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手术操作与技巧(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九章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

第一节 适应证及禁忌证

超声乳化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并没有绝对标准。手术中超声能量会对角膜内皮有一定程度的损伤,但随着超声乳化仪能量释放模式的改进及术者劈核技术的日益娴熟,硬核不再是超声乳化手术的禁忌证。但是当角膜内皮计数小于1000/mm 2时则需要警惕角膜内皮细胞失代偿的可能性。但由于目前仍有一部分基层眼科医生掌握的是白内障的小切口囊外摘除手术,如何向超声乳化手术方式成功转型,其技术规范非常重要。超声乳化手术与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的差别在于前者是手术者通过对超声乳化仪的掌控,利用设备共同完成手术操作,是一项眼、手、脚的协调工作。因此对开展该项手术的医生有如下要求:
(一)已能熟练完成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
因为在开展超乳的初期,手术不顺利、不能完全完成超声乳化是常见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手术者能及时更改手术方法,通过囊外娩核及手工注吸的方法来完成手术,最大限度地减轻对手术眼的损伤。因此,手术者具有扎实的内眼手术基本功、具有及时应变的能力极为重要。
(二)熟悉超声乳化仪的性能,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
在开展超声乳化手术之前,手术医生必须熟悉不同类型超声乳化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各项性能,掌握设备中每一项参数的意义和功能。最基本的内容包括文丘里泵和蠕动泵的原理差别是什么?设备的液流管理系统包括哪些部分?流量和负压所代表的含义是什么?能量释放的连续模式、爆破模式、脉冲模式各有什么优缺点?初学者应该怎样设置每一项参数?发生意外情况,如后囊破裂时应该如何切换模式,更改参数等。这些理论知识的熟悉掌握,对于术中意外情况的处理极为重要。因此,我们建议对于开展超声乳化手术的医生,在开展前和开展中期,必须有相应的理论考试。
(三)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
当前的医疗环境使得医生的手术压力较以往都大,尤其是对于初学者而言,手术的不顺利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开展超声乳化手术要求手术医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遇到后囊破裂等初学者常见的术中并发症时能够冷静对待,做出正确补救处理。此外,术前要求和患者及家属有良好的沟通,越是初学者,越应该将术中可能的并发症逐项交代清楚,这对于减少术后纠纷有很大帮助。

第二节 超声乳化术的操作技术

一、切口的制作
切口的大小及距离角膜中心的远近将影响手术源性角膜散光。手术切口越大、距离角膜中心越近,引起的角膜散光越大。对于做过抗青光眼手术的患者,需要避开滤过泡,在综合考虑患者眼部条件的具体情况下,选择最实施操作的切口。超声乳化手术切口一般都用制式手术刀完成,如植入折叠人工晶状体手术切口一般小于3.2mm,常用的有巩膜隧道切口和透明角膜切口。
(一)巩膜隧道切口
