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中医药与肿瘤康复医学
一、中医药肿瘤康复的概念
肿瘤正日益成为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第一杀手,夺取欢笑,留下哀思。 什么是肿瘤?我们无法归纳为一句话来形容其为何物。多数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多阶段与多基因作用的结果 [1]。目前以消灭处于快速增殖期为目的的抗癌药物,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表现为:虽然客观反应率有效,但却并未获得生存受益的矛盾,即肿瘤缩小了并不等于可以活得更久,而一些药物却可以让患者获得“带瘤生存”受益,因此,单纯以肿瘤大小变化作为评价是否有效的标准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肿瘤大小与生存期之间矛盾的深层次机制也引来许多关注。与此同时,随着医学的进步,癌症的幸存者比例正逐步提高,但幸存者中绝大多数人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躯体残疾、身体功能异常等问题,给患者本人及家庭幸福、甚至社会安定带来一定压为 [2]。
在这种情况下,肿瘤康复学应运而生且得到迅猛的发展。回顾近年来关于肿瘤康复的文献报道,包括中医药疗法、心理疗法、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在内的中西医肿瘤的康复观点和康复技术已在全球得到广泛认可,此外,还有一些国内外学者对肿瘤康复治疗方法展开了足够的尝试与探索 [3],并且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为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个性化治疗使中医疗法在肿瘤康复中的应用越来越被大家认可 [4],在肿瘤患者的康复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中医康复学在肿瘤治疗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康复”一词系译自英文“rehabilitation”,原意“复原”“恢复原来的良好状态”“重新获得能力”“恢复原来的权利、资格、地位、尊严”。1910年始将“rehabilitation”一词应用于残疾人医学领域,主要是指身心功能、职业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的恢复 [5]。从中文字义来看,《尔雅》谓“康,安也”“复,返也”故康复的含义可理解为恢复健康或平安。如,明·龚廷贤《万病回春·后序》就载有老人病残三十年,经治疗而“康复如初”(最早出处);清·王孟英《王孟英医案》载狂证患者“患烦燥不眠”,经治则“渐次康复”。“康复”一词在历代医学文献中还称为平复、康健、康强、康宁、复旧等 [6]。
康复医学的思想在历代中医文献中也有丰富记载。早在《黄帝内经》之前,马王堆汉墓的竹简医书《十问》中就有气功吐纳的记载。《吕氏春秋》提出导引康复的理论依据:“昔陶唐之始,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将精神疗法、舞蹈疗法运用到康复医学之中。南朝时期养生学家陶弘景所著的《养生延命录》及三国时期华佗的五禽戏等也体现了古代康复医学的思想。唐代,孙思邈重视食疗,著有《五脏所宜食法》,王焘的《外台秘要》中有自然疗法记载。宋元时期,陈直的《寿亲养老书》、明代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清代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曹庭栋的《老老恒言》也都载有不少食疗和药膳的内容。
中医肿瘤康复学是在中医学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康复医学理论、康复治疗方法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它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强调肿瘤患者整体康复、辨证康复、功能康复和预防康复。中医肿瘤康复主要包括针灸疗法、推拿疗法、中药疗法、情志疗法、饮食疗法、传统体育疗法、传统物理疗法、环境疗法等。在康复过程中主张采用《素问·异法方宜论》提倡的“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的原则与现代康复医学理念相吻合 [7]。
但目前在临床医疗活动中实施肿瘤综合康复的研究仍较少,还没有对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法在肿瘤康复中的应用及其疗效评价的报道。因此,进行中医肿瘤综合康复方案的探索是很有实际意义的,能满足广大肿瘤患者对康复的需求。肿瘤的中医康复已成为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中医药肿瘤康复学科地位
随着医学的发展,已成为常见病的恶性肿瘤并非不治之症,癌症患者的寿命在不断延长,并已定格为“慢性”,肿瘤康复已成为日益迫切的社会问题。事实已证明,随着康复范围的不断扩大,康复措施及手段的日新月异,已使有些肿瘤患者在体力和精神上恢复到常人的标准——生活自理、胜任工作、适应社会。
由于中药治疗根除癌灶及杀灭癌细胞的近期作用较弱,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才能显现疗效,故我们提出,对于肿瘤患者应采取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模式,在治疗初期宜先采用放、化疗为主,中药辅助治疗的方法,对肿瘤细胞行“快速打击”后,再以中药长期维持,充分发挥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势,可能会延缓疾病进展,提高远期疗效。同时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研究,应强调高效、实用、综合、全面,从拾遗补缺开始,向综合全面发展。可以预言,中西医结合抗恶性肿瘤研究将呈现越来越热的局面,中西医药结合在抗肿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将逐步明确 [8]。总之,中医药治疗以其独特的疗效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中药通过辨证论治使机体达到新的营养平衡——“带瘤生存”,这常常是中医药取得较好疗效的表现,也体现了中医治疗肿瘤“以人为本”的特色。
