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脑寄生虫病
一、脑囊虫
脑囊虫是由猪带绦虫蚴虫的(囊尾蚴)幼虫寄生于人脑组织形成包囊所引起的疾病,是我国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脑寄生虫病。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因囊尾蚴寄生虫的部位、数量不同,感染发育、死亡先后不一,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症状也可波动,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癫痫型 由于囊虫主要寄生于大脑皮质,癫痫发作是脑囊虫病的首发症状,部分患者癫痫发作是唯一症状,癫痫发作有多样性和易变性特点,即同一位患者,可以出现两种以上不同形式的发作,最常见的发作类型有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部分性运动性发作及复杂性部分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等。
(2)颅内压增高型 主要表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物不清、视力下降以致失明,部分患者表现急性颅内压增高过程,头痛剧烈,呕吐频繁,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表情淡漠、意识蒙眬,甚至昏迷、脑疝形成。主要原因是虫体数量多。少数患者在当头位改变时突然出现剧烈眩晕、呕吐、意识障碍及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称为Brun综合征,系囊虫寄生于脑室内所致。
(3)脑膜脑炎型 囊尾蚴主要寄生于脑蛛网膜下隙、皮质表浅部位、软脑膜、脑池中,表现为脑膜炎或脑膜脑炎以及蛛网膜粘连引起交通性或非交通性脑积水或颅内神经受累。
(4)精神障碍型 以精神错乱、幻听、幻视、语言障碍等为突出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痴呆。
(5)混合型 具有两种以上类型的表现。
(二)辅助检查
(1)常规项目 血常规、粪常规、脑脊液、免疫学检查、头颅CT或头颅MRI。
① 血及脑脊液:嗜酸粒细胞增多。
② 粪便检查:发现绦虫卵或节片。
③ 免疫学检查: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法吸附试验,阳性者有助于诊断。
④ 头颅CT或头颅MRI:可见多个散在病灶。
(2)可选项目 脑组织活检及皮下结节活组织检查。
(三)诊断标准
① 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精神障碍等脑部症状和体征,基本排除了需与之鉴别的其他疾病。
② 免疫学检查阳性,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正常,或有炎性改变,白细胞增多,特别是嗜酸粒细胞增多。
③ 头颅CT或MRI显示囊虫影像改变。
④ 皮下、肌肉或眼内囊虫结节,经活检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囊虫者。
⑤ 患者来自绦虫病流行区,粪便有排绦虫节片或吃“米猪肉”史,可作为诊断的参考依据。
凡具备4条以上者即可确诊;或者具备①、②、③或①、② 、⑤或①、③、⑤条者亦可确诊。
(四)鉴别诊断
需与原发性癫痫及其他所致的继发性癫痫鉴别。多发囊虫病变应与多发性脑转移瘤、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及中枢神经系统结核鉴别。脑膜脑炎型脑囊虫病应与结核性、病毒性及真菌性脑膜脑炎鉴别。
【治疗原则】
有对症治疗、病因治疗、手术治疗。
【处方】
1.病因治疗(驱虫治疗)
处方1 吡喹酮 100mg po bid
说明:根据药物反应逐渐加量,每日剂量不超过1.8g,达到总剂量即为1个疗程。成人1个疗程总剂量为300mg/kg。2~3个月后再进行第2个疗程,通常用3~5个疗程。为广谱抗寄生虫药物,主要通过5-羟色胺样作用使宿主体内寄生虫产生痉挛性麻痹脱落。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昏、头痛、恶心、腹痛、腹泻、乏力、四肢酸痛等,严重心、肝、肾患者及有精神病史者慎用。