球结膜切口可以根据手术眼别及手术者的习惯选择鼻上方(右眼)或颞上方(左眼)进行,沿角巩膜缘弧形剪开结膜6.0mm,并分离结膜下组织暴露上方巩膜,应用双极电凝或大头针对暴露的巩膜烧灼止血。巩膜外切口可做成直线或反眉弓形(图9-2-1),其中心顶点距角巩膜缘2.0mm,切口的长度根据植入的人工晶状体的大小和类型而定,切口的深度为巩膜厚度的一半。用半月形的巩膜隧道刀在保持原先深度的同时,由外切口向前和向两侧分离巩膜板层至角膜缘,然后刀锋稍抬起向前越过角巩膜缘,达到透明角膜部分(图9-2-2),当巩膜隧道刀到达角膜缘内1mm时,退出半月刀(图9-2-3)。选择与主切口成90°方位,在角膜内用15°穿刺刀做辅助切口。再用3.2mm角膜切开刀通过巩膜隧道直接在平行虹膜平面进入前房(图9-2-4),当超声乳化和皮质吸除完毕后,再根据人工晶状体的大小决定是否扩大切口,扩大切口应保持在同一层面。
图9-2-1 巩膜隧道切口
图9-2-2 巩膜隧道刀保持原先深度由外切口向前和向两侧分离巩膜板层至角膜缘,然后刀锋稍抬起向前越过角巩膜缘,达到透明角膜部分
图9-2-3 当巩膜隧道刀到达角膜缘内1mm时退出
图9-2-4 用3.2mm角膜切开刀通过巩膜隧道直接在平行虹膜平面进入前房
(二)透明角膜切口
透明角膜切口具有制作迅速、操作方便、不破坏结膜组织不易发生切口出血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规范的手术切口制作可以减少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切口闭合不良及术后眼内感染的可能。具体制作过程如下:首先应选用锋利的3.2mm或3.0mm角膜切开刀或钻石刀,在角膜血管弓前透明角膜表面向下压,做直线形切口穿过角膜上皮,在刀锋穿过角膜实质浅层后向前运行1.5mm后,刀尖稍向下转,切开角膜后弹力层进入前房,角膜隧道宽度2mm,可做成3mm×2mm的角膜隧道(图9-2-5)。进入前房后,刀片应与虹膜表面平行,以使切口具有自闭能力。相比较巩膜切口,更适于在表面麻醉下进行手术,并且对于做过抗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患者,可以避免损伤滤过泡。
图9-2-5 透明角膜切口的隧道
(三)切口制作的注意事项
1.巩膜隧道切口制作
应在1/2巩膜厚度进行,并应保持在同一层面进行,注意眼球表面呈弧形,要及时调整半月形刀的运行角度。太深容易提前穿透眼球,术中容易虹膜脱出;太浅容易撕裂巩膜瓣,造成切口闭合困难。
2.透明角膜切口隧道
应呈长方形3mm×2mm大小,角膜切开刀不能倾斜,否则形成的隧道一边长一边短,不利于切口闭合及其后手术操作。隧道长度要合适,如果隧道做得太短,术后容易切口闭合不严,前房不容易形成;如果隧道做得太长距角膜中心点太近,容易形成角膜皱褶,影响眼内情况观察,术后容易造成手术源性角膜散光,而且不方便其后的手术操作。
3.透明角膜切口
穿透后应一次完成切口,如中间撤刀再穿刺,会发生前房消失,角膜切开刀直接刺穿晶状体前囊膜等情况;如中途更换手术刀,可注入黏弹剂后再进行,使切口达到要求。
二、连续环形撕囊术
连续环形撕囊术是超声乳化手术中关键的一步,也是保证超声乳化手术安全最重要的一步,由于形成边缘光滑的环形开口,避免了手术中前囊膜向周边的放射状撕裂,使手术过程更安全、植入的人工晶状体位置更稳定。要想熟练掌握撕囊技巧,需要了解撕囊的机制。
(一)撕囊的机制
撕囊的方式有平面内撕囊和非平面内撕囊,无论哪种撕囊方法,医生在撕囊过程中均要对前囊施加一定量的作用力,但其机制是不同的。
1.平面内撕囊
又称撕裂,撕开前囊时,撕裂处便是张力最高处,撕开前囊的方向依赖于总向量,此向量控制撕囊的方向,撕裂力的方向与撕囊行进的方向相垂直(图9-2-6)。
图9-2-6 平面内撕囊
2.非平面内撕囊
又称剪切,此种撕囊方法所储存的能量仅位于前囊撕裂处翻转瓣的一点上,剪切力的方向与撕囊行进的方向相一致(图9-2-7)。
图9-2-7 非平面内撕囊
3.完成撕囊的条件
(1)瞳孔要充分散大:
一般6mm以上为宜。因此术前应充分散瞳,观察前囊表面的情况,是否存在囊膜纤维化、虹膜粘连、晶状体脱位等情况,对术中撕囊时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做出估计。
(2)瞳孔区有足够的红光反射:
这取决于手术显微镜的工作状态、角度和白内障的核硬度。最佳核硬度是Ⅲ级,前皮质的透明性极易产生红光反射,为撕囊创造良好的条件。
(3)正常的前房深度:
这使得环行撕囊容易进行,囊膜不易向周边撕开,而维持正常的前房深度主要依靠黏弹剂的合理应用,以黏弹剂能将晶状体压平为宜。
4.撕囊的具体方法
撕囊的工具为截囊针或撕囊镊。截囊针可使用一次性1ml注射器的针头,将针头弯曲1mm,角度≥90°,并将针体向针尖的背侧弯曲45°,以方便在眼内操作。
(1)撕囊的起始:
前房内注满黏弹剂将前囊膜压平,将截囊针伸进前房,在晶状体前囊中央做一个穿刺,然后将截囊针侧刃从前囊中央穿刺孔向周边切开前囊。当截囊针到达中央穿刺孔与虹膜中点时,用针尖挑开此口,尽量避免骚动晶状体皮质。
(2)旋转撕囊:
使前囊翻转成游离瓣,继续用针头或撕囊镊按照预定轨道完成连续环行撕囊(图9-2-8)。
撕囊的方向可根据手术者喜好而定,可顺时针或逆时针撕囊,最终要与起点重合,相遇重合时要用后来的游离瓣包绕原来前囊孔的起始处,避免产生断接现象(图9-2-9)。如果在起点内相遇,在手术过程中有从重合点产生向外撕裂的可能,并可进一步向赤道部延伸。
(3)技术要点:
撕囊的起始非常重要,开始挑开一个三角形游离瓣开始撕囊,最好控制在预定大小边界上,如果游离瓣太小,容易顺延成一个小于5.0mm的小撕囊,太大容易向周边撕裂,当撕囊到一半时想扩大或缩小都会遇到困难,或难以形成居中正圆的标准撕囊。在手术撕囊过程中,需要灵活使用撕裂和剪切两种机制才能完成连续环行撕囊。尽量多使用剪切法,此法使用撕囊镊比较安全,易于掌握,撕囊时前囊的抵抗力极小,对晶状体悬韧带损伤小。剪切法通过小的剪切运动和环行运动,随时改变撕囊的方向,即可获得边缘光滑的环行孔。当需要对撕囊的方向做较大改变时,就要使用撕裂法。得到一个边缘连续的前囊孔是手术安全的保证,也是基本要求,当后囊发生破裂时,人工晶状体可以植入睫状沟,并以连续的前囊做支撑。不连续的前囊孔容易发生放射状撕裂,甚至直接撕破后囊而无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图9-2-8 旋转撕囊
图9-2-9 撕囊终点与起点相遇重合时要用后来的游离瓣包绕原来前囊孔的起始处
(4)撕囊的要求:
撕囊应居中、直径大小在5.0~5.5mm,以略小于人工晶状体光学部的直径为宜(图9-2-10)。但前囊孔不宜过小,过小的前囊孔除了增加手术操作的难度,还会因术后的囊膜纤维化收缩造成囊袋阻滞而引起眼压升高、造成人工晶状体因挤压发生的偏位和屈光改变。
图9-2-10 标准撕囊
5.撕囊特殊情况的处理
在撕囊的过程中,前囊有钙化斑时应充分重视,当囊瓣游离缘有向周边撕裂的倾向时,囊膜有撕到后囊的风险,应向前房内补充黏弹剂,以抵抗后房压力。同时将针尖或撕囊镊置于游离翻转瓣的根部,更换牵拉位置,使器械更靠近撕裂点,根据撕囊的机制采用不同的用力方向,使撕囊轨迹回到正确位置上来。初学者要掌握撕囊需要反复实践,如果手术中有向周边撕裂的趋势不能控制时,可以随时改成开罐式截囊。对于没有眼底红光反射的白内障,先在前囊中央挑起一个小瓣,用黏弹剂或灌注液压出松散的晶状体皮质,这样不但可以把前房压深,而且可以得到清晰的视线而继续完成撕囊;可先做小的前囊孔,撕囊的过程中尽量不扰动液化皮质,及时调准显微镜焦点,根据囊膜撕开时的切迹和皮质外溢瞬间判断囊膜撕开位置及大小;也可吸取皮质后看到红光反射后再撕囊;还可以借助染色剂撕囊。小瞳孔下可借助扩张瞳孔的器械进行撕囊,或凭借经验在虹膜下撕囊,以囊膜撕开边缘与瞳孔形成的切迹间接判断撕囊的大小与位置,但须小心谨慎。
三、水分离技术
