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通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九章 奥古斯丁的思想

奥古斯丁的思想在中世纪甚至整个西方哲学史中的地位都是很重要的。

他不但是中世纪,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其地位可以说不亚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外其他任何的思想家与哲学家。

我们要讲的奥古斯丁思想的第一个内容是他关于知识的理论。

光启理论 奥古斯丁认为知识具体来说分成三个等级,分别是感觉知识、理性知识、关于上帝的知识。

感觉知识好理解,就是我们通过感觉而得来的知识,例如我看到了一朵红花,说这是一朵红花,这就是感觉知识了。理性知识与关于上帝的知识内容也不难看出来,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它们是怎么来的。

对于这个问题,奥古斯丁的回答很明白:那是上帝给予我们的。这就是他著名的“光启理论”。

在奥古斯丁看来,人之所以能够获得真理,也就是那些真实可靠的理性知识与关于上帝的知识,仅仅依赖人自身显然是不可能的,即或我们有某种理性能力也不行,人要获得那样的知识,必须由上帝进行“光启”,或者说“照亮”。

要对这上帝的光启进行很深的认识是很难的,我们不妨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做一种形象的理解:有一片漆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上帝手拿一盏宝莲灯给我们照明,凡祂照到的地方,我们的心灵之眼——就是我们的理智——就“看见”了,由于上帝所在之处都是永恒的事物,例如理念或者上帝自身,因此我们便通过这样的方式认识了理念与上帝。

当然,在这之先,一个必要的前提是,人的心灵之所以能够接受这些光,是因为上帝在创造人类的时候,就预先给了人类这样的本领,这就是人的理性与知性之类,这样才使得心灵能够接受光,并且由之得到光所照耀到的、给它显示了的东西,那就是最高的知识或者说真理自身。

这可以说是奥古斯丁对于知识的终极理解,这个理解归根结底就是:知识与真理源自上帝。

谈完知识之后,我们要谈的奥古斯丁思想的第二项内容是怎样证明上帝的存在。

上帝为何存在 我们知道,神学最基本的使命或者说命题是论证上帝的存在,这种论证以托马斯·阿奎那最为有名,托马斯·阿奎那也因此成为最伟大的神学家,但在他之前,奥古斯丁已经做了相当简明而有力的论证。

奥古斯丁是从两个角度论证上帝的存在的,第一个角度是从普遍真理的角度去论证。

所谓普遍真理,就是大家都了解且认同并作为不变的判断标准的真理。奥古斯丁认为,存在着这样一种真理,他说,这真理不能说它是我的或者是你的,或是任何一个人的,而是平等地呈现给大众的,即我们所有人都认为它们是真理。

那么,这种真理是怎么来的呢?

这真理是人的理智构造出来的吗?当然不是,否则的话,真理就是一种主观的东西了,因为我们的理智诚然是每个人都有的,并且是带有主观性的,倘若真理是我们的理智所造出来的,那么就会因为各人自己的理智特点有所不同而得到不同的真理,这样一来就没有普遍的真理存在了。

同样理智也不能修正真理,原因也是一样的:倘若理智可以修正真理,那么不同的人会以不同的方式去修正真理,那么也就没有普遍的真理了。这就像一块大理石,它可以雕出一尊像,倘若由不同的艺术家去雕刻之,即使这些艺术家个个是艺术大家,所雕刻出来的像也不是一样的。但真理却不是一样,有着普遍的真理,这一普遍的真理不是由理智所构造或者修正而来的,它是高于理智的,理智只能接受它,理解它。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这个普遍的真理究竟是怎样来的呢?它的根源在哪里?奥古斯丁说,它的根源就在于上帝。因为只有在上帝那里才存在着永恒与普遍,才存在着必然。这真理既然是普遍的、必然的,那么当然只能源自上帝,这个推理是很明显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反过去推理,由于存在着普遍的真理,由于这普遍的真理只可能来自感动上帝,于是上帝便必然存在了。这就是关于上帝存在的一种证明方式“普遍同意说”。

奥古斯丁论证上帝存在的第二种方式是从这个我们可以感知的世界出发的。

我们知道,人否认上帝存在的一个最有力也最简单的依据是人看不见上帝,即无法感知上帝像感知日月星辰或者花草树木一样。对用这样的方式去否认上帝存在的人,奥古斯丁的反驳简单而有力,就是看不见、感知不到某个事物并不能证明其不存在,他在这里举了灵魂为例。就是说,我们人并不能看见自己的灵魂,而人要活着是需要灵魂的,那么,我们既然看不见灵魂,又如何去证明人是活着的呢?就是通过人在说话、走路、做事,通过人的身体的各种运动,就可以判断人是活着的,并不需要看见灵魂。