处方2 阿苯达唑 100mg po bid
说明:根据药物反应逐渐加量,每日剂量不超过1.8g,达到总剂量即为1个疗程,成人1个疗程总剂量为300mg/kg。1个月后再进行第2个疗程,通常用3~5个疗程。高效广谱驱虫新药,选择性及不可逆性地抑制寄生虫肠壁细胞胞浆微管系统的聚合及与微管蛋白结合,阻断其对多种营养和葡萄糖的摄取吸收及细胞内运输堵塞,引起虫体死亡。不良反应有口干、乏力、思睡、头晕、头痛以及恶心、上腹不适等症状,不需处理可自行缓解。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综合征、剥脱性皮炎。
2.糖皮质激素
或 泼尼松 30mg po qd×(3~5)d
说明:抗囊尾蚴过程中,囊尾蚴死亡可产生异性蛋白质反应,使颅内压进一步增高,可用地塞米松静脉滴注或推注,或泼尼松口服。
3.脱水药的应用
处方 20%甘露醇 125~250mL(0.5~1g/kg) ivgtt(快速) q8h或q6h
或 呋塞米 20~40mg iv q12h
或 复方甘油果糖 250mL ivgtt qd或q12h
说明:据病情选择一种,也可2~3种脱水药物联合使用。急性期或紧急降低颅内压,应使用甘露醇或呋塞米,或两者交替使用。对严重的难以控制的颅内压增加,可先行颞肌下去骨瓣减压手术。
4.抗癫痫药物
处方 卡马西平 100~200mg po tid(必要时可加至200~300mg)
或 丙戊酸钠 200~400mg po tid
或 德巴金 0.5g po qd~bid
或 苯妥英钠 100mg po tid
或 托吡酯 100~200mg po bid
或 苯巴比妥钠 100mg im q12h或q8h(仅在癫痫频发或持续状态时使用)
或地西泮 10~20mg iv st(仅在癫痫频发或持续状态时使用)
5.抗精神药物
处方 羟哌氯丙嗪 2mg po bid
或 氯丙嗪 12.5mg po bid
或 奥氮平 5mg po qd
6.手术治疗
处方1 开颅术
或 虫体摘除术
说明:合并眼囊虫病时,必须先手术摘除虫体,而后进行药物治疗。脑室型及病灶局限需手术治疗。
处方2 脑室腹腔分流术
说明:出现梗阻性脑积水。
二、脑包虫
脑包虫病又称脑棘球蚴病,是人体感染细粒棘绦虫棘球蚴引起的一种慢性脑部疾病,脑包虫占包虫病患者的1%~4%。本病的传染源为犬,主要症状有颅内占位效应,并可对脑室系统压迫和梗阻,以至于颅内压增高,以及局灶性症状如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以及癫痫发作。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原发型 棘球蚴逐渐增大,造成颅内占位效应,并对脑室系统压迫和梗阻,以致颅内压增高。由于包虫囊肿扩张性生长,刺激大脑皮质,引起癫痫发作,囊肿较大的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视力减退和视盘水肿等,依囊肿所在部位产生局灶性症状如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主要临床特点是颅内压增高和癫痫发作。
(2)继发型 症状比较复杂,一般分为原发棘球蚴破入心内期,潜伏静止期和颅内压增高期。继发棘球蚴破入心内,由于大量棘球蚴的内容物突然进入血液,可出现虚脱、呼吸急迫、心血管功能障碍以及过敏性反应等症状,由于棘球蚴不断长大,且系多个,分布广泛,所以该型临床特点与脑转移瘤相似。
(二)辅助检查
(1)常规项目 血常规、脑脊液检查、包虫囊液皮内试验、补体结合试验、X线平片、头颅CT、头颅MRI。
① 血液半数患者嗜酸粒细胞增多,偶可达70%,包虫囊肿破裂后常显著增高。
② 皮内试验:囊液抗原0.1mL注射前臂内侧,15~20min后观察反应,阳性者局部出现红色丘疹,可有伪足。阳性率80%~95%,但有假阳性。
③ 补体结合试验:70%~90%呈阳性反应。
④ 头颅X线平片:可有颅骨破坏。
⑤ 头颅CT/MRI:CT见有脑内圆形或类圆形囊肿,周边无水肿,无强化。占位效应明显,囊内容物呈水样。
(2)可选项目 生化全套、免疫全套、脑电图。