水分离是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中重要的一步,通过液体自囊膜下和皮质的不同层次注入和播散,使晶状体核与囊膜分离,在乳化时可以自如的旋转晶状体核,在囊袋内安全地进行乳化。同时可使皮质与囊膜分离,简化皮质清除过程。
(一)核上水分离
通过向前囊膜下注入灌注液,液体自前囊膜下经赤道部流经晶状体后囊膜前方向周围扩散,通过对侧赤道部由囊膜口溢出。具体操作如下:用弯针头紧贴前囊孔缘的下方,向上轻轻挑起此处的前囊缘,缓慢注入灌注液,在红光反射良好的情况下,可以见到液体从前囊内面流入,绕过赤道部囊袋,向后流入晶状体后方,经对侧赤道部囊袋,把晶状体囊膜与皮质分开。一次不成功可以在不同部位重复注水,进行彻底的水分离。此时囊膜和皮质已经分开,晶状体可以在囊袋内自由转动(图9-2-11)。
图9-2-11 核上水分离
(二)层间水分离
也称为水分层技术。即将灌注液注入晶状体核与皮质之间,可以划分出晶状体核的边界,是刻槽分核或劈核乳化过程中的明显标志,这对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节省能量都有作用,同时对术中核硬度的评价也有一定帮助。具体操作如下:将针头向核内插入,当遇到阻力不能前进时注入灌注液,此时灌注液注入软硬核之间(图9-2-12),并出现金环(图9-2-13),这样便给硬核划出了明确的界限。
图9-2-12 水分层
(三)水分离注意事项
1.在一个手术中同时使用两种方法时,先进行核上水分离,使核上皮质与囊膜分离,再进行层间水分离。
2.做好连续环行撕囊,如发生囊膜放射状撕裂或改为开罐式撕囊,水分离应慎重,否则囊膜会随水分离的进行而进一步撕裂后囊。
图9-2-13 水分层金环
3.很好的红光反射有助于水分离的进行,可以清楚看到囊膜、皮质、软硬核的结构。成熟白内障做水分离时应非常小心。
4.做核上水分离时,应一边注水一边用弯针头在晶状体表面施加压力,向后方压迫晶状体核,使过多的液体从囊袋内挤出。过多液体存留在囊袋会对后囊产生一定的压力而损伤后囊,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前囊孔较小的情况下。
四、晶状体核的超声乳化
晶状体核乳化前一定要对晶状体核、囊膜、悬韧带及角膜的解剖位置及相互关系有一个立体的认识,乳化晶状体核的关键是保护晶状体后囊及悬韧带,同时减少超声能量对角膜内皮的损害。超声乳化针头能量释放的位置非常重要,一定要在瞳孔中心前房最深处,此处距离角膜及后囊的位置最远,不容易误吸晶状体囊膜、损伤晶状体悬韧带,是超声乳化的安全区,所有离开安全区的操作都要格外小心。乳化晶状体核的过程是液体灌注吸出的动态平衡过程,超乳针头堵塞状态解除的一瞬间容易因为灌注不足出现前房涌动,造成后囊等眼内组织被误吸而损伤。因此术中控制负压非常重要,要根据术者对设备的操控能力和机器的性能,在术前设置个性化的参数。超声乳化过程中,如果为了避免损伤后囊而一味远离后囊操作,可能会距离角膜过近而损伤角膜;反之,太靠近后囊容易造成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离开安全区操作靠近周边部,不但容易损伤角膜内皮,而且容易损伤后囊及晶状体悬韧带。所以手术中必须统筹兼顾各个方面,并根据患者不同条件有所侧重。
临床上乳化晶状体核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都是根据晶状体核的硬度不同从最基本乳化方法演变发展而来,对于Ⅱ级软核可用改良弹性法。但临床上大部分是Ⅲ级以上的硬核,对付硬核的主要方法是使用高负压固定晶状体核,然后以各种不同设计的劈核器将晶状体核劈成小块,再逐块吸除。根据劈核的用力方向,可分为水平劈核和垂直劈核技术。
随着超声乳化技术的进步及超声乳化仪功能的改善,高负压手法碎核以减少能量的释放是超声乳化手术的趋势。减少能量释放可以设置低能量,或使用脉冲、爆破或超短脉冲释放技术。在一些高端设备上,还可以选择横向摆动超声乳化模式等。
