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在社会观上,从早期的民众宗教,经过精英主义和等级主义的过渡向作为世界宗教的必然特征的普世主义和平等主义发展
在中东的早期宗教里,有关社会的观念是模糊的。
随着二元神教和犹太教的出现,中东宗教的主流表现出明显的精英主义和等级主义倾向。
首先看祆教,它在上层社会中传播较广,促进了社会分化。在思想上,它高度重视秩序、稳定、合法性和和谐,要求妇女、儿童服从男人、家长,维护波斯的种姓制度。火庙也分为三类,分别属于祭司、贵族和农民。在被征服的伊拉克,祆教并未传播给当地人。因此,祆教是为波斯的种姓社会服务的,而作为其异端的马兹达克派主张平等主义,成为农民和手工业者反对统治者的思想武器。
诺斯替教认为,存在分为好的、精神的光明和邪恶的、物质的黑暗,而每个人内部都存有光明;光明世界将派遣使者向灵魂启示秘密知识(“诺西斯”),使人体内的光明得以释放而与光明世界相汇合,战胜黑暗。但人们在出生时因光明的含量不同而分为三类:拥有最多光明的可得到拯救,属于选民;居中者可通过努力工作转世为选民;光明最少者没有任何希望。至于摩尼教,它同样根据对光明王国的不同贡献,把教团成员分为五个教阶,即教师、教监、牧僧、选民和听众。
如前所述,产生精英主义的二元神教的是长期处于波斯统治和影响下的两伊,而波斯与印度同属雅利安人地区。这一现象恐非偶然。
主张内部成员平等的犹太教,其精英主义表现在另一个方面。虽然在理论上,其他民族也可以因信仰上帝而获救,但唯有犹太人是“上帝选民”,而上帝将“流淌着奶和蜜”的巴勒斯坦赠送给犹太人作为定居之所。因此,《圣经》将犹太人描绘为“文明之光”,而他们甚至将自己背井离乡、流散世界的苦难命运也视为上帝的考验和“恩宠”。
上述精英主义倾向阻碍了这些宗教发展为世界宗教。而只有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两种世界性的一神教中,才真正确立了普世主义和平等主义的信条和原则。
基督教最初只是犹太教的一个支派,伊斯兰教开始也仅限于阿拉伯人,但它们都超越了民族、种族、肤色乃至部落、性别、年龄、财产的限制,把信仰的大门向所有世人敞开。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四海之内皆兄弟”成为新的主张。基督教外邦人的首领保罗提出了“因信称义”的口号,他说:“这样说来,不再有希腊人和犹太人的区分;也不再有受割礼、不受割礼,野蛮的、未开化的,奴隶或自由人的分别。基督就是一切,基督贯彻一切。”伊斯兰教尤其反对高利贷,主张征收天课。
因此,“有容乃大”,普世主义意味着平等主义,二者是等同的。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世界性的一神教也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奴隶、妇女和儿童依然受到一定的歧视。随着上流社会的入教,宗教社团内的教阶日益科层化,教义出现微妙变化,信徒间的社会分化也在发展,形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反观南亚,婆罗门教和印度教成为捍卫种姓制度的堡垒,而主张平等主义的佛教最终被扫地出门,传播于东亚和东南亚。当然,在南亚还有其他主张平等主义的宗教和派别,如与佛教同时的其他沙门思潮和后来的锡克教,但其流传范围都相对有限。
上古中东宗教发展的特点不限于前述四点。西方社会学家韦伯指出,基督教是最为理性化的宗教,它通过理性的方法获得救赎,使劳动成为修道生活的特殊标记,以及保健和禁欲的手段。这是在西欧最先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
无论如何,古代中东对世界宗教的发展作出了独特而卓越的贡献,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成为世界上传播最广的宗教。当然,与中东毗邻的希腊在中东宗教的发展中起了非同寻常的作用。
古代中东宗教的特点对近现代乃至当代中东的宗教状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代中东仍然以伊斯兰教为主导,同时存在基督教和犹太教。由于传统宗教的特点,政教合一依然是近代中东政治制度的基本范式,而现代化改革势必牵涉到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包括犹太教),从而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也反映出伊斯兰入世性的特征。同时,以现代主义为代表,中东的知识精英也在改造传统文化、适应现代化方面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另一方面,三大宗教的一神教特点及其并存于中东及邻近地区的事实也使它们之间产生了无法避免的尖锐冲突,中东近现代历史上的反殖民主义斗争、阿以冲突等无不带上了宗教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