证明上帝的存在也是一样,我们虽然看不见上帝,无法感知上帝,但我们却可以看见上帝所创造的一切,就是这个外在的世界,这些日月星辰或者花草树木,这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既然有了这些上帝的创造物,我们就可以判断上帝的存在了,又何必亲眼看见上帝呢?这就像我们不必亲眼看见灵魂也知道人是活着的一样。

当然,奥古斯丁在这里还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上帝所创造的感觉世界是伟大的、了不起的,这样的世界只有上帝才能创造。对此我们可以打一个简单的比喻:我看到了一幅画,我并不知道这幅画是哪个画家画出来的,但我感觉它是一幅伟大的杰作,从它的构图、色彩与立意都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于是,即使我不知道这幅画是哪位艺术家创作的,我也可以断定创造它的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这是显而易见的。

而这个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它是何等的伟大、丰富而复杂,可以说是超越了我们人类的任何想象,远远不是我们的感觉所能够理解的,更不是任何艺术家所能想象出来的。这个如此伟大、丰富而复杂的世界是怎样来的呢?是自己产生的吗?这显然是难以理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一个更为合理的设想应该是,它有一个创造者,一个无比伟大的、万能的创造者,用另一个词来表达,那就是神。也就是说,我们不必亲眼看到神,仅仅从这个世界的伟大、丰富而复杂就可以知晓神的存在,就像我并不知道凡·高的存在,仅仅看到他的作品就可以知道创造这幅作品的人一定是个伟大的艺术家一样。

对于这一点,奥古斯丁说过这样一段名言:“在一切可见事物中,这个世界是最伟大的;在一切不可见事物中,上帝是最伟大的。我们看见这个世界存在,而我们相信上帝存在。”

……

即使撇开先知们的声音,这个世界本身,依据它的变化运动的完善秩序,依据它的一切可见事物的宏大瑰丽,也已经无声地既宣告了它是被造的,也宣告了它只能由一位在宏大瑰丽方面不可言说、不可见的上帝来创造。

恶是怎么来的 讲完了上帝为什么存在,我们现在来讲奥古斯丁另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思想,就是他关于善与恶的思想,特别是恶的思想。

在善与恶之间,对善是比较好理解的,简而言之,在奥古斯丁看来,人的善是人转向上帝、信仰上帝,并且遵照上帝所规定的律法行事,这就是善。通过这样的善,人便能得到幸福,人的善与人的幸福是一致的,都在于上帝,包括善本身。而人之所以会向善,也在于上帝,或者说是上帝赐予了人向善的、有德行的能力。

但恶就不一样了,我想大家可能都想到过样的问题:既然上帝是万能的,那么上帝为什么要创造一个有恶的世界呢?而不创造一个完美的、没有恶的世界呢?还有,既然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那恶也是上帝创造的了,上帝创造了恶,祂还能算是完美的吗?如此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基督教神学中面对的最难回答的问题之一。对于这样的问题,作为基督教的大师,奥古斯丁自然会予以回答。

对于为什么会有恶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清楚的一点是,在奥古斯丁看来,上帝绝对不是恶的原因,即恶不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是没有创造恶的,也没有决定人去为恶。

恶不是自上帝而来,那么它源自何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清楚在奥古斯丁那里,有两种类型的恶,或者说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恶,一是从具体的恶事的角度,即具体的人所犯的各种具体的恶,例如奸淫掳掠之类,另一种是抽象的哲学意义上的恶,对于这两种恶的起源,奥古斯丁分析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对于具体之恶,奥古斯丁的回答比较明了,就是恶来自贪婪。他的《论自由意志》的卷一第三章名字就是《贪欲是恶的来源》,在这一章里,奥古斯丁简单地列举了一些恶,例如奸淫、谋杀与渎圣,指出它们的起源在于贪欲:

再清楚不过了!我看没有必要用冗长的讨论来说服我了,在谋杀、渎圣以及每一诸如此类的犯罪中情况都是如此,很清楚是贪欲引起了每一种恶行。

奥古斯丁的这个观点是可以理解的,确实,人世间大部分的恶事,倘若我们具体地分析每一桩,那作恶的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作恶之因,那就是贪婪,奸淫者是为了贪图性欲的满足;偷盗者是为了贪图钱财;谋杀者之所以要谋杀,无非是为了贪求权位、金钱或美色之类;即使是为了报仇,也是为了贪图报复的快感;即使是那些一时兴起的无因之恶,同样是为了贪图那种为恶所带来的快感。总之,在万千具体的恶事之后,我们总可以看到一个大写的“贪”字!

