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古希腊美学的集大成者

——亚里士多德

最博学的人——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年)出生于色雷斯地区的斯塔吉拉城,父亲为马其顿国王的宫廷医生。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对医学、解剖学、生物学很感兴趣。

公元前367年仲夏的一天,一个态度温和、举止文雅、彬彬有礼的富家贵族青年来到雅典柏拉图学园,拜柏拉图为师。这位年仅17岁的青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才华横溢。他就是后来对欧洲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在柏拉图学园,亚里士多德一学就是二十年,被誉为“学园的精英”,直到柏拉图死后,才离开雅典。公元前342年,马其顿国王菲力浦慕亚里士多德之名,邀请他去担任时年13岁的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菲力浦在给亚里士多德的信中说:“我有一个儿子,但我感谢神灵赐我儿子,还不若我感谢他们让他生于你的时代。我希望你的关怀和智慧将使他配上我,并无负于他未来的王国。”七年之后,亚历山大即位。亚历山大大帝保持着对亚里士多德的尊重,在东征的繁忙军务之中,仍不忘为亚里士多德搜集植物标本,差遣上千名奴隶为他的科学研究服务。

公元前335年,他回到雅典,在阿波罗吕克昂神庙附近建立吕克昂学园。他习惯在一条林中小道上一边散步,一边与学生们讨论他的三段论,“我们希腊人有个很有趣的谚语:如果你的钱包在你的口袋里,而你的钱又在你的钱包里,那么,你的钱肯定在你的口袋里,这不正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三段论’吗”。人们通常把亚里士多德开创的学派称为逍遥派,正如他所说:“智慧并没有跟随柏拉图一起死去。”从此开始了他用知识征服世界的生涯。

figure_0030_0019

▲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影响之大超越了时代和流派,他的《诗学》被认为是西方美学重要的奠基之作。

亚历山大大帝十分尊敬他的老师,他说:“生我身者是父母,生我智慧者是亚里士多德。”他大力支持亚里士多德办学,提供经费,让亚里士多德进行科学研究。亚里士多德在学园里创建了欧洲第一个图书馆,其中珍藏了许多自然科学和法律方面的书籍。亚历山大还命令全国的猎人、园丁和渔夫,都必须贡献出亚里士多德所需要的动、植物标本。亚里士多德在生物学领域内的最大贡献是在对动物所做的观察和分类上。亚里士多德创建了许多哲学和科学的术语,我们今天谈科学时几乎仍离不开他所发明的专门术语,如格言、范畴、能力、动机、终点、原理、形式、逻辑等等。

亚里士多德一生写过400部著作,虽然已遗失不少,但保留下来的书仍然非常丰富。他的著作涉及政治学、物理学、医学、心理学、逻辑学、伦理学、历史学、天文学、数学、生物学、戏剧学、诗学等方面。亚里士多德集中古代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1923年,英国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学者罗斯说:“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真谛已成为所有受过教育的人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并且是相当大的一部分。”

figure_0030_0020
▲彩陶

彩陶上描绘的是人们想象中哲学大师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之间对话的情景。

公元前323年夏天,亚历山大大帝在巴比伦病逝。雅典人反马其顿情绪激昂,殃及亚里士多德,他的学说也被指控犯有“不敬神”的罪名。他说,为了不让雅典人再犯“反哲学”的罪(指雅典人宣判苏格拉底死刑),他宁愿离开。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及时得到消息,帮助护送他们的老师逃出雅典,来到亚里士多德的故乡优卑斯亚岛的卡尔喀斯城避难。第二年夏天,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在凄凉的境遇中死去,时年63岁。

