了这个特定的、具体的关系,它就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它了。正如脱离人体的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一样,在人体之外存在的原子也不同于在人体之内存在的原子。“橘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讲的实际上也是这个道理。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爱丁顿在《物理科学的哲学》中,在讨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引起的科学认识论原理时,指出光的波长取决于观察者与被观察物之间的关系和速率,不同的波长取决于它与观察者的关系,或者一般地说取决于它与外在物体的关系。这正是相对论的本质。从认识论意义上讲,根据相对论原理,“我们只能观察到物理实体之间的关系”[9]

综上可见,过程哲学坚持过程性和关系性是所有现实存在的基本特征,任何现实存在从本体论上说都不能脱离具体的生成过程和内在关联。正因如此,我们说怀特海的哲学既可以叫作“过程哲学”,也可叫作“有机哲学”。称其为“过程哲学”,强调的是怀特海哲学的过程总特征;称其为“有机哲学”,强调的是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关系性特征。

2.过程哲学的六个基本原理

从基本原理上说,怀特海过程哲学主要包括六个基本原理,这就是过程原理、相关性原理、创造性原理、摄入原理、主体性原理和本体论原理。

过程原理是怀特海过程哲学的首要原理,也是其最基本的原理。它所揭示的是,现实世界是一个过程,整个宇宙是面向新颖性的创造性进展过程。没有任何现实存在不处于不断的生成过程之中。整个世界就是动态的过程海洋。存在就是生成,生成就是新事物不断出现,旧事物不断灭亡。脱离现实的生成过程就意味着死亡:任何事物都是不进则退。这是宇宙间不可逆转的基本规律。

相关性原理是建立在过程原理基础上的基本原理,它所揭示的是,现实世界中的诸多现实存在及其构成要素,无论从活动过程来看,还是从结构关系来看,都是内在相关的、相互联系的。无物是真正的孤岛。万物之所以内在关联,从微观上说,是因为它们是通过当前的现实存在对先前的现实存在的摄入而形成的;从宏观上看,诸多现实存在的合生形成聚合体,万事万物最终形成一个协同体,这便是现实的宇宙。世界的统一性正是由万事万物的协同性造成的。反过来说,世界的统一性是万事万物的协同性的最终目的和现实表现。万事万物只有在这种相关性中,才能真正成为自身。孤立的存在物既不可能真正存在,也无法确证自己的存在。每一现实存在的生成都是整个宇宙共同努力、协同作用的结果。

创造性原理是揭示现实存在不断生成的动力和源泉的基本原理,同时是揭示万事万物内在相关的根本原因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原理表明,创造性是现实存在自我生成的根本动因,创造性是所有共相之共相,是宇宙进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创造性是所有现实存在具有的普遍属性,也是现实存在的本性之一。宇宙若没有创造性,就不会有今天纷繁复杂而又相互关联的现实世界,也不会有地球上千姿百态的生命有机体,更不会有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人类精神。

摄入原理是揭示现实存在的创造性的内在机制的基本原理。它表明,现实存在之所以具有自发的创造性,是因为每一现实存在都会自发地摄入先前的现实存在提供的客体性材料,同时形成自身的主体性目的。这种客体性材料与主体性目的的统一,就是现实存在的实际生成和发展过程。创造性若无摄入性原理做基础,现实存在的生成、创造就会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同时,摄入原理也为主体性原理和本体论原理奠定了基础。

主体性原理是进一步揭示现实存在的创造性的内在根源的基本原理。它表明,任何现实存在都是能动的主体,都有自己的主体性形式,因而也都有自己的主体性目的。从终极范畴意义上说,除永恒客体以外,任何现实存在都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存在。它们之所以是其所是,是因为它们具有自己的主体性形式和主体性目的;它们之所以能不断地生成和变化,从“是其所是”逐渐演化为“不是其所是”或者“是其所不是”,是因为它们在生成过程中,被新出现的主体性形式所摄入,按照这种主体性形式的目的而形成新的现实存在。原先的现实存在则成为现在的新的现实存在的客体性材料,被摄入其中,生成为新的现实存在的构成要素。主体性原理强调,现实世界中除永恒客体以外,并没有真正消极被动的客体,一切现实存在都是能动的主体,或者叫“超主体”。因此,现实存在与现实存在之间的关系是主体之间的关系,简称为“主体间关系”或“主体际关系”。

