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共享:社会管理的精神内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社会管理的概念界说

就像很多学术研究都是从概念界说开始的一样,本研究也有必要在一开始对社会管理的概念进行界说和理解。

毫无疑问,“社会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其原因主要在于,“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抽象而复杂的概念,以至于在社会学界迄今尚未形成一种关于“社会”的一致界说。汉语中的“社会”,是由“社”、“会”二字演进而来。“社”原指祭祀的地方,也指志同道合者集会之所;“会”聚集之意。二字连用,泛指因共同利益而集合在一起的人群。英文中,“society”主要源自拉丁文“socius”一词,意为“伙伴”。日本学者在明治年间最先将英文“society”译为“社会”。近代中国学者在翻译日本社会学著作时,袭用此词。可以说,正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形成了今天汉语中“社会”一词的含义。参见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北京,2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那么,究竟何谓“社会”呢?目前,有关“社会”一词的理解多种多样,但究其本质主要是指人类的一种集群现象。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即联合起来的单个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下,2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但又不是单个人的机械相加,“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22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另外,严复先生在移译斯宾塞《社会学研究法》时,就曾将其译为《群学肄言》,“群学”即“社会学”。

既然如此,那么为何学界关于“社会”的定义如此多样呢?其实,学界关于“社会”概念的理解最根本的分歧并不在于内涵的不同,而在于外延的不同。一种观点认为,“社会”是一个大概念,主张社会是一个庞大的有机系统,包含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和环境系统等,并且各个系统之间彼此互动、相互协调,即通常所说的“广义的社会”或“大社会”。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是一个小概念,主张社会是与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环境系统相互并列的一个有机系统,强调的是社会生活系统,尤其关注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组织模式,即通常所说的“狭义的社会”或“小社会”。

对于“社会”的不同理解,也直接影响了学者们对社会管理的不同理解。目前,学界有关“社会管理”的定义可谓千差万别,五花八门。如有人认为,社会管理“是指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马凯:《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载《求是》,2010(20)。。有人认为,社会管理是在一定的共同价值基础上,人们处理社会事务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过程。参见丁元竹:《中国社会管理的理论建构》,载《学术月刊》,2008(2)。有人认为,“社会管理通常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包括其他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内的社会管理主体在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领域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李培林:《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改革的新任务》,载《人民日报》,2011-02-18。

那么,究竟何为社会管理呢?谈及社会管理,国外并没有相应的“社会管理”(social management)这个短语,通常使用意义相近的“社会治理”(social governance)。事实上,在西方,社会治理或社会管理也一直没有一个比较确切的含义,并且总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不断变化。西方社会治理最初是从经济管理(economic management)的思想发展而来的,后来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最终才发展成为今天西方提出的社会治理的理念。

在我国,由于具体国情的不同,我们对于社会管理的理解自然也应当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我们认为可以对“社会管理”做如下定义:社会管理,在中国的情况下,是指执政党和政府与其他社会主体,运用法律、法规、政策、道德、价值等社会规范体系,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不同领域和各个环节进行服务、协调、组织、监控的过程和活动。通过这样的过程和活动,维系社会秩序、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社会认同、推进社会和谐,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减少社会内耗、控制社会冲突、弥合社会分歧,从而推动社会资源与社会机会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和分配,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

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社会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以及社会管理的主体、手段、目标、任务和作用。

从内涵上看,社会管理指的是一种服务、协调、组织、监控的过程和活动。这里把服务放在前面,强调了我们的政府必须是服务型政府,现在也正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在不同的阶段,社会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是能够变更的,但是社会管理的内涵和本质属性是保持稳定的。把社会管理界定为一种服务、协调、组织、监控的过程和活动,与胡锦涛2011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的“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是一致的。

从外延上看,社会管理是对社会的不同领域和各个环节的全方位、系统性的管理。这既指现实社会领域,也指虚拟社会领域;既指社会组织等社会实体,又指社会关系等社会软体;既涉及各个层次的社会群体,也涉及不同地域的基层社区等。

从主体上看,在现代社会,社会管理首先涉及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性问题。“执政党和政府与其他社会主体”的提法,明确指出了管理主体不是仅指执政党和起着主导作用的政府一家,还存在其他的社会主体。这符合“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的精神,这也是社会治理与社会统治的基本区别。

从手段上看,社会管理的基本手段是社会规范体系。社会规范体系既是社会管理的手段,也是社会管理的依据,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管理必须依赖一定的社会规范体系才能有序推进。这里的社会规范不仅包括硬规范,如法律、法规、政策等正式的制度和规范,也包括软规范,如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非正式的制度和规范。社会管理除了要重视硬规范之外,也不能忽视软规范的作用。

从目标上看,从正向讲,社会管理是要维系社会秩序、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社会认同、推进社会和谐。这里“维系社会秩序”是总体目标,其余的是它的细化或展开。从逆向讲,社会管理的目标是要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减少社会内耗、控制社会冲突、弥合社会分歧。其中,化解社会矛盾是逆向的总体目标,其余的是它的细化和展开。

从作用上看,这一定义强调了两点。第一,社会管理,归根结底是为了通过社会管理的活动和过程,推动社会资源与社会机会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和分配。正如经济学的核心命题是经济资源与经济机会的有效配置和分配问题一样,社会资源与社会机会的公平合理的配置则是社会学的核心命题。第二,社会管理要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这里既有秩序又有活力其实指出了社会秩序和个人自由的关系:社会秩序保护、促进符合社会规范的个人自由,但是限制、制约实际的和可能越轨的个人自由。这是社会管理的两重性之一。

综上所述,社会管理这一定义与胡锦涛在2011年2月19日的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