吾爱我师,但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对其师柏拉图充满崇敬之情,在悼念诗文中写道:“对于这样一个奇特的人,坏人连赞扬他的权利也没有,他们的嘴里道不出他的名字。正是他,第一次用语言和行动证明,有德性的人就是幸福的人,我们之中无人能与他媲美。”虽然如此,亚里士多德不盲目崇拜老师。他有一句名言:“吾爱我师,但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出于对事实的尊重和力求简明透彻的理解,他发现柏拉图的理念论存在着矛盾和混乱。按照柏拉图的看法,理念是事物的本质,每一类共同的事物都有一个理念,理念因此也是事物的共性。理念是与具体事务相分离的,是独立于具体事务的。在具体事务之外又形成了一个理念的世界。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逻辑困难。比如,现实中的苏格拉底,理念世界中还有一个苏格拉底的理念存在,现实中的苏格拉底会老、会死的,但是理念中的苏格拉底是不死的。如果我们想认知苏格拉底的本质,那么在现实中的苏格拉底是分有了理念中的苏格拉底。在这个理念和具体的苏格拉底之间有一个第三人,依次类推,这样就会陷入无穷的倒退之中,而这个是矛盾的。这样,亚里士多德就对自己的老师进行了批判,提出自己的哲学观点,认为一般就在个体之中,一般是不能脱离开具体事物而存在的。这样亚里士多德就为其美学理论奠定了一个哲学基础。作为一般的美是不能脱离具体的、现实的事物而独立存在,美应该是事物的属性,并存在于具体事物的本性之中。事物的美,就在于它本身具有美的特征。

figure_0031_0021
▲雅典学院

此壁画是拉斐尔为梵蒂冈教皇宫殿所绘。图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正在门厅闲谈,其他不同地域和不同学派的著名学者在自由地讨论。画面以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为中心,而这师生二人同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

亚里士多德认为的美是秩序、匀称与明确,即事物的整一性。“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东西或一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但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据体积与安排,一个非常小的东西不能美,因为我们的观察处于不可感知的时间内,以致模糊不清;一个非常大的活东西,例如一个一千里长的活东西,也不能美,因为不能一览而尽,看不出它的整一性(wholeness)。”美也就是整一性。一个完善的整体之中各个部分须紧密结合起来,如果任何一部分被删去或移动位置,就会拆散整体。因为一件东西既然可有可无,就不是整体的真正部分。“秩序、匀称和明确就是整一性。”整一性是美的事物的标志,也是艺术作品的标志。“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

美学辞典

模仿,它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表现或表象(represent);二是通常英译imitate,又是对外部现象的摹本。模仿一词已经覆盖了“制作”和“技艺”的两个领域:艺术的领域和生产的领域。模仿是用摹本模仿原型的一种活动。亚里士多德说的模仿,是一个特定美学范畴,不同于手工艺作品模仿自然,而是指诗中表现人和人的生活。诗Poetry来自希腊单词,“制作,创造”之意。poietes,制作者,诗人;poiema,制成品,作品,具体的诗作;poiesis,制作,制作科学。又据考证,自公元前5世纪起,人们开始用poiesis指诗。在希腊人的观念中,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制作”出来的。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就是研究文艺的美学,是他的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他把学问做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归入他称为的“创制知识(poeisis)”。诗即是艺术创造,艺术属于创制的知识,它不同于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是以塑造形象的方式再现特殊事物,从中显示普遍的活动、情感和意义的。

“美是善并因善而令人愉悦的东西。”但是美又不同于善。美非同利益相关而且具有超出日常行为的、变化事物的某种确定、普遍的意义。亚里士多德说:显而易见,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历史学家与诗人的差别不在于一用散文,一用韵文;希罗多德的著作可以改写成韵文,但仍然是一种历史,有没有韵律都是一个样。两者的差别在于一个叙述已发生的事,一个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因此诗歌所描述的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对待;因此诗歌所描述的事物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

figure_0032_0022

▲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在当时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地中海世界,这是在草纸上保存下来的唯一的手稿的一页。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产生于模仿。他认为人天生有模仿的本能,人固有音调感、节奏感等美感能力。亚里士多德没有像他的老师柏拉图那样认为诗是来自于灵感,他认为模仿是人的一种求知能力,正是由于这一点,人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模仿不是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和猴子学人那样,不是一种消极直观的映像,而是一种对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揭示,是发现事物的真理和本质的活动。