本体论原理是揭示现实存在的存在根据的基本原理。本体论原理认为,任何现实存在都不会是无中生有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根据和理由的。一个现实存在的生成既需要通过物质性摄入而吸纳先前的现实存在的客体性材料,又需要通过概念性摄入而创新自己的存在形式。这便给所有现实存在的存在和生成提供了本体论根据。

以上是对怀特海过程哲学六个基本原理的简要说明。在后面第八章至第十三章里,我们还要对这些基本原理展开详细的论证和说明,并揭示其蕴含的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3.过程哲学的一系列基本范畴和基本观点

怀特海过程哲学包括一系列基本范畴和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范畴主要包括现实存在与永恒客体、摄入与聚合、结合与分离、现实与潜能、命题与杂多、自由与决定、共在与合生、存在与过程、恒定与流变、事实与价值等一系列成对范畴。这些基本观点包括“现实世界是一个过程,过程就是各种现实存在的生成”“现实存在是诸多潜在性的实在的合生”“各种现实存在的聚合就是现实世界”“客体化就是一种现实存在的潜在性在另一种现实存在中得以实现的具体方式”“现实存在的存在是由它的生成构成的”“命题是由某些现实存在所构成的统一体”“一种存在只有在对其自身有意义时才是现实的”“生成就是把不一致转化为内在一致,这种转化实现之时,便是生成中止之时”等等。

此外,关于怀特海过程哲学,特别需要预先加以说明和澄清的几个基本观点有:

第一,过程哲学强调世界的过程性和事物发展的过程性,坚持存在就是生成,现实存在之存在是由它的生成所构成的,这绝不是否认世界上存在着实体,或者说否认世界上存在着实体性的事物,如高山、河流、植物、动物、人类、房屋、黄金等实体性的存在,而是强调这些实体性的存在本质上都是过程中的存在,都是关系中的存在。脱离这些现实的过程和关系,它们就不会存在,也无法得以理解和说明。从量子力学理论看,这些所谓的实体,实际上是量子的海洋。因此,这些所谓的实体并非如亚里士多德等实体哲学家所坚持的那样,是一些除自身以外不依赖其他任何存在的东西。相反,它们是过程中的存在,是关系中的存在。脱离宇宙总体的协同性和统一性,脱离它们与其他存在的关系,它们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例如,如果把太行山放在太阳上,在那个极度高温环境下,它就绝不是现在在地球上的这个样子。

因此,如果有人批评过程哲学,坚持“过程原理”就会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或者说就无法理解事物的存在,那么这种批评是不符合过程哲学思想的原意的。恰恰相反,过程哲学的宗旨正是合理地理解和说明现实事物如何存在、为何存在,如何理解世界上现实存在的事物包括无数个实体性的事物的本质和本真状态。如果仅仅把现实存在的事物当作实体,看不到它们的过程性和关系性,实际上对它们的认识就只是停留在近代科学所反映的水平上。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来看,实体实际上并非真正的实体,而是过程性的、关系性的存在。

所以,正确地理解过程哲学的过程原理,就不必担心坚持过程哲学就会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就会只承认过程而不承认物质的客观存在。实际上恰恰相反,只有根据过程原理,才能真正理解世界上客观物质存在的本质,真正理解现实存在都是关系性的存在,而不是静止的实体性存在,以防止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看世界的形而上学宇宙观。[10]同时,只有这样理解,才能真正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尤其是理解整个世界的协同性和整体性,理解现实存在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的不可分割和统一性。根据近代实体哲学二元论,甚至某些科学唯物主义学说,精神如何与物质相联系、精神如何反作用于物质、人有无灵魂和精神,都是一直众说纷纭而难以达到统一认识的问题。在我们看来,只有根据过程哲学原理才能真正理解物质与精神及其辩证关系。

第二,过程哲学的过程原理强调现实存在的生成和创造性进展,绝不是否定现实存在的相对静止和守恒性。在过程哲学看来,在事物的本质中,具有两个原则,一个是变化的原则,另一个是守恒的原则。任何实在的东西都不可能缺少这两个原则。事物只有变化而没有守恒,便是事物从无到无的过程,最后只剩下一种转瞬即逝的“不存在的存在”。事物若只有守恒而没有变化,也谈不到所谓守恒,因为通常讲的守恒正是从“变化中之不变”的意义上讲的。脱离了运动、变化和发展,讲事物的守恒似乎并没有意义。这是怀特海哲学过程原理的基本观点。[11]