(三)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来自畜牧区,有犬、羊等密切接触史,可同时患有肝、肺包囊虫病,加上脑部症状即可考虑本病。头颅CT、MRI和脑血管造影具有定位诊断价值。虫病所致的颅内压增高和定位症状与颅内肿瘤相似,常误诊为颅内肿瘤而手术,故对来自流行区有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应高度警惕,必须做详细而全面的体检,特别注意是否伴有肝脏或肺脏包虫,必要时做包虫卡松尼皮内试验和各种免疫学检查,CT及MRI检查可以确诊。
(四)鉴别诊断
需与脑部其他寄生虫病如脑猪囊尾蚴病、脑肺吸虫病、脑血吸虫病、脑肿瘤及颅内蛛网膜囊肿鉴别。
【治疗原则】
有手术根治、药物治疗、对症治疗。
【处方】
1.手术根治
说明:手术为根治的唯一疗法,目前尚无杀灭包虫的特效药物。应早期手术治疗,完全摘除囊肿,同时防止囊肿破裂。
2.驱虫药
处方1 甲苯达唑 400mg po tid
说明:30天为1个疗程,半个月后再进行第2个疗程,通常用3~4个疗程。苯并咪唑类衍生物为广谱驱肠虫药,影响虫体多种生化代谢途径,减少ATP生成,抑制虫体生存及繁殖而死亡。大剂量偶见过敏反应、粒细胞减少、血尿、脱发等。孕妇、2岁以下儿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处方2 硫苯咪唑 750mg po bid×6周
说明:是广谱、高效、低毒的新型驱虫药,抑制虫体对葡萄糖的吸收,致使虫体因能量耗竭而逐渐死亡。不良反应有轻度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腹泻、口干、乏力等,无需处理可自行消失。有严重肝、肾、心脏功能不全及活动性溃疡病者慎用。
处方3 阿苯达唑 400mg po bid×30d
处方4 吡喹酮 400mg po bid×30d
3.降颅压、抗癫痫等对症治疗
见“脑囊虫”。
三、脑型疟疾
脑型疟疾是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感染性疾病,是一种常见而且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感染性疾病。脑型疟疾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也可通过其他方式如输血、污染的针头或器官移植等方式传播。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脑型疟疾在恶性疟中的发生率为2%左右。儿童与新进入流行区的非疟区人群,由于免疫力低下或无免疫力,感染恶性疟后,易发展为脑型。
(1)脑部症状 大量疟原虫及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和水肿。通常在疟疾症状基础上病情迅速恶化,出现寒战、高热、头痛、呕吐、抽搐、烦躁、谵妄、嗜睡、昏迷和精神错乱等,以及失语、肢体瘫和锥体外系表现,或小脑、脑干及脑神经症状,常出现视盘水肿、眼底出血等颅高压征象。
(2)脑膜症状 出现高热、剧烈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征等,主要因恶性疟疾所致。
(3)脊髓症状 亦称疟疾性脊髓炎,很少见,表现截瘫双下肢感觉障碍和尿路障碍等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症状。
(4)周围神经症状 出现单神经炎、神经根炎和神经从炎及末梢型或反射性神经痛,多发性神经炎少见。
(二)辅助检查
(1)常规项目 血常规检查、外周血液涂片、骨髓涂片、血清学抗疟抗体、脑脊液检查。如临床高度怀疑而血涂片多次阴性者,可做骨髓穿刺涂片查找疟原虫。
(2)可选项目 脑电图、头颅CT及MRI检查。
(三)诊断标准
临床要首先确诊疟疾诊断,外周血涂片找疟原虫是诊断重要依据,应当在寒战发作时多次重复查找,并要做厚血涂片查找。脑型疟疾诊断主要依据伴发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疟疾发作期神经系统症状加重,病情凶险,抗疟疾治疗疗效良好。
(四)鉴别诊断
需与败血症、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毒性痢疾、中暑鉴别。
【治疗原则】
有控制临床发作、控制复发和传播、对症治疗。
