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助力乡村振兴:以浦城县水稻产业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水稻栽培全程机械化与水稻智慧农业

第一节 水稻全程机械化与水稻轻量生产模式

一、农户水稻机械化作业情况调研

水稻生产全过程包括产前选种、育种和育秧,中耕整地、插秧、田间管理(包括植保)、排灌和收获、烘干、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需要较多的人力和物力。水稻全程机械化是指在水稻生产的各个环节运用先进适用的机械装备进行生产。以改善水稻生产经营条件,实现水稻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提高水稻生产的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从而推动水稻生产向规范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1)水稻本田作业机械化。调查显示,浦城县在水田的耕整、机械排灌、机械收获等环节实现或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在水田整平方面,与之配套的农机具有铧犁、水田耕整机、旋耕机、水田耙等。其中水田耕整机是农田耕作的主力军。调查农户水稻机械化作业表明,在水稻生产中已有一定的农机化应用基础。有36.9%的农户家庭自己拥有稻作机械,仅有14.7%的农户使用畜力进行稻作田间作业,有85.3%的农户已经不使用畜力进行稻田作业操作。农户稻田耕田整田的比例为89.2%。

(2)在工厂化育秧技术与种植机械化方面。浦城县在水稻生产的育秧、移栽阶段机械化发展较慢。目前仍然以人工插栽、直播、抛秧为主,还没有大规模的与生产相配套的农机具,水稻种植环节的机械化成为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近年来,浦城县引进了韩国的东洋PF455S型手扶插秧机和东洋P600型高速插秧机。这两种机械具有栽插质量好、秧苗栽插深度可以量化调节、作业性能稳定可靠、效率高等特点,可充分满足农艺栽培要求。同时,为解决插秧机的配套秧苗,浦城县也引进了日本工厂育秧技术,实践证明其具有节省秧田、节省肥料和农药、节能省工之优点。

(3)在水稻田间管理机械化方面。水稻施肥机具主要有化肥深施器,但大部分地区仍取传统手抛漫撒肥作业方式;在水稻田间排灌方面,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机械化灌溉起点较早,机电排灌有一定的基础,机电排灌能力强,旱涝保收的水田比例大,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主要机具为F165、F175柴油机,各种型号的电动机、普通水泵等;在水稻田间植保方面,目前水稻田间植保机械以喷雾器、喷粉器为主,且多为半机械化,其中以人力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应用最为广泛。这种植保方式,用药量大、效果差,药物残留多,急需更新换代。目前较常用的水稻植保机械有3WP-500型号自走式植保车及FST-30D型高效机动喷雾器,可以统一进行机防作业。

(4)机械化收割方面。目前各乡镇水稻收获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根据调查有95.2%的农户实行机械化稻谷收获作业。农机类型主要是履带自走式全喂入机型,特别是29.4~36.8kW的中型机已成为市场主导机型,品牌有“柳林”“碧浪”“沃得”“三联”等等几个品牌。

水稻收获后的晾晒环节,除大型粮库有粮食烘干和粮食综合处理能力外,自然村都没有粮食烘干和粮食综合处理能力。目前只有11.9%的农户在稻谷收获后采用机械化烘干作业。在烘干设备发展方面,国产烘干机械作业成本高、进口烘干机械价格高,导致浦城县粮食烘干设备发展速度慢,社会拥有量少,这是水稻进一步提质增效要着力发展的方面之一。

(5)机械化秸秆处理方面。秸秆还田和秸秆肥料化技术开发方面目前机械化程度还比较低。浦城县计划在仙阳、富岭、石陂、莲塘等粮食产区,建立秸秆还田示范区,计划建立示范区10万亩。一是考虑引进收割机附带粉碎装置,将秸秆进行还田处理;二是引进用微生物制剂促进秸秆腐熟,将秸秆进行原位发酵成为生物肥料,然后就近还田。

二、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机装备结构与农业结构调整不适应问题。当前,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进一步显露出水稻生产中农机装备结构的不合理,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机装备品种少、水平低、性能差,不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虽然近几年来,农机装备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但极大部分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民为解决一家一户农田作业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价格低廉、机型小巧、技术含量不高的特点。全县农机装备主要集中在水田耕整机、内燃机、电动机、农用水泵上,其他机械不多或很少。由于农机产品缺门断档,使水稻生产的一些关键环节(如育秧与栽植)机械化发展滞后,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二是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不高。目前,浦城县各乡镇农机装备普遍存在“五多五少”现象:即动力机械多,配套机具少;农田作业机械多,其他作业机械少;小型作业机械多,大型作业机械少;季节作业机械多,通用作业机械少;单项作业机械多,复式作业机械少。这“五多”曾有利于农田作业,但发展结果一方面使资源严重闲置,另一方面这些农机却满足不了大农业生产需求。三是农机装备发展不平衡。地区的不平衡如水田耕整机、收割机在平原已达饱和或接近饱和,而在丘陵区却不多;农机品种结构的不平衡表现在水田耕作、排灌、收获等方面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但在秸秆还田、水稻栽插、烘干机械化等方面比较薄弱。

农机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能力有待加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目标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因此需在以下方面有所加强:一是大力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向农机大户倾斜。二是充分利用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这块培训阵地,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作业服务水平。三是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机服务组织,大力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抓好乡镇农机站改革,将其管理和服务职能分离,引导、支持准公益性岗位人员组建片区服务实体,整合资源,探索适合不同片区特点的农业机械化服务模式;继续扶持和引导农机大户联合,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组织、引导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把服务重点由单纯的农机作业服务向土地规模经营发展,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农机与农艺相配套水平亟待提高。一方面,受传统的农业耕种习惯影响,人们对农机农艺配套措施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导致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重生物技术,轻工程技术;另一方面,由于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是变化的,农艺要求也随之变化,农业机械则难以适应这种变化。水稻品种以杂交稻为主,而目前的插秧机以及育秧技术都是按常规稻设计和配套的。插秧机对秧苗的播种和秧块的密度要求很高,而杂交稻的用种量比常规稻的用种量要少得多,种量减少,育秧播种密度必须减小,从而使播种的均匀度变差,机插漏蔸的可能性变大。同时,秧苗密度越小,秧苗根系在土层中的生长密度也小,秧块连接性变差,容易松散,不利于取秧和运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