因此,在坚持过程原理的同时不能否定事物的相对静止和守恒,否则,就会陷入赫拉克利特式的流变论的泥淖。这也是怀特海过程哲学不同于或者高于古希腊哲学的流变思想的独特之处,也是我们所理解的过程哲学的创新之处。否则,我们就会认为过程哲学了无新意,不过是古希腊流变思想的系统化而已。其实,这两种流变思想具有本质的区别。

第三,过程哲学强调现实存在的相关性和关联性,强调事物的关系性存在,绝不是否定现实存在相对独立的单独存在。任何现实存在都是相对独立的存在,否则,事物之间就无法区分,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就是不可思议的了。现实世界之所以呈现出千姿百态和丰富多彩的美丽画卷,正是因为各种现实存在各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规定和存在形态。过程哲学强调现实存在的关系性,强调万事万物的相关性和关联性,主要目的是想表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如实体哲学所坚持的那样是孤立存在的,任何一个现实存在都不是真正独立的孤岛,都不是与其他现实存在没有任何关联的。这样的孤立存在只在抽象的思辨中存在,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

因此,如果有人批评过程哲学,坚持“相关性原理”就会否定现实存在的独立存在,就会否定现实存在的独立自主性,那么这完全是对相关性原理的极大误解甚至曲解。根据过程哲学的相关性原理,正是因为各种现实存在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才有相关性;正是因为各种现实存在是独立自主的,它们之间才相互关联。认为各种现实存在是互不相关的实体,它们除了自身不需要其他现实存在就可以独立存在,这才是对现实存在的本质的片面理解,实际上是对其本真状态的曲解。

第四,过程哲学强调现实存在的生成和发展都是有原因、有条件的,任何事物的生成、变化和创造性进展,都不会是空穴来风、毫无根据的,这绝不是不承认事物的生成、变化和发展没有偶然性,绝不是认为一切都是预先安排好的(“先定和谐”),或者说都是由上帝预先决定的,因此一切生成、变化和发展都是必然的。恰恰相反,过程哲学坚持本体论原理,认为任何现实存在的生成、变化和创造性进展都有根据。

首先,这同所谓“神创论”根本不同。“神创论”把一切现实存在都当作“创造物”,把上帝当作创造者,这种理论解释既和近代科学的物质不灭与能量守恒定律相矛盾,也会导致归根到底让上帝为世界上的一切罪恶负责、让作恶之人推卸责任的荒谬结论。因此,过程哲学反对传统基督教的神创论,反对上帝在最初时刻或最终创造世界万物的观点。在这一观点上,过程哲学同佛教是一致的。佛教也明确地反对上帝或神创造万物的观点。[12]

其次,过程哲学的本体论原理同“偶创论”也是不同的。所谓“偶创论”认为,宇宙是在天体演化早期阶段的某个混沌“奇点”上,由各种因素的偶然作用而产生的,故而也会因某个偶然原因而突然毁灭,复归于无。自古至今,反复出现的所谓“宇宙毁灭论”中不同程度地都有这种观念的影子。就连当今在宇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大爆炸宇宙学似乎也有类似的观念。过程哲学的本体论原理同所谓“偶创论”中包含的这种观念是根本对立的。过程哲学坚持客观的因果效应观,认为现实存在的生成、发展和灭亡都是有原因、有条件的,这些原因、条件构成了它们的生成、发展和灭亡的根据。