乳化晶状体核的基本方法应掌握要点,体会不同核硬度不同条件下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灵活应用,手术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超声乳化手术需要双手、双脚、双眼和大脑的高度配合才能完成,因此手术前应熟悉显微镜及超声乳化仪的各种功能及脚踏板的使用。
(2)超声乳化仪的参数设定除考虑晶状体核硬度外,还应考虑手术者的技术水平以及超声乳化仪的不同类型、型号等各种因素,并且需要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在初学阶段,以选择好控制和保持前房稳定的最安全参数为宜。
(3)灌注瓶的高度以维持适当的前房深度为准,一般距手术眼平面65cm。当前房变浅时,可适当提高灌注瓶高度,升高灌注瓶可以增加前房灌注量,使前房内的灌注液增加,前房变深,减少前房涌动的发生。但是如果前房太深,眼压增加,不仅影响手术可见度,而且前房液体对晶状体压力过大,容易对晶状体悬韧带造成损伤。尤其在后囊破裂时,过大的前房压力会扩大后囊的破损区,甚至出现晶状体核脱入玻璃体腔。因此在高度近视、晶状体不全脱位、后囊破裂等情况下,应适当降低灌注瓶的高度。
(4)在超乳针头进入眼内之前,应确认灌注水流是否通畅,排除灌注堵塞、管道连接不紧造成负压形成不良等问题。
(5)超乳针头在能量释放时,不仅应在前房的中心部,并且应在切口的中央部,这样不但能保证眼内组织安全,而且能保证液流通畅,减少切口灼伤。
(一)改良弹性法
1.手术方法
该方法最常用于处理Ⅰ~Ⅱ的软核。高负压的使用增加了手术效率,这类核的处理可以省略了晶状体核的刻蚀过程,但应该强调做好水分离及水分层步骤。根据超声乳化仪性能可将负压升高到350~500mmHg,吸住晶状体核中央偏下方略硬部分,并抬起下方晶状体核,在辅助钩协助下使核竖立于囊袋及前房内(图9-2-14),将针头斜面转向侧方吸住核(图9-2-15),在虹膜平面乳化吸除晶状体核中心部分(图9-2-16),软核只需少量能量即可快速完成。剩余碗状核周组织用超乳针头吸住剩余部分并通过辅助钩的协助将其拉向中央,此时切勿使用能量,以免造成后囊破裂。只有将核周组织拉到中央区域后才能小心使用较低能量进行乳化吸除,破坏掉碗状核周组织的完整性,其他部位的核周组织即可采用同样方法全部吸除。
图9-2-14 使核竖立于囊袋及前房内乳化
图9-2-15 将针头斜面转向侧方吸住核
图9-2-16 虹膜平面快速乳化晶状体核
2.注意事项
(1)对于软核:
水分离、水分层非常重要,前者使转动晶状体核及吸皮质变得容易,后者对认识乳化晶状体核深度及改良方法中抬起核的操作都非常重要,初学者在转动软核时经常遇到困难,改良弹性法基本不用转动晶状体核,但注意前囊口不要撕的太小,否则很难将核抬起,可以先吸除核周部分皮质,再抬起下方晶状体核。
(2)处理核周组织:
这时容易吸破后囊,尽量不在接近后囊的位置使用能量,使用能量一定要在安全区内。
(3)太软的核:
需要控制好负压,抬起晶状体核的过程中不要吸破后囊。
(二)分而治之法
1.手术方法
适用于Ⅲ级以上硬核。首先做一个自12点至6点方位的深而窄的沟槽,沟槽与切口相一致的方向上操作最方便,沟槽的宽度为1.5倍超乳针头或硅胶套宽度。深度达到晶状体核的80%以上,晶状体核中心部分要达到2个超乳针头直径以上深度,以沟槽底部出现红光反射时为深度合适,沟槽范围不超过散大的瞳孔边缘或水分层内核部分(图9-2-17)。将晶状体核旋转90°,制作成十字沟槽(图9-2-18)。将辅助钩及超乳针头放在沟槽的底部,并向相反方向用力,将晶状体核一分为二(图9-2-19)。按以上方法将晶状体核分成四块,再逐一吸除(图9-2-20、图9-2-21)。
2.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1)制作沟槽的关键:晶状体最硬、最厚的中心部分的深度要足够,否则下一步分核会遇到困难。