三、中医药肿瘤康复的学习内容
从康复医学角度讲,中医药肿瘤康复包括“医学康复”或称“医疗康复”(利用医疗手段促进康复),“教育康复”(通过特殊教育和培训以促进康复),“职业康复”(恢复就业能力,取得就业机会),“社会康复”(在社会的层次上采取与社会生活有关的措施,促使残疾人重返社会)。
具体内容如下:
(一)全面调节机体平衡
中医药肿瘤康复以阴阳并重、形神共养、协调脏腑、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扶正祛邪、扶正为主为原则,消降或减轻肿瘤患者身心功能障碍,进行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的措施,积极运用社会学、心理学、工程学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黄帝内经》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
(二)因病而异改善症状
中医药肿瘤康复除具有改善器官功能、提高生活和工作能力的一般性内容外,还具有肿瘤患者特殊的康复内容,例如上肢水肿是乳腺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肢体活动受限,有强烈的不适甚至疼痛。中药外用结合口服、肢体康复训练及针灸、拔罐等治疗临床每获良效。喉返神经侵犯及喉癌患者全喉摘取后的语言训练、四肢肿瘤截肢后的假肢安装、神经系统肿瘤手术后肢体功能训练以及放射治疗引起的软组织损伤、内脏器官的放射性炎症、胃肠功能紊乱及化疗药引起的脱发及手足综合征等 [9]。
(三)预防复发转移
近十年来,癌症在中国的发病率逐年递增。尽管诊断技术较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肿瘤在发现时能手术的概率仍很低。即使是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患者,5年生存率也不高。更为可怕的是,有一部分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患者出现早期复发转移,生存时间少于1年。肿瘤是有生命的邪气,体阴而用阳。癌症对局部和全身的影响存在着显著的不均衡性,局部多实多热,全身多虚多寒。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攻伐类药物则使本体更虚。贸然使用滋阴温阳的药物则可使肿瘤滋生更为旺盛,即滋阴状其体,温阳助其用。故中医药肿瘤康复治疗上应局部与全身共同治疗,通过局部治疗减轻肿瘤负荷,再通过中医调理气机,增强人体正气,改变机体状态,使肿瘤不适生长。可通过中医局部外敷、针灸、灌肠等外治与内治法缓解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四)心理、生活方式
干预肿瘤与其他疾病不一样,任何医学治疗手段都是辅助患者解决已发现的问题。医师和肿瘤患者都要清晰认识到哲学在治疗中的重大意义。乐观良好的精神情绪及机体自身对肿瘤的抵抗能力,在治疗过程中尤为重要,比任何的临床治疗手段都重要。所以,肿瘤患者的一切疑虑都来源与自身,对医师治疗的依赖性和期望有奇迹出现的理想性,都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哲学与辨证治疗肿瘤经典当属于中医“个体化”治疗,中医治疗肿瘤是作为一种全身性调整的治疗理念,真正做到了保脏器功能的保护性治疗。这也诠释了为什么中医治疗肿瘤能出现长期带瘤生存的奇迹 [10]。
四、中医药在肿瘤康复中的作用
近年来一些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发现,中医药或联合放化疗的中西医结合方式在晚期恶性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中医学认为恶性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而西医学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病是多因素、多步骤、内外因交互作用的过程,受多种基因、多个步骤的调控。中西医结合治疗采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不同的西医治疗背景、不同的临床表现,对于接受手术、放疗、化疗且具备治疗条件的恶性肿瘤患者,予以不同的中医药治疗。在不同治疗阶段,分别发挥增强体质、促进康复、协同增效、减轻不良反应、巩固疗效等作用 [11]。
对于普通人来说,为了自己和家人做好健康保障,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发现任何疑似肿瘤症状就要及时到医院确诊。因为现代医学认为,肿瘤患者在术前、术中和术后使用中医药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并在放化疗的时候,服用中药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是肿瘤细胞与其微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而该过程宏观上可表现为不同中医证候,其微观和客观层面则可表现为肿瘤细胞及其所处的微环境变化及该微环境变化所引起的机体内环境变化。
尽管有关恶性肿瘤中西医研究的文献报道众多,但目前由于缺乏统一的证型规范及客观的诊治标准,导致中西医学临床疗效可重复性差,制约了中西医临床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早期诊断和早期中西医结合治疗仍是提高和改善恶性肿瘤预后的关键。
五、中医药肿瘤康复的原则