第五,过程哲学给我们提供的以过程和关系为总特征的世界图景,绝不可能是关于世界的最后图景,它只是怀特海及其后继者根据现时代人类取得的科学成果及达到的认识水平,通过他们的智慧所描绘的一幅不同于传统哲学的世界图景。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们总想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画出一幅简单而易于理解的世界图景,并试图以他这个宇宙代替并征服经验世界。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自然科学家各按自己的方式去做的事。各人都把宇宙及其构成作为他的感情生活的中枢,由此找到他在个人经验的狭小范围内所找不到的宁静和安定。”[13]怀特海这位思辨哲学家给我们描绘了过程哲学的世界图景之后,1929年1月在哈佛大学给《过程与实在》撰写“前言”时非常谨慎而谦逊地指出:“我们试图在事物的性质上一探究竟,追根溯源,这种努力是多么肤浅无力和不尽完善啊!在哲学讨论中,关于终极性陈述即使对其确定性有丝毫独断式的确信,都是一种愚蠢的表现。”[14]因此,我们应当恰当地对待过程哲学的宇宙论,既不能夸大它对哲学世界观的贡献,把它看作人类哲学宇宙论最后的表达;也不能无视或者贬低它对人类哲学宇宙论的新贡献,看不到它对人类哲学宇宙论发展的巨大推进。在今天复杂性科学、系统性科学等最新科学已经极大地发展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观点之后,在“关系宇宙”被系统科学刻画得更清晰之时,怀特海的过程—关系宇宙论仍不失其巨大的学术价值和理论贡献。迄今为止,还无人系统地从思辨哲学视域给我们提供这样一幅清晰的世界图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最早试图绘制世界图景的画师之一,因为他明确地指出,正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给人们呈现出一幅普遍联系的、合乎规律地流转变化的宇宙画面,甚至对于“世界图景”(the picture of the world)这个概念本身的发明权,如纪树立先生所言,恩格斯也是最有资格的竞争者之一。但是,由于种种历史条件的限制,恩格斯最终没有完成这幅巨画,虽然这并不妨碍他已经为之勾勒了他那个时代最出色的一幅草图。[15]不少后人在继续恩格斯的未竟事业。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怀特海根据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现代科学,为我们描绘的过程—关系宇宙论,正是这样一幅世界图景。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也都试图为我们的宇宙描绘一幅世界图景。但是,科学家也许只能提供一些描绘世界图景的科学材料,至多能提供一些从哲学视域描绘这幅世界图景的背景草图。最终这些草图还有待于哲学家描绘得更加轮廓清晰、色彩分明。怀特海正是凭借自己把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半个科学家、科学史家、教育家和社会学家等身份集于一身的独特优势,用抽象的形而上学范畴、严密的逻辑推理和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为我们清晰地描绘了一幅迄今为止相对完整的过程—关系的世界图景。


注释

[1]关于在此讲述的过程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作者杨富斌曾以《过程哲学要义》为题撰文论述,文章发表在2011年7月5日的《光明日报》上。此处在文字上略有修改和增加。

[2][3]Whitehead and Existentialism,edited by Yasuto Murata,Koyo Shobo,2008,p﹒ii.

[4]Ibid.,p﹒iv.

[5]Ibid.,p﹒vii.

[6]怀特海:《过程与实在(修订版)》,杨富斌译,9页。

[7]怀特海在原文中表述关系性的术语大体有三个,即relativity、connectedness、related‐ness,它们的意思大体相同,都是表示现实存在内在固有的关系性质。

[8]怀特海:《思维方式》,刘放桐译,10页。

[9]爱丁顿:《物理科学的哲学》,杨富斌、鲁勤译,34页。

[10]这里的“形而上学”概念,是在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常使用的意义上使用的,即指一种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它坚持以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所以,恩格斯说:“物理学,当心形而上学啊!这是完全正确的,不过,是在另一种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版,第3卷,899页)这“另一种意义”就是这里所说的意义。我们在本书中讨论怀特海哲学经常使用的“形而上学”概念,则不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在怀特海过程哲学意义上,“形而上学”是指关于宇宙本性的普遍性原理。它致力于用一般概念、原理来揭示现实世界的本质,揭示宇宙中各种现实存在及其组成的整个宇宙的本性和规律性的东西。

[11]参见怀特海:《科学与现代世界》,何钦译,22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2]The Teaching of Buddha,Kokyo,Kosaido Printing Co.,Ltd.,1980,pp﹒87-88“In this world there are three wrong viewpoints.□First,some say that all human experience is based on des‐tinysecond,some hold that everything is created by God and controlled by His willthird,some say that everything happens by chance without having any cause or condition.”译为中文便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三种错误观点。……第一,有人说,所有人类经验都建立在命运之上;第二,有人坚持认为,万物都是由神创造并由其意志控制的;第三,有人说,万物都是没有任何原因或条件而偶然发生的。”

[13]转引自瓦尔特尔·霍利切尔:《科学世界图景中的自然界》,孙小礼等译,“纪树立序言”1页,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14]怀特海:《过程与实在(修订版)》,杨富斌译,“前言”4页。

[15]参见瓦尔特尔·霍利切尔:《科学世界图景中的自然界》,孙小礼等译,“纪树立序言”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