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电散点图精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房性早搏不同形式未下传

【临床背景与动态心电图诊断】
患者,女性,71岁。心内科住院患者。因血压升高5年,心悸、胸闷半年入院。入院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功能Ⅱ级。动态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频发房性早搏,部分成对及连发呈短阵房性心动过速,部分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部分房性早搏未下传,成对房性早搏未下传。部分房性早搏呈二联律、三联律。
【图形特征及诊断依据】
图12-1中散点图集C由吸引子C1和C2共同形成。图中由吸引子A、B、C1、D1共同构成第一组房性早搏四分布(图12-2);由吸引子A、B、C2、D2共同构成第二组房性早搏四分布(图12-3);次远端一对吸引子G和H由单次房性早搏未下传前点与房性早搏未下传后点形成(图12-6);最远端一对吸引子I和J由成对房性早搏未下传前点与房性早搏未下传后点形成(图12-7);45°线近端的吸引子F由反复阵发的房性心动过速的短RR间期形成(图12-5);吸引子E反映房早二联律(图12-4)。
图12-1 24小时散点图及其示意图
图12-2 动态心电图片段
对应图12-1中的吸引子A、B、C1、D1的房性早搏
图12-3 动态心电图片段
对应图12-1中吸引子A、B、C2、D2的房性早搏
图12-4 动态心电图片段
对应图12-1中吸引子E(以R10为中心形成的散点)的房性早搏二联律和房性早搏伴差异性传导
图12-5 动态心电图片段
对应图12-1中的吸引子F,为房性心动过速
图12-6 动态心电图片段
对应图12-1中的一对吸引子G(以R10为中心形成的散点)和H(以R11为中心形成的散点),为单次房性早搏未下传
图12-7 动态心电图片段
对应图12-1中的一对吸引子I(以R 9为中心形成的散点)和J(以R 10为中心形成的散点),为成对房性早搏未下传
【诊断】
频发房性早搏,部分成对,呈二联律、三联律,反复发生短阵房性心动过速,部分房性早搏未下传,成对房性早搏未下传。
【评述】
图12-1中房性早搏主点(C1与C2)呈长条状,与Y轴大致平行,提示房性早搏联律间期基本固定,但代偿间期变异大。推测可能为折返机制的早搏。但因房性早搏对其后窦性心搏干扰不同形成的代偿间期不同,当房性早搏伴不完全性代偿间期时,早搏后点(D1)距窦性吸引子较近,当房性早搏伴完全性代偿间期时,早搏后点(D2)距窦性吸引子相对较远。在各散点集与窦性吸引子之间见到散在的少数散点,为联律间期不等的房性早搏。根据图中密集散点形成的图形,大致判断房性早搏以折返性质为主,有少许自律性机制房性早搏。
图12-1中远端对称分布的两对非稳态吸引子G和H、I和J为阻滞性心律失常散点图特征,因其发生于频发房性早搏的基础上,应考虑为房性早搏未下传前点与房性早搏未下传后点吸引子,但两对吸引子在远端分布位置不同,其形成机制是否不同,需进一步逆向心电图进行分析。形成I、J吸引子的长周期几乎为短周期的2倍,需与2∶1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鉴别。逆向回放心电图发现,在长RR间期中见两个房性P’波(图12-7),为成对房性早搏未下传,P1’落于其前窦性T波上,虽未下传心室,但在房室交界区隐匿性传导致P2’亦不能下传心室。两个未下传的房性激动形成的RR间期较单个未下传房性激动(图12-6)形成的RR间期长,其吸引子较房性早搏单个未下传吸引子位于更远端。
在动态心电图分析中通过散点图技术除了可以快速分析心电图外,还可以根据吸引子的分布情况,结合心脏电生理理论对吸引子的发生机制进一步分析探讨。
(龙佑玲)
参考文献
1.李方洁,向晋涛.心电散点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向晋涛,景永明.临床心电散点图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3.郭继鸿.新概念心电图.第4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