图9-2-17 自上而下的深窄沟槽
图9-2-18 十字形沟槽
图9-2-19 超乳头和辅助钩分别向相反方向用力分开晶状体核
图9-2-20 将分开的四分之一核块吸除
图9-2-21 依次吸除剩余核块
(2)在刻槽的过程中:不能推、压、牵拉晶状体核,向前推进应缓慢,否则可能造成晶状体脱位和悬韧带离断。
(3)对晶状体核有立体的概念:晶状体核中央厚周边浅,中央硬周边软,刻槽越接近后囊,每次刻蚀的深度应越浅、所用能量也越小,刻蚀的过程是由软及硬,再由硬及软的过程。
(4)分核的位置:分核时受力部位应在沟槽的底部,完全分开的标志是下部的核分开并看到红光反射,阻力减小,同时上方核向中心靠拢。如果辅助钩及超乳针头没有放在沟槽的底部,晶状体核受力部位在沟槽的上方,上方的晶状体核分开而下方核向中央挤压,晶状体核并没有完全分开。两个器械的使用方法有两种,一是将每个器械放在同侧,将晶状体核拉向同侧(图9-2-22);二是将器械放在各自的对侧,将晶状体核推向对侧(图9-2-23)。分开晶状体核时出现困难不要勉强,要将沟槽进一步加深,直到用很小的力就可以将核分开。
图9-2-22 将超乳头和辅助钩分别置于沟槽的同侧
图9-2-23 超乳头和辅助钩分别置于沟槽的对侧
(5)乳化晶状体核块时,用辅助钩把核块推向周边,使中央三角形尖端向前翘起(图9-2-24),吸到超乳针头上,并拉向中心安全区乳化吸除,这样可以避免硬核中央三角形尖端扎向后囊。
(三)水平劈核技术
1.Nagahara方法
(1)手术方法:
该方法由Kunihiro Nagahara于1993年发明。手术所使用的劈核钩相对较长,顶端钝圆,侧刃锋利,具有劈核速度快、效率高、机械碎核能减少能量释放的特点。超乳针头进入眼内后吸除表面皮质,暴露硬核部分,负压设置在负 350~500mmHg,脚踏板三挡将超乳针头自撕囊孔上缘向核的后极方向埋入核中央,脚踏板退回二挡并保持高负压固定晶状体核,将劈核钩自撕囊孔下缘伸入并绕过赤道部(图9-2-25),左手劈核钩向超乳针头方向水平由周边向中心用力,当接近针头时,劈核钩和针头向相反方向分开(图9-2-26),将晶状体核一分为二(图9-2-27)。旋转核90°,同样方法依次劈开晶状体核并分块乳化吸除。
图9-2-24 将晶状体核推向周边,翘起中央部分,吸住并乳化
图9-2-25 超乳头高负压固定晶状体核,将劈核器自撕囊孔下缘伸入并绕过赤道部
(2)注意事项
1)手术关键点是超乳针头应埋入核中央,用高负压固定晶状体核。
2)劈核:劈核钩一定要确认自前囊孔下绕过并钩住晶状体核赤道部,不要误钩前囊膜,否则会造成悬韧带离断。劈核时如发现下方出现新月形透明区,是误伤悬韧带标志,应马上停止操作,重新确认劈核钩位置。此外,双手要在一条直线上向相对的用力方向,并且核块劈开要完全。
图9-2-26 劈核钩接近超乳头时,向两侧分开
图9-2-27 晶状体核被一分为二
2.拦截劈核技术
首先用前述方法在核中央部位刻槽,并将核一分为二,旋转已分开的1/2核到下方,将超乳针头埋入核中央固定,将劈核钩自前囊下绕过晶状体核赤道部,向针头方向用力劈开下半晶状体核,并依次吸除核块。这种方法虽然增加了一步刻槽,但将刻槽与劈核技术相结合,安全性高,适应范围广,容易掌握,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技术之一。
(四)垂直劈核技术
垂直劈核技术区别于水平劈核之处是超乳针头用高负压固定住晶状体核后,劈核钩不绕过核赤道部,而是将锐利的劈核器垂直刺入核内分核。
1.快速劈核技术
(1)手术方法:
优点是由于劈核钩不绕过核赤道部,减少了对晶状体囊和悬韧带的损伤。首先利用高负压埋入晶状体核中心固定核并向上抬起,使用尖端锐利的劈核钩在超乳针头旁垂直刺入晶状体核,将针头和劈核器向两侧用力劈开晶状体核,然后旋转核90°,同样方法劈开下方晶状体核,并依次吸除核块。
(2)注意事项
1)此技术适用于硬核:需使用高负压固定并上抬核,以配合劈核钩垂直刺入,否则劈核钩难以刺入。