希腊哲学家对艺术中的模仿,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界定。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对数的模仿;苏格拉底说绘画、雕刻之类的艺术不但模仿美的形象,而且可以借形象模仿人的情感、性格。柏拉图认为模仿是分有理念。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人对于模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经验证明了这样一点: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引起痛感,但惟妙惟肖的图像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例如尸首或最可鄙的动物形象(其原因也是由于求知不仅对哲学是最快乐的事,对一般人亦然,只是一般人求知的能力比较薄弱罢了。我们看见那些图像所以感到快感,就因为我们一面看,一面在求知,断定每一事物是某一事物,比方说,这就是那个事物。假如我们从来没有看见过所模仿的对象,那么我们的快感就不是由于模仿的作品,而是由于技巧或着色或类似的原因)。模仿出于我们的天性,而音调感和节奏感(至于韵文则显然是节奏的段落)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起初那些天生就富于这种资质的人,使它一步步发展,后来就由临时口占而做出诗歌。”

悲剧——净化人们怜悯与恐惧的情绪

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的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这就是说,首先,悲剧的模仿不是像绘画、雕刻、音乐那样是对姿态、颜色、声音的模仿,而是对动作的模仿。虽然性格是人物的品质的决定因素,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是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在这种模仿的行动中,悲剧就可以以直观的形式诉诸人们的感官,也就是说,即使是模仿众神,也要把它们打扮成观众感官所能直接感受的样子。其次,悲剧是对一个严肃的行动的模仿。“模仿者所模仿的对象既然是在行动中的人,而这种人又必然是好人或坏人——只有这种人才具有品格。一切人的品格都只有善和恶的差别。”

figure_0033_0023
▲斯芬克司之谜 陶瓶画

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首先展示了一个恐怖场面。聪明的俄狄浦斯在成功解开了斯芬克司之谜之后,得以娶底比斯寡后为妻,并成为那里的国王,悲剧也由此上演。

悲剧主人公的性格必须是善良的、高贵的,因为悲剧是模仿好人,喜剧是模仿坏人。这样,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才能引起观众的怜悯。要是单纯的恐惧或者可怜,不会引起悲剧所特有的恐惧和怜悯之情。因为主人公自身是高尚的,而又比一般人陷入了不应有的厄运,这样不能不使我们感到可怜;同时他的行动是悲惨的,又不能不使我们感到恐惧。人们正是在这种怜悯和恐惧交错而生的激情中才体会到悲剧作品的严肃性,才能使情感得到净化和陶冶。

“恐惧是由这个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这就是说,悲剧主人公的性格必须与我们平常人相似,应该与我们普通人的性格和习性相近,“这样的人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做歹,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这种人名声显赫,生活幸福,例如俄狄浦斯、提厄斯特斯以及出身于他们这样家族的著名人物。”再次,悲剧是借助动作来表达的。悲剧的成分一共有六种,就是情节、性格、言辞、思想、歌曲、形象。而情节,即动作,是悲剧的基础和灵魂。悲剧的好坏,主要看它的情节安排得是否成功。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激起怜悯和恐惧,从而导致这种情绪的净化。什么是净化呢?亚里士多德举例说:“一些人沉溺于宗教狂热,当他们听到神圣庄严的旋律时,灵魂感受神秘的激动;我们看到圣乐的一种使灵魂恢复正常的效果,仿佛他们的灵魂得到治愈和净洗。那些受怜悯、恐惧及各种情性影响的人,必定有相似的经验,而其他每个易受这些情感影响的人,都会以一种被净洗的样式,使他们的灵魂得到澄明和愉悦。这种净化的旋律同样给人类一种清纯的快乐。”

总之,无论是在宗教的“净罪”含义的基础上,还是在审美意义上,净化都是使观众淡化甚至忘却自己的日常存在,融于悲剧所提供的艺术体验之中,摆脱或宣泄不良的或不必要的情感沉积,以达到保持灵魂纯洁平静,起到灵魂和道德上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