(一)未病先防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贼邪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在肿瘤尚未发生之前,针对可能导致肿瘤各种内外因素加以防范,使得脏腑阴阳协调,从而降低肿瘤的发生。现代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的发生与个体因素、生活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恶性肿瘤流行病研究提示,恶性肿瘤与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因此,应根据中医“治未病”思想注重养生保健:①顺应自然,协调阴阳;②谨慎起居,形神共养;③和调脏腑,通畅经络;④饮食调养,动静适宜;⑤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即所谓《黄帝内经》记载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 [12]。
(二)既病防变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要善于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在已有疾病尚未传变之时。在疾病发生的初期,及时防止或阻止疾病的发生、蔓延、恶化或传变,救急防危。恶性肿瘤在早中期进行规范治疗后,仍有一定的复发转移率,因此,防止肿瘤的复发转移是治疗非常重要的方面。扶正正气及活血化瘀为主的中药通过调控肿瘤微环境,从而抑制肿瘤的发展,防止肿瘤的复发转移。肿瘤复发转移的根本在于正气不足,瘀血内结,因此,扶正化瘀是防止肿瘤复发转移的治疗原则。癌毒易耗散正气,正虚失于固摄,使肿瘤易扩散转移。固摄法的机制为固摄正气及固摄癌毒,控制癌毒的扩散转移趋势。临床中常用酸涩药物及某些药物烧炭存性来达到固摄作用。
(三)扶正正气
中医药辅助其他治疗综合治疗是肿瘤治疗的主要方法,中医药巩固治疗是重要环节。《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恶性肿瘤虽由湿、热、毒邪为患,但晚期正邪双方激烈斗争已久,手术、化疗与放疗损耗加之患者对疾病过度的惊慌导致的“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故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往往会出现实中夹虚之状,常见为发热势弱、短气乏力、口渴咽干、唇齿干燥等气阴两亏之证,呈现一派“虚”,故在治疗中当辨别真伪,适时施治,恶性肿瘤围术期使用中医药,为手术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术后恢复,延长术后稳定期。生物治疗、物理治疗与中医药联合使用可起协同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疗效 [13]。
(四)治疗终点“平衡点”
古之医者,在疾病的相对稳定阶段,病证的性质未发生本质改变时,应坚持原有的治疗方案,多循“用药如点兵用将,要知能善任;守方如守阵地,只要阵地固守,其邪哪有不败之理”。恶性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发病是多因素、多步骤、内外因交互作用的过程,受多种基因、多个步骤的调控。故临床上据“拐点”顺势,当以证情转变与否为依据,决定是守还是变,即证候不变当守方,证候改变当变方;若主证不变而兼证发生变化,则应守中有变、变不离守。守与变的有机结合,以防止久服生变。
(五)治疗始终贯穿三因制宜
中医学是一门重视经验积累、实践性强的医学,需通过不断的临证反馈来校正动态变化情况下辨证和治疗的误差,确保始终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治疗准则。恶性肿瘤“因势制宜”施治同时要时刻注意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确定总的治疗思路后当依时令气候、地理环境、体质强弱、年龄大小等在治疗制订相适宜的治疗方法,方能取得预期的治疗效果。“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沈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为渭内格。”
(六)病后防复
治疗后,体内仍有可能存在微小肿瘤病灶,即“余邪”,加之治疗后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即“正虚”,随着正气的耗散,正虚加重,癌毒的致病力超过正气的抗病力,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从而出现肿瘤的复发。运用中医药,扶正与祛邪并举,消灭滋生“癌细胞”的温床,从而抵抗肿瘤的复发转移,使有残存癌灶的患者也可获得较长生存期,提高远期疗效。中医认为,肿瘤患者多体质偏寒。临床上肿瘤患者多伴有阳虚症状,或有阴性病理产物。肿瘤的形成是由于全身由于素体阳虚,阴邪内伏成积,局部阴寒之邪郁久化热,致血脉亢盛而成热毒。因此,治疗上以健脾温阳化浊为大法,恢复脾胃功能,补益阳气为目的,全身以温补为主改善患者体质,使肿瘤细胞不适宜生长 [14]。
(七)肿瘤局部治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阳化气,阴成形”;“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阴不生,孤阳不长”;肿瘤是“体阴而用阳”。应用中医外治理论指导现代技术,使肿瘤“阴阳绝离,精神乃绝”。热毁其体——射频、微波、超声聚焦等通过产生高温杀死局部细胞,从而使局部组织灭活,即中医所谓的“阳化气”。寒制其用——氩氦刀局部冷冻治疗等利用能迅速达到低温的氩气、液氮杀死肿瘤细胞,使肿瘤组织无活性。
六、中医药肿瘤康复的现代研究
中医药疗法是一种整体治疗,强调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调和。其独特的治疗方式与西医疗法结合,兼顾了整体与局部、宿主与癌肿、症状与疾病等方面,取长补短,日益在临床肿瘤治疗中显示出重要价值 [15]。虽然中医药治疗在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中仍处于辅助地位,但中医药康复治疗后患者乐观的预后情况以治疗获得较好疗效这一共同特点让我们深思,为何他们能长期带瘤生存?仅仅是因为综合治疗吗?他们体内是否存在某些基因的改变?中药在综合治疗中到底起了怎样的作用?中药是如何进行干预的?