我们知道,佛教中的三毒:贪嗔痴,其中贪是指染着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能离之,即“于外五欲染爱名贪。”为什么会有这贪呢?那是因为我们生活于世间,以各种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身等与外界相接触,就产生了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而这些感觉能自然而然地引起人们的欲望,即“五欲”,有这五种欲望是自然的,但倘若对之产生了过度的爱念,执着而不能离之,那就是贪了。而这贪是人之觉悟的大敌,也是人产生种种烦恼的根本原因,故可列于三毒之首。

其实,老子也有相似的说法: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这里的“去彼取此”就是要人不要去接近、痴迷于那些五色、五音、五味之类,这些接近、痴迷也就是贪,“去彼取此”就是不要贪。

为什么不要贪?那原因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贪乃万恶之源。

前面我们分析了具体之恶的起源,再来看哲学意义上的恶。

对于这个哲学意义上的恶或者说抽象的恶的起源,奥古斯丁也说得很清楚,那就是人的自由意志。

奥古斯丁认为人是有自由意志的,即人的意志是“自由的”,这个自由决定了其可以自由选择向善还是向恶,倘若其选择向善——上帝,那就是善;倘若其转向恶,那就是产生恶了。这就是恶的起源。

奥古斯丁还将人的善分成了三个等级,即大善、中等之善与最低之善,这些善都是上帝创造的,人的意志之自由本来也是一个中等之善。

然而,人的意志却并不会停留于之,而是为“转向”,这就是它的“自由”,它既可以转向最高等级的善,同样也可以转向最低等级的善,这时候它就犯罪了、为恶了。

不过,这并不说明自由意志本身是恶,自由意志本身是善的,或者说它本来是善的,只有当它转向之后,才恶了,或者说,行了恶事。这里在言辞上有着微妙的差别,我们要仔细地辨别。

我们前面讲了两种恶即具体的恶与哲学意义上的恶的起源,现在我们要来谈一下奥古斯丁对恶的另一种更加深刻的认识,那就是恶不是一种东西,而是一种缺乏、一种虚无。

在奥古斯丁看来,恶是一种缺乏,即善的缺乏,正是这种缺乏导致了恶,例如在动物生病了,就是意味着健康的缺乏,生病是恶,健康是善,缺乏健康就是恶,即恶是善的缺乏。

还有,在奥古斯丁之前的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柏罗丁提出了一种有趣的观点,认为物质是一种恶。但奥古斯丁认为物质是善,因为物质是“存在者”,而在奥古斯丁看来,一切存在者都是善。

当然,由于存在者是上帝创造的,它们不可能像上帝那样是至善,因此它们是可能趋向恶的,即它们的善是可以减少和增加的,而善被减少,这是一种恶,尽管无论它减少了多少,都是一样。

在这里就呈现了奥古斯丁对于善的一种巧妙而独特的理解,我们前面说过,柏罗丁认为物质是一种罪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是可朽坏的,在柏罗丁看来,这些形态万千的物质、这个感性的物质世界,既只是一种可能性或者说偶然性,又是暂时的,转眼就是明日黄花,又和它来自的神圣的太一与理念毫不相似,甚至和祂们对着干,是祂们的否定与反动,是典型的“不肖子”。

但奥古斯丁却巧妙地从物质的这种“可朽坏”、暂时的特性得到它不是恶的,而是善的这个结论来,并且继这得出了恶的来源,即恶是虚无、恶不存在的结论来,并进言之赞美了上帝所创造的这个世界的美好,也就是说赞美了上帝的伟大。

对这个思想他在《忏悔录》中有一段话进行了很好的说明:

我认识到,清楚认识到你所创造的一切,都是好的,而且没有一个实体不是你创造的。可是你所创造的万物,并非都是相同的,因此万物分别看,都是好的,而总的看来,则更为美好,因为我们的天主所创造的,“神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

奥古斯丁的意思简而言之就是,事物之所以能够朽坏,是因为其中有善,这是其能够朽坏的“资本”,这就像一个败家子之所以能够挥霍浪费,是因为他有家产以供挥霍一样,这些家产就是他挥霍的“资本”。对于事物而言,这个资本就是其存在,即其是物质,而这些存在着的东西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它们是上帝所创造的,作为上帝的造物,当然是善的,这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进而言之,有两个极端:一是至善者,若为至善者便不会朽坏了,即是永恒的了!这就是神及与之相关的天使之类了;二是无善者,即其没有任何的善了,这时候,其就不再存在了,也属于恶了,而恶是不存在的,即恶是缺乏与虚无,这我们前面也分析过了。

奥古斯丁的这些关于善与恶的思想是不难理解的,并且是非常恰当的、系统化且具独创性的理论,我们理解了上述这段话,就理解了奥古斯丁关于善与恶的思想,理解了奥古斯丁理论中一个极重要的部分。

当然,奥古斯丁的思想是很丰富的,我们还可以继承写下去,就像周伟驰先生一样,写一部《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再加一部《奥古斯丁的神哲学思想》,甚至再写几部也是写不完的,要知道,奥古斯丁不但是最伟大的教父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还是留存著作最多的哲学家之一,甚至要远远超过绝大部分现代哲学家,要完整地分析思想如此伟大而丰富的哲学家,一章是远远不够的,遗憾的是我们只能打住了,因为还有很多也很重要而伟大的哲学家等着我们去述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