【处方】
1.控制临床发作药物
处方1 氯喹 1.0g(8h后0.5g) po
说明:然后在第24h和第48h分别以0.5g po;脑型疟疾可再服2日,每次0.5g po qd。本品属4-氨基喹啉类抗疟药,主要对疟原虫的红内期起作用,对原发性红外期无效,对配子体也无直接作用,故不能作病因预防,也不能阻断传播。不良反应有头痛、眼花、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耳鸣等,久服可致视网膜轻度水肿和色素聚集。氯喹还可引起窦房结的抑制及听力损害。
处方2 青蒿素
片剂 首次1.0g(6~8h后0.5g,第 2、第3日各0.5g) po
水混悬剂 首剂600mg(第2、第3日各150mg) im
说明:青蒿素是从复合花序植物黄花蒿中提取得到的一种无色针状晶体。抗疟机制的主要作用在通过对疟原虫表膜线粒体功能的干扰,导致虫体结构的全部瓦解。青蒿素是继乙胺嘧啶、氯喹之后最热门的抗疟特效药,尤其是对于脑型疟疾和抗氯喹疟疾,青蒿素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点。不良反应有轻度恶心、呕吐及腹泻等,不加治疗能很快恢复正常。可出现一过性转氨酶升高及轻度皮疹。
说明:为我国创制的抗疟药物,主要能杀灭裂殖体,抗疟疗效显著。其特点为对氯喹有耐药性的患者亦有效,适用于治疗各种疟疾包括脑型疟和凶险疟疾的危重患者。乙胺嘧啶或伯氢喹与本品合用可增强疗效,延缓耐药性的产生,防止复燃。不良反应有轻度腹痛、胃部不适,少数患者有头昏、恶心、心悸等反应;严重心、肝、肾病患者慎用。
说明:是喹啉类衍生物,能与疟原虫的DNA结合,形成复合物抑制DNA的复制和RNA的转录,从而抑制原虫的蛋白合成,作用较氯喹为弱。不良反应与水杨酸反应大致相似,有耳鸣、头痛、恶心、呕吐、视力听力减退等症状,还可引起皮疹、瘙痒、哮喘等。心房纤颤及其他严重心脏疾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患者和妇女月经期均应慎用。孕妇禁用。
2.控制复发和传播药物
或 45mg po qw×8周
说明:属8-氨基喹啉类衍生物,其抗疟作用可能与干扰疟原虫DNA合成有关,能抑制线粒体的氧化作用,使疟原虫摄氧量减少。对红外期与配子体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为阻止复发、中断传播的有效药物。不良反应易发生疲乏、头昏、恶心、呕吐、腹痛、发绀、药物热等症状,停药后可自行恢复。
或 45mg po qw×8周
说明:本品对恶性疟及间日疟原虫红细胞前期有效,常用于预防疟疾和休止期抗复发治疗。口服一般抗疟治疗量的毒性很低,应用安全。长期大量应用会出现叶酸缺乏症状,偶可出现巨幼细胞贫血、白细胞缺乏症等,应定期检查血象,及早停药,可自行恢复。
3.对症治疗
处方1 柴胡注射液 2~4mL im st
或 乐松 60mg po tid
处方2 右旋糖酐-40 500mL ivgtt qd
说明:降低血液黏度防止血管内红细胞凝聚,减少血栓形成,从而改善内脏血液循环。
处方3 苯巴比妥钠 100mg im q12h或q8h
或 地西泮 10~20mg im或iv st
说明:控制抽搐。但因有呼吸抑制作用,应用时需密切观察呼吸变化。
处方4 20%甘露醇 125~250mL(0.5~1g/kg) ivgtt(快速) q8h或q6h
或 呋塞米 20~40mg iv q12h
或 复方甘油果糖 250mL ivgtt qd或q12h
说明:降颅压治疗(见“脑囊虫”)。
四、脑血吸虫病
脑血吸虫病是血吸虫卵在脑组织中沉积所引起的虫卵性肉芽肿和炎性反应。一般认为主要来源于肺部病灶,虫卵沉积的脑组织发生脑软化,肉芽肿形成周围脑水肿。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血吸虫病因感染的轻重、人体对感染的反应和病变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轻重不等,症状多样,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1.急性血吸虫病的神经系统表现
(1)脑膜脑炎型 患者多有发热、轻者有嗜睡、定向力障碍、意识不清及精神异常;重者出现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和瘫痪。查体可见双侧锥体束征、视盘水肿和脑膜刺激征。
