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疼痛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疼痛诊断的手段及注意事项

疼痛的定位与病变诊断须依靠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有关实验室检查与器械检查,有的疾病还需经过动态观察方能确定诊断。
1.病史采集
病史的采集是一个侦察性工作,取得患者信任十分重要,切忌先入为主、武断以及轻率地决定。诊视者必须首先确定事实,以后再寻找主要线索,同时注意患者可能隐瞒的某些症状,通过详细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在全面、系统问诊的基础上,有重点地采集疼痛病史,然后进行归纳推理。这样做对疼痛的诊断很有价值,临床实践中分析疼痛病史需注意以下几点。
(1)疼痛的部位:
疼痛最明显的部位往往是病变的所在。皮肤及皮下软组织的外伤、炎症或其他病变所致的疼痛,定位最为明确;深部器官或组织病变所致的疼痛,定位可较不明显,甚至在其他部位,需特别注意。另外,有时患者可同时有几处痛或者某一范围内痛,则应看其范围是否与神经支配的范围相一致。
(2)疼痛的特点和伴随症状:
疼痛的特点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如酸痛多为肌肉组织的功能性疼痛,软组织内血肿、脓肿及外伤后水肿为局部胀痛或跳痛,风湿痛多为游走性,神经痛为阵发性剧痛。再者,了解疼痛的伴随症状在疼痛疾病的诊断中也有重要意义,如关节疼痛常伴有肿胀、晨僵者多为类风湿关节炎,疼痛伴有发热者应考虑感染性疾病、风湿热等,头痛时伴头晕、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耳鸣等,颈痛伴手麻、腿软、眩晕、心悸等。
(3)疼痛的诱发因素与起病情况:
许多疼痛性疾病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如功能性疼痛在潮湿、凉的环境中易发病。许多疼痛的出现或加重也有明显的诱发条件及因素,如咳嗽、大便、憋气时出现肢体放射性疼痛的病变多来自椎管;韧带损伤及炎症所致的疼痛在某种体位时常明显加重,有时则有明显的压痛点或诱发点。疼痛在全身运动数分钟之后出现而在休息后消失者,提示病因大概为缺血性或神经性;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所致的间歇性跛行可使患者时走时歇;疼痛在皮肤受刺激时加剧或改变者,多起源于外周感觉通路或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应注意发病开始的时间,最初疼痛的情况,如有无外伤,外伤时的体位及部位等。
(4)疼痛的性质与强度:
疼痛的性质多种多样,可为刺痛、刀割样痛、烧灼样痛、胀痛、绞痛、搏动性痛。疼痛强度可为隐隐作痛、钝痛乃至电击样锐痛。疼痛的经过可分为周期性、间歇性、阵发性、持续性痛或持续性伴阵发性加重等。
一般来说,疼痛性疾病的预后取决于原发病本身,而往往不是疼痛的严重程度。但是疼痛程度逐渐加剧时应有所警惕,因为此常提示病情加重或恶化。
(5)牵涉痛放射的位部:
了解牵涉痛的放射部位有助于疼痛性疾病的诊断。如肝脏、胆囊疾病时,除患部发生疼痛外,还可在右肩出现牵涉痛,这是由于痛觉冲动从右膈神经反射至臂丛神经所致;心源性疼痛可反射至左肩背部疼痛。
(6)疼痛反应的个体差异:
疼痛的一个最重要方面是患者对它的反应,由于个体差异,机体的反应状态或抗病能力亦有所不同,同一种疾病所致的疼痛在不同患者身上会有明显不同的表现。如过度敏感患者对疼痛的描述往往是不准确的,同样,一个信口说出的或者轻松地说出的“难以忍受”的痛,也是不确切的。所以,疼痛科医师在进行诊断思维时,除应考虑一般病情规律外,还需要同时重视患者个体的全面反应状态和特殊的病理生理变化。
2.体格检查
在详细询问病史的基础上,应养成全面系统检查患者的习惯。临床体格检查应在望、触、叩及测量的基础上,重点突出运动功能与神经功能的检查,即感觉、肌力、反射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的测定等。
3.检验学诊断
在疼痛的诊断中,检验是必不可少的。检验项目的选择应在认真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从临床的实际需要出发,有目的、系统地选择一些必要的检验项目,以明确诊断,如血、尿、便常规和红细胞沉降率、抗“O”、类风湿因子,以及必要的HLA-B27、血尿酸等。
4.影像学诊断
医学影像学诊断技术发展迅速,各种现代化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不断推出并应用临床。在影像诊断中,由于各自的成像原理和方法的不同,也就有各自的特异性和不足之处。所以应用影像诊断技术应全面了解各种设备的特点,相互补充,配合使用,如此,既能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又可避免增加患者不必要的负担。最常用的影像诊断技术有X射线透视、X射线平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超声、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造影等,在疼痛诊断中可酌情选用。
5.鉴别诊断性神经阻滞
此方法是根据神经纤维的直径不同,局麻药阻滞其传导所需浓度亦不同的理论而设计的。常用方法有:鉴别诊断性椎管内阻滞和局部阻滞。本法主要用来检查疼痛来源,确定疼痛部位,如疼痛是来自骨骼还是肌肉、筋膜、内脏,是血管性还是神经性痛,是深部病变还是浅部病变引起的疼痛等。
6.肌电图诊断
本法通过描记神经肌肉单位活动的生物电流来判断所检查的神经肌肉功能状态,可检查神经和肌肉疾患。
7.诱发电位诊断
诱发电位是代表中枢神经系统在特定状态下产生的生物电活动,中枢神经及其传导通路的异常可导致诱发电位特性的改变。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可用于三叉神经痛、臂丛神经病变、颈椎病、脊髓损伤、脊髓小脑变性及腓骨肌萎缩症等的诊断。视觉诱发电位可用于外伤性视神经萎缩、视神经不全萎缩、中毒性神经炎及视觉传导通路压迫性病变的诊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则主要用于脑干肿瘤、多发性硬化症及听神经纤维瘤等的诊断。
(孙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