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中世纪美学的集大成者

——托马斯·阿奎那

流星般匆忙的一生

13世纪,这是个由教义支撑灵魂的时代,一个由僧侣的粗呢袍和骑士铁剑构成美丽图画的时代。

在著名的巴黎大学神学院里,有一名学生,因其行动之迟缓、性格之沉稳、寡言少语,再加之身材魁梧,常被同学们戏称为“哑牛”。对于这位西西里的大笨牛,著名的亚里士多德学者阿尔伯特预言道:“这头哑牛的吼声将响彻全世界。”果然,教会在他生前就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和极高的声誉,称他为最光荣的“天使博士”,他成了中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他的学说不仅是经院哲学的最高成果,也形成了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最大、最全面的体系。1323年,教皇约翰二十二世追封他为“圣徒”,1567年,他又被命名为“教义师”,1879年教皇还正式宣布他的学说是“天主教会至今唯一真实的哲学”。这个人就是意大利人托马斯·阿奎那。

托马斯·阿奎那(1225年~1274年)生于意大利的洛卡塞卡堡,该城堡是阿奎那家庭的领地。阿奎那家族是伦巴底望族,与教廷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都保持着密切关系。托马斯·阿奎那5岁时,由父亲送往蒙特·卡西诺的大本尼狄克修道院上学,在那里接受了9年的初等教育。他的父亲希望他将来做一名隐修士,终身为教会服务。14岁时,他进入那不勒斯大学。那不勒斯大学以思想开放、学术自由而为人们所瞩目。阿奎那在这里开始阅读亚里士多德的著作。1244年,他不顾父亲的反对,加入了多米尼克修会,宣誓永做教会的忠诚卫士,绝对服从教会的领导。他的这一举动,引起了父母和亲属的强烈不满和反对,因为,加入多米尼克派,不仅意味着日后将与贫困为伍,而且还影响了家族同不断壮大的王权弗烈德里二世的关系。所以,在阿奎那被教派送往巴黎学习的途中,被其兄长绑架,并将其软禁在家中。

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据说,其母亲为了留住他,想方设法劝他退出多米尼克修会,曾不惜借用女性的美丽以勾起他对世俗生活的依恋。一天,阿奎那发现一个赤裸的漂亮女人闯进他的卧室,他充满了愤怒,果断地拿起炉边一把烧红的烙铁把这个女人赶了出去,并且在门上烙上了一个醒目的十字架印记,以示决心。阿奎那抵御了各种诱惑,以其真诚、执着感动了他的母亲,终于回到了多米尼克教会。

figure_0057_0046

这是14世纪比萨画家弗朗西斯科·特雷尼的《圣托马斯·阿奎那的杰出成就》一图,阿奎那是最早把亚里士多德著作引入基督教思想的哲学家。

1248年至1252年,阿奎那先到科伦,师从著名的大阿尔伯特。从他那里,阿奎那学会了如何欣赏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他的勤奋好学、惊人的辩才在此得以充分展示。其后,阿奎那被推荐入巴黎大学神学院,并于1256年春天完成学业。但他未能立即获得学位,只是在教皇亲自干预的情况下,阿奎那才于当年秋天在卫兵的护送下获得了神学硕士学位。从此,阿奎那开始了其教学生涯。

1274年,他应教皇格列高利十世之召,参加里昂公会议,在赴罗马的途中病逝,年仅49岁。虽然他生命短暂,但是他的影响却是长远的。1879年,教皇利奥三世在《永恒之父》通谕中全面颂扬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和哲学。从此,他的哲学被称为天主教的官方哲学,即经院哲学。

托马斯的著作卷帙浩繁,总字数在1500万字以上,其中代表作为《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