2)劈核钩:尖端应锐利,但操作中要防止刺破后囊。
2.预劈核技术
(1)手术方法:
预劈核技术是超声乳化前在黏弹剂帮助下将晶状体核劈开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分核迅速,乳化晶状体核时超乳针头始终处于全堵状态,使用超高负压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能量释放,手术相当快速。手术使用一种特殊交叉作用的预劈核器,由不同形状的两把刀组成,一把具有锋利成角的刀刃,另一把钝圆,锐利的一面利于刺入晶状体核用于劈硬核,圆钝的一面用于劈软核。具体步骤是:将预劈核器置于晶状体中央,向晶状体后极部插入预劈核器(图9-2-28),刀刃沿晶状体纤维方向与晶状体表面垂直,刀刃张开,晶状体核被分开(图9-2-29),同样方法将晶状体核分成四块(图9-2-30)。也可以利用两个劈核钩将晶状体核劈成四块(图9-2-31、图9-2-32、图9-2-33、图9-2-34)。利用高负压、高流量、高灌注依次吸除分开的核块,参数设置负压500mmHg,流量60ml/min,能量100%。
图9-2-28 预劈核器置于晶状体中央,向晶状体后极部插入
图9-2-29 刀刃张开,晶状体核被分开
图9-2-30 晶状体核被分成四块
图9-2-31 将两个劈核钩分别绕过赤道部抵住晶状体核
图9-2-32 两钩向核中心运动并接近
图9-2-33 将晶状体核劈成两半
图9-2-34 同法将晶状体核劈成四块
(2)注意事项
1)需使用特殊预劈核器。
2)将核完全分开是关键:当核完全分开时应看到后囊部的红光反射(图9-2-35),核裂缝从上面看呈A形。
图9-2-35 核完全分开时应看到后囊部的红光反射
3)良好的环行撕囊和水分离是非常重要条件。
4)一般采用透明角膜切口。
五、晶状体皮质的清除
晶状体皮质的清除是超声乳化后又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此时后囊膜上仅覆盖一层柔软皮质,无晶状体核块的支撑和保护,因此后囊膜破裂往往发生在残留皮质吸除的过程中。
(一)皮质吸除的方法
将脚挡踩在一挡灌注的位置,使注吸针带着灌注液从切口进入前房。当注吸针孔与皮质相贴时,脚踩更换到二挡将皮质吸住,缓慢将其拉向瞳孔中央并加大吸力将其吸除。重复以上操作,可以从1点到11点顺时针吸除皮质,或从6点开始向两侧顺序吸除皮质。12点处的皮质处理应特别小心,在看清皮质的情况下,以切口为支点小心吸住皮质,缓慢向中央拖拉皮质,在瞳孔中央吸除皮质。
(二)皮质吸除中注意事项
1.完整的撕囊和充分的水分离,使皮质吸除更加容易。但过小的撕囊孔无疑增加了皮质清除的难度,尤其是12点钟皮质的吸除,有条件的时候可以改用90°注吸头吸除。如果仍吸除困难,可在植入人工晶状体后,通过人工晶状体在囊袋内的旋转松动上方的皮质后再吸除。
2.在皮质吸除的过程中,如发现晶状体后囊出现以注吸头为中心的放射状皱褶(图9-2-36),提示后囊膜被误吸,应迅速松开脚踏或踩反流挡。
图9-2-36 误吸后囊时的放射状皱褶
3.当瞳孔过小不能在直视下吸除时,可用辅助器械钩拉开相应处是瞳孔缘,一边检查一边吸除;尽量避免盲目吸除的方法,该操作中人工误吸囊膜可引起悬韧带断裂、误吸虹膜色素上皮术后会导致术后虹膜后粘连。
4.如果后囊出现小破孔:应先注入黏弹剂抑制玻璃的进一步溢出,待用前部玻璃体切割头充分离断脱出的玻璃体疝后,降低灌注瓶高度,用注吸针先吸除远离破裂孔处的皮质,最后处理破孔处皮质。
六、切口的关闭
隧道式切口一般闭合良好,吸除黏弹剂后抽出注吸针头,从侧切口或主切口注入灌注液形成前房,如主切口有渗漏,可以在切口两侧加压注水使角膜基质水肿密闭切口。对于前房形成困难,切口不能密闭的,可使用显微缝线缝合切口。

(施玉英 董喆 卢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