(2)脊髓炎型 少见,表现急性截瘫、感觉障碍、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常合并全身症状。便中可查到血吸虫卵,吡喹酮治疗后脊髓症状改善。
(3)周围神经炎型 表现多发性神经炎,多合并血吸虫病全身症状。
2.慢性血吸虫病的神经系统表现
(1)癫痫型 是脑吸血虫病最常见的症状,多由于虫卵引起的局部性脑膜脑炎或瘢痕结节所致。癫痫发作形式多样。多数患者发作后可出现短暂性偏瘫,但无颅内压升高。
(2)脑瘤型 通常由于颅内血吸虫肉芽肿所致。其临床表现与颅内肿瘤相似,除颅内压增高症状外,常伴有明显的定位症状。
(3)脑膜脑炎 虫卵中毒和过敏导致脑膜及脑实质损害,引起弥漫性脑膜脑炎表现。
(4)脑卒中型 多由于血吸虫虫卵引起脑血管栓塞所致,有时亦可因血管的炎性变化损害管壁造成颅内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临床表现与急性脑血管病相似。
(5)脊髓压迫症型 少见。由于脊髓内或脊膜酸性和假结核性虫卵肉芽肿压迫所致。临床表现与其他原因所致脊髓压迫症相似,主要为腰段脊髓症状,很少累及胸段脊髓。
(二)辅助检查
(1)常规项目 血常规、脑脊液检查、粪便直接涂片、皮内试验、环卵沉淀试验(COPT)、间接血凝试验(IHA)、头颅CT、头颅MRI。
①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多在(10~30)×109/L,可呈类白血病反应。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一般20%~40%,是本病的特点。
② 脑脊液:有时可找到虫卵。白细胞数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
③ 粪便直接涂片:可找到虫卵或孵化出毛蚴。
④ 皮内试验、环卵沉淀试验(COPT)、间接血凝试验(IHA)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检查均可应用。环卵沉淀试验(COPT)最常用,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⑤ 头颅CT:急性型为脑实质低密度灶,无强化;慢性型为局限性肉芽肿,有占位,边界不清楚,有水肿及增强效应。
(2)可选项目 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下取肠黏膜活检,如行手术治疗,可取脑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三)诊断标准
首先确定患过血吸虫病,可根据:①疫源接触史;②临床特点;③粪便检查;④免疫学检查。脑部症状出现于血吸虫感染之后,结合外周血或脑脊液嗜酸粒细胞、病原学、免疫学检出及头颅CI、MRI等辅助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后,临床上诊断可以成立。
(四)鉴别诊断
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脓肿、结核性脑膜炎、脑肿瘤、脑囊虫病等鉴别。
【治疗原则】
有病原治疗、手术治疗、对症治疗。
【处方】
1.病原治疗
处方1 吡喹酮 600mg po tid
说明:急性血吸虫病连服4日,治疗慢性血吸虫病连服2日。吡喹酮为本病首选的治疗药物,本药不但可以杀死成虫,尚可杀灭虫卵并抑制虫卵肉芽肿生长。过去采用锑剂、呋喃丙胺、六氯对二甲苯与硝硫氰胺等药物治疗血吸虫病,但自合成吡喹酮后,上述药物均被吡喹酮替代。不良反应主要为头痛、头晕、肌肉酸痛、乏力、多汗等,但有个别患者发生昏厥、精神失常、癫痫发作,因此对精神病及反复癫痫发作者,治疗应慎重并做好相应措施。严重心律失常、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处方2 硝硫氰胺 50mg qd×3d
说明:为合成的抗血吸虫新药,为广谱杀虫药。不良反应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及头晕乏力,少数有共济失调及精神症状。
2.降颅压及抗癫痫治疗
见“脑囊虫”。
3.手术治疗
处方 开颅肉芽肿切除术
或 一侧或双侧颞肌减压术
或 脑