美属于形式因的范畴

figure_0058_0047
▲佛罗伦萨圣母玛丽亚教堂内壁画▲14世纪

这幅壁画显示了托马斯·阿奎那的胜利,他的《神学大全》一书最终导致了教会的分裂,他的思想体系也成为天主教会的官方学说。《神学大全》也集中体现了他的美学思想。

什么是美?托马斯说:“凡是一眼见到就使人愉悦的东西才叫作美,这就是美存在于适当的比例的原因。感官之所以喜爱比例适当的事物,是由于这种事物在比例适当这一点上类似感官本身。感官也是一种比例,正如任何一种认识能力一样。认识必须通过吸收的途径产生,而吸收进来的是形式,所以,美本身与形式因的概念联系着。”这就是说,首先,美是通过感官使人愉快的东西;其次,只有在观赏时立即直接使人愉快的才是美的;再次,美在形式,美只涉及形式而不涉及内容。这种强调美的感性和直接性的观点在后来康德和克罗齐的美学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阿奎那主张:“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的东西才叫作美。”阿奎那认为人类的其他类型的愉悦,主要与触觉感官相联系,并为其他生物所共有;这些愉悦出现在从事必要的和实用的活动中,而且是为了维持生命的,而喜爱美并由于其自己的原因而欣赏美,则是人所特有的能力。最接近于心灵的感觉,即视觉和听觉,也最能为美所吸引。我们时常谈到美的景象和声音,而不大提及美的滋味和气味。阿奎那以牡鹿的声音为例说明了这两种愉悦的区别:“狮子在看到牡鹿或听到牡鹿声音的时候感到愉悦,是因为这预示了一顿佳肴。而人却通过其他感觉体验到愉悦,这不仅是由于可以美餐一顿,还由于感性印象的和谐。产生于其他感觉的感性印象因为其和谐而使人愉悦,譬如当人对完美和谐的声音感到愉悦的时候。因此,这种怜悯也就不再同维持其生存相联系。”由此可见,审美的感觉并不像某些在生物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感觉那样是纯感性的,也不像道德情感那样是纯理智的,而是单凭形式一见就令人愉快,阿奎那这个观念上承柏拉图,下启康德,康德明确表达了审美感受的基本特征:无关实利而令人愉悦,无关目的而合乎目的。阿奎那最早尝试寻找美感与一般快感的区别,而且明确地把视听感官列入审美活动范围之内,这是阿奎那美感理论的特征和历史价值所在。

美和善一致,但是仍有区别。因为善是一切事物都对它起欲念的对象。所谓的欲念就是追向某个目的的冲动。美只是涉及认识功能。总之,凡是只为满足欲念的东西叫作善,凡是单凭认识就立刻使人愉快的东西叫作美。认识须通过吸收,而所吸收进来的是形式,所以严格地说,美属于形式因的范畴。阿奎那在以上论述中,揭示了美与善区别的最基本特征:美与善的区别可归结为带不带欲念和有没有外在目的之分。

美有三个要素

阿奎那在《神学大全》卷一中是这样表述的:“美有三个要素:第一是一种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第二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鲜明,所以鲜明的颜色是公认为美的。”美在“完整”、“和谐”,物体美是“各部分之间的适当比例,再加上一种悦目的颜色”。完整与和谐是来自古希腊的美学观念。圣奥古斯丁的“悦目的颜色”在阿奎那这里则以“鲜明的色彩”取代之。在阿奎那的美的三要素中,完整是最关键性的。这是由于阿奎那认为一切美的事物的形式都是来自于上帝,因此美的因素是完整的,而不是残缺的。阿奎那把比例之间的和谐一致放在第二位。阿奎那提出了双重的比例概念:“我们将‘比例’一词用在两层含义上。在第一层含义上,它指一个量同另一个量的复杂关系;而在这个意义上,‘双倍’、‘三倍’与‘相等’是比例的诸类型。在第二层含义上,我们说比例是一部分同另一部分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创造物同上帝才可能有比例,因为创造物同上帝的关系也如效果与原因或可能与行为的关系一样。”因此,对于阿奎那来说,比例不仅包括量的关系,而且也包括质的关系;不仅包括自然界的比例,而且也包括精神世界的比例。

美学辞典

七艺:在中世纪早期,神学号称“一切科学的王冠”。七艺隶属于神学之下,学习七艺是为进而学习神学做准备。七艺作为学科,一直沿用到文艺复兴运动以前。在当时的学校都设有三艺和四艺,前者指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后者包括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学,两者合称即所谓的“七门自由艺术”,简称“七艺”。

“形状,当它同事物的本性相符时,便与色彩一道使事物成为美的。”阿奎那由此认为事物的美除了完整性外,就在于事物各部分的有机协调关系和颜色的鲜明。他以人为例写道:“我们将一个人称作是美的,是因为他的肢体在其量上和排列上具有合适的比例,也因为是他有着明快的、光亮的色彩。”

他给“鲜明”所下的定义是:“一件东西(艺术品或自然事物)的形式放射出光辉来,使它的完美和秩序及全部丰富性都呈现于心灵。”“鲜明”来自上帝的光辉的普照。在基督教教义看来,上帝以其光辉普照万物,世间美的事物的光辉就是上帝的光辉的反映。所以阿奎那把“鲜明”作为美的形式的重要性或价值功能就在于,它能将完整统一而又有和谐秩序的事物更进一步充分而又丰富地呈现于人们的心灵。总之,阿奎那整个美的三要素都是与上帝密切相关,即它们都是上帝的体现,或者说,它们都源于上帝。

在美的分类方面,阿奎那提出:“美有两种,一种是精神的,即在精神上的恰当的秩序与丰富;另一种则是外在的美,即在物体的恰当的秩序以及属于这一物体的外在属性的丰富。”他把这两种美认真区别开来,并且认为一种物体的美也不同于另一种物体的美:“精神的美是一种东西,物体的美则是另一种东西;然而,某一种物体的美又是另外一种东西。”阿奎那认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肉体的人爱的是肉体的美,而精神的人爱的是精神的美。”

托马斯·阿奎那的出现,使经院论哲学学派不仅有了他们自己最伟大的哲学家,而且有了对美学做出最伟大贡献的人。托马斯的美学思想比较集中地体现了经院时期正统的美学思想,其理论上承新柏拉图派的神秘主义,下启康德的形式主义美学,因而在西方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