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更好的医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孩子的体质影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不知道各位父母有没有注意到,在同样的环境和条件下,猝然遇到外邪,有的孩子生病,有的孩子则不生病,这是为什么呢?《黄帝内经》认为,这种现象与体质的强弱有关。在《灵枢·寿夭刚柔》中曾讲道:“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意思是说,人生在世,由于各人禀赋不同,性格有刚强、柔弱之分,体质有强壮、瘦弱之别,身形有长、短之分,体质及生理功能有偏阴、偏阳之别。

体质对疾病发生的根本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影响疾病是否发生,二是影响所发生疾病的性质(证候)。因为体质是机体固有的一种特性,它在发病前就已存在,在所发生的疾病中体质的影响就像影子一样时刻跟随着疾病,并渗透在整个患病过程中。

一般来说,体质强健的孩子是不易发生疾病的。但是,这种“强健”总是相对的。因为真正完美无缺的体质几乎是不存在的,即使是所谓“阴阳平和”体质,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作为一个正常的孩子,最好的体质也只能做到少病而不是无病。所谓“少病”,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形下可以不生病。不同的孩子将因其体质类型的不同,在特定条件下发病。这样,就形成了不同体质类型对不同疾病的易感性的差异。阴虚或偏热体质的孩子易受温热之邪而生阳热病证,阳虚或偏寒体质的孩子易受寒湿之邪而生阴寒病证,等等。伤寒与温病是两类性质不同的疾病,其实就是不同的体质类型对环境因素所作出的不同反应。

不同的孩子,虽然受同一病邪,也可能发生不同性质的疾病,这也是由其体质类型所决定的。为了说明不同体质类型对所发生疾病的性质的影响,中医学提出了一个“质化”(或称“从化”)的理论。名医章虚谷在《外感温热篇》注中说:“六气之邪,有阴阳不同,其伤人也,又随人身之阴阳强弱变化而为病。”意思是说,不管感受何种病邪,都有一个随着体质偏倾的性质而转化的趋向。这样一来,体质因素实际上就成了证候形成的因素之一。

从一般意义上说,疾病的发展有好和坏两种不同倾向,也是由体质因素所决定的。体质相对较强者,正气能够胜邪,疾病将逐步好转痊愈;体质相对较弱者,正气不能胜邪,邪气若乘势深入,疾病将变得复杂难治,预后不佳。也就是说,在疾病的走向上,体质牵着疾病的鼻子走。

疾病的发展可有不同的方向,中医学叙述这一过程的理论就是关于“传变”的学说。人体有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等不同组织器官,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病邪向相对虚弱的部位转移,并形成新的疾病状态。这样,不同的体质类型(如脾虚质、肾虚质等),在初病相同的情形下可有不同的传变形式。虽然传变也有“善恶”之分,但一般以未传状态为单纯性疾病,视为易治。所以,在临床“既病防变”的过程中,必须首先掌握的重要信息就是病人的体质。《金匮要略》和《难经》都曾说过,肝病可以传脾,应预先采取防范措施,也就是补脾;但是对于脾气旺盛的病人,就不需要补了,这便是“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