为了解答上述疑问,我们需要对这些患者进行分子水平的深入研究,如可试图通过寻找中药在肿瘤治疗中的特异性作用靶点来破解中药的作用机制等,从而开辟新的靶向治疗方法,为有效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率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创造突破。
目前肿瘤的新药临床试验虽然追求肿瘤客观反应率、无瘤生存等,但也开始重视对带瘤生存和总生存期的评价,与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长期带瘤生存的观点相一致,与中医“整体观”的临床治疗理念不谋而合。最新国内外本领域的进展也表明肿瘤是一个由受外源性刺激或内源性基因变异所致的病理变化过程,应从宏观、微观及整体观念来理解。宏观表现为中医的证候,而其微观和客观层面则表现为肿瘤所处的微环境变化及该微环境变化所引起的机体内环境变,可以通过对相关环节的干预研究,为后续寻找针对肿瘤新的干预靶点提供依据。确立中医证候-微环境-肿瘤表型的对应关系,为恶性肿瘤的中西医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线索。进一步完善恶性肿瘤中医药作用模式,在传统“中药-肿瘤”直接作用模式基础上,提出“中药-微环境-肿瘤”间接作用模式,为发展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应强调高效、实用、综合、全面,从拾遗补缺开始,向综合全面发展。可以预言,中西医结合抗恶性肿瘤研究将呈现越来越热的局面,中西医药结合在抗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将逐步明确。总之,中医药治疗以其独特的疗效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中药通过辨证论治使机体达到新的营养平衡——“带瘤生存”,这常常是中医药取得较好疗效的表现,也体现了中医治疗肿瘤“以人为本”的特色。
肿瘤治疗主张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社会肩负起对患者心理安慰的重任,亲朋好友要通过社会行为更细致耐心的安抚肿瘤患者,我们医师对肿瘤患者有义务去行使人性化的关怀。避免治疗中对患者的冷漠,使肿瘤患者感到不安、压抑、恐惧,采取医学有效的手段为患者解决问题。不同人格类型的肿瘤患者,对灾难来临应激能力都有所不同。有人会坦然面对罹患顽疾,这类性格人会很坚韧,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少出现“怒”。坚韧是对抗应激和心身疲惫的缓冲物。所以在生活实践中培养自身坚韧的人格乃是维护心理健康的积极态度。肿瘤患者需要激情,要敢于面对现实战胜癌魔。而更多的肿瘤患者很难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我们社会、家庭、医师都来鼓励,让懦弱的肿瘤患者能坚强起来,树立战胜癌魔的信心,用成功的治疗案例和患者任何微小好转的蛛丝马迹,激励他们,鼓励他们,帮助肿瘤患者真正建立起自信。
(刘鲁明 宋利斌)
参考文献
1.Siegel RL,Miller KD,Jemal A. Cancer statistics,2016. CA Cancer J Clin,2016,66:7-14
2.陈万青,郑荣寿,曾红梅,等. 2011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 中国肿瘤,2015,24(1):1-3
3.董倩. 中医肿瘤综合康复治疗的尝试与初探.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3,20(1):76-77
4.谭维溢. 促进癌症康复的发展.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721-722
5.Baili P,Hoekstra-Weebers J,Van Hoof E,et al. Cancer rehahilitationindicators for Europe. E J Cancer,2013,49(6):1356-1364
6.何晓华,李国徽,杨立峰,等. 中医康复学内涵与外延浅析. 中医临床研究,2014,32:55-56
7.廖娟,杨宇飞,吴煜. 五行音疗对晚期癌症患者生存质量影响. 现代仪器与医疗,2013,19(5):80-82
8.杜淑芳,刘倩.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教育教学研究//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暨服务老年产业研讨会论文集. 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4
9.戴小军,丁健,张晓春,等. 肿瘤中医康复治疗优势特色探讨. 中国肿瘤,2014,23(6):514-517
10.鄢薇,卢宏达,王纯. 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状态与康复对策.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7):1649-1650
11.王瑞美,王艳,翟拥华. 中医康复医学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科技信息,2013,(7):28-29
12.江琪,王国玮.“治未病”思想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北京中医药,2011,30(2):123-124
13.王学谦,林洪生. 林洪生治未病思想在中医药防治肿瘤疾病上的应用.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11):1157-1159,1164
14.董倩,林洪生. 从国外癌症康复现状论中医药在癌症康复中的应用与挑战. 世界中医药,2014,9(7):857-863
15.李黎,周雍明. 中医康复学概念内涵与外延探究.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5,39(6):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