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临床X线诊断图解(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节 其他骨与关节疾病

一、维生素D缺乏症

图1-10-1 左腕关节骨密度减低、骨小梁模糊、骨皮质变薄;左尺桡骨远端干骺端先期钙化带不规则变薄、模糊,干骺端两侧膨大,呈杯口状改变,干骺端小梁稀疏呈毛刷状;骺板增宽,边缘模糊

【X线表现】

(1)活动期:主要表现为骨质软化。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变细减少,边缘模糊、骨皮质变薄;临时钙化带不规则变薄、模糊或消失;干骺端向两侧膨大、中央呈杯口状凹陷;干骺端骨小梁稀疏、紊乱,呈毛刷状;骺线不规则增宽;骨骺出现延迟,边缘模糊;承重骨变形;可见假性骨折(Looser带,好发于耻骨支、肱骨、股骨上段及胫骨等处,表现为与骨皮质垂直的宽为1~2mm的光滑透亮线,边缘致密)。

(2)恢复期:临时钙化带出现并逐渐增厚;干骺端边缘清楚而规则;骨骺骨化中心相继出现;严重畸形多不能恢复。

【特别提示】

维生素D缺乏症是由于维生素D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缺乏,引起钙、磷代谢紊乱,导致骨基质缺乏钙盐沉着,而引起的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临床可表现为囟门闭合延迟,出牙迟缓,方颅、串珠肋、手镯样畸形、鸡胸、Harrison沟、“O”形或“X”形腿等。病变易出现在成长较快的干骺端。

二、维生素C缺乏症

【X线表现】

(1)活动期:坏血病线(先期钙化带增宽和致密,于干骺端形成一密度增高且不规则的带状影,为坏血病较早的表现,但不具特征性)、坏血病透亮带(坏血病线下骨干侧可见一密度减低的横行带影)、骨刺(自骺板向骨干外方突出的刺状影像)、骺板骨折变形、角征(骺板与干骺端之间边缘性裂隙,使骺板骨干侧的松质骨与皮质骨呈单侧或双侧裂隙状缺损)、骨膜下出血和环状骨骺(骨骺周围相当先期钙化带部位发生致密的钙化,同时骨骺中心部位骨质疏松形成一透亮的环影,称为Wimberger环)。

(2)恢复期:骨皮质逐渐增厚,与松质骨界限清晰。骨密度恢复正常,坏血病带消失,增厚的先期钙化带遗留在骨干内呈一横线。骨膜下出血形成的软组织影像缩小,并发生骨化使皮质增厚。骨骺移位者可逐渐恢复,不遗留畸形。骨骺化骨中心可遗留一透亮区。

图1-10-2 右膝关节诸骨骨质密度减低,干骺端先期钙化带增宽致密呈不规则带状,右胫骨上干骺端内侧可见骨刺,骨骺边缘呈环形硬化。右胫骨周围可见层状致密影,与骨干相平行(骨膜下出血)

【影像鉴别】

佝偻病:活动期佝偻病干骺端增宽、凹陷,粗疏骨小梁呈毛刷样改变,先期钙化带无硬化,骨骺出现延迟,密度降低。

【特别提示】

维生素C缺乏症亦称坏血病(scurvy),主要由食物中维生素C缺乏引起。多见于8个月~2岁人工喂养小儿。

三、氟骨症

【X线表现】

(1)骨质硬化:骨小梁增粗,呈砂砾状或颗粒状骨纹及大小不等的骨斑。骨膜增生、骨皮质增厚,有时可表现为“双框征”。

(2)骨质疏松:常见于下部肋骨,骨皮质呈虫蚀状,不连续。

(3)骨质软化:严重者出现骨结构变形,如脊柱后突、椎体双凹变形、髋臼内陷。

(4)关节退行性改变:关节间隙狭窄,骨性关节面模糊、中断、硬化或粗糙不平,骨性关节面下有小的囊状破坏,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呈骨端蘑菇状变形。有时可见关节囊肥厚或关节内游离体。

(5)韧带钙化或骨化:肌腱、韧带、关节囊附着于骨的部位以及骨间膜骨化(玫瑰刺)。

【影像鉴别】

(1)石骨症:为先天性骨发育异常,以全身骨质硬化为特征,“夹心面包”、“靶环征”为其特征性X线表现。

(2)成骨性骨转移癌:好发于躯干骨和四肢长骨近端,髓腔内可见大小不等的棉团状骨硬化影,一般不会改变骨骼的外形,膝关节或肘关节远端很少受累。

图1-10-3 胸部诸肋骨、腰椎诸骨和骨盆诸骨明显骨质硬化,骨小梁增粗,呈纱布网眼状改变,骨皮质增厚。左髋关节关节间隙狭窄,骨性关节面模糊、硬化,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左股骨小转子区可见肌腱、韧带附着于骨的部位呈须状骨化

【特别提示】

氟骨症是因过量摄入氟化物所致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主要由饮用水氟含量过高所致,即地方性氟骨症。氟骨症可表现为骨质硬化、骨质疏松、骨质软化或骨质硬化与骨质疏松并存。

四、骨嗜酸性肉芽肿

【X线表现】

(1)长骨嗜酸性肉芽肿:最常见于股骨,其次为胫骨与肱骨。好发于骨干,其次为干骺端。髓腔内见单房或多房溶骨性破坏,破坏区边缘反应性骨增生不明显;病变膨胀性生长,穿破骨皮质可形成平行状或葱皮样骨膜反应,使骨干增粗,骨膜反应与骨皮质间见透亮线,不形成放射状骨针。病变可伴范围较广泛的软组织肿块,但其边界清楚光整,密度较均匀,常对称包绕骨质破坏区。在病变自限修复时,病灶缩小,周边可有不同程度硬化。

图1-10-4 胸椎曲度略变直,序列连续,胸9椎体明显变扁,且呈楔形变。双侧椎弓根显示良好,未见确切破坏,邻近椎间隙未见明显狭窄

(2)脊柱嗜酸性肉芽肿:可侵犯单个、多个相邻或间隔的椎体,但以单发多见,发生部位以胸椎和腰椎多见。椎体呈囊性破坏或溶骨性破坏,囊性破坏多起于椎体中心,边缘常有硬化;溶骨性破坏椎体易压缩或呈扁平椎。椎体溶骨性破坏常累及一侧附件,病变区椎间隙正常或略变窄。

(3)颞骨嗜酸性肉芽肿:表现为颞骨大块状溶骨性破坏,轮廓不规则,边缘清楚,无硬化,具有特征性“地图状”改变,增强扫描病变可有中度以上强化。肩胛骨、锁骨及骨盆均以溶骨性破坏为主,破坏区边缘膨胀,骨盆病变周围上缘反应性硬化为诊断本病的重要征象。颌骨的病变常呈圆形或类圆形骨缺损,如出现悬浮齿征则有助于本病诊断。

【特别提示】

骨嗜酸性肉芽肿是由大量组织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的一种网状内皮组织疾病。常发生于 5~15 岁青少年,可能发生在任何骨,但最常见于扁骨,颅骨最常受侵,颅盖骨(常见于顶骨)比颅底骨常见。

(李 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