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一本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认知失调现象

里昂·弗斯廷格是勒温的学生、同事和学术思想的继承发展者之一,认知失调理论的创始人。他出生于纽约,1939年毕业于纽约市立大学后,进入伊阿华州立大学学习,于1940年和1942年先后获得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45年他成为勒温在麻省理工学院团体动力学新研究院的助教,开始从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1951~1955年任密歇根大学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计划主任。197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47年勒温逝世后,他来到明尼苏达大学,1957年弗斯廷格创建认知失调理论用来解释心理平衡。他认为,个体总有保持心理平衡的倾向,若产生几种认知矛盾(失调),即会造成心理压力,成为恢复心理平衡的内在力量(动机),使其认知和行为协调一致。人的认知因素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1)认知协调。例如,“吸烟有害健康”和“我不吸烟”;(2)认知无关。例如,“吸烟有害健康”和“今天下雨”;(3)认知失调。例如,“吸烟有害健康”和“我吸烟”。如果两个认知因素为X和Y,处在第三种情况即从Y推出非X时,人就感到不舒服,或紧张,而产生力求减缓紧张的情绪。这种由于认知冲突引起心理上不自在的状态,就叫做“认知失调”现象。认知失调的程度,可用如下的公式来表示:

认知失调程度=(不协调认知数×重要性)÷(协调认知数×重要性)

从公式可知,认知失调程度越强,驱使个体减轻失调的压力越大。个体减轻失调的方式有三种:(1)改变失调关系中的认知因素。例如原来是“吸烟有害健康”和“我吸烟”。为了减轻失调则可改变为“我将不再吸烟”,即用改变行为意向或行为的方式来解决失调。(2)否定X。即:将“吸烟有害健康”改变为“吸烟能振奋精神和提高工作效率”,也就是用否定的态度来改变对自己的压力。(3)对认知因素重新评价。如只承认吸烟对健康有些害处,则可以用“我今后可以少吸烟”、或“世界上吸烟而长寿的不乏其人,我可能是其中之一”等进行辩护。

弗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于1957年发表后,立即成为社会心理学中的中心议题,并在15年多的时间里一直是实验研究的主要课题。1959年他和同事还进行了一次经典性的认知失调实验,影响极大。他们让大学生受试者做一种极其枯燥无味的工作:把十几个钥匙放进一个盘内,然后又一个个地取出来;然后再又放回去,又拿出来。这样反复来回机械地工作半小时。然后又让他们做同样枯燥无味的工作,也是半小时。在实验中,除控制组外,所有的受试者在工作完毕后要求对等在门口的一个妇女(研究者的同谋)说谎话:“这项工作是非常有趣而愉快的”。同时,给一些说谎的受试者1美元做奖赏,而给另一些说谎的被试20美元做奖赏。最后,要求所有被试说出自己对工作的喜欢程度。结果发现:得20元的被试组和控制组,大多数认为这项工作枯燥无趣,不大喜欢;得1元的被试组大多数人则说,从事这项工作是有趣的、愉快的。研究者对以上结果的解释是:1元得奖者为了搪塞自己,于是用“工作也还有趣”来协调心理上的平衡。由于内心没有认知失调,当然表达了他们的真实思想;20元的高奖赏组被试,由于高报酬的影响,以“得到一笔可观的报酬,说次谎是值得的”为理由而心安理得。这项实验发表后得到广泛的赞扬和讨论:有人觉得,它能发现一些很不明显的,或者和我们通常的印象相反的东西,但也引起许多批评。还有人认为,许多行为主义难以解释的,现在被这一理论解释了。例如:一个不容易进入的团体中的成员,越为人们尤其是想参加的人的尊敬和羡慕;当自己觉得做了一件看上去很愚蠢或不道德的事后,当人们改变原先的看法时,也会使自己相信其行为是有些道理和公平的。比如,吸烟者会说吸烟和癌症的有关证据不完全。考试作弊的人会说人家都在作弊,我为什么不可以作弊。虽然对认知失调理论做了许多好评,但人们认为,这个理论的实验设计往往用欺骗的办法来进行,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因而引起人们的注意,渐渐地失去它的光辉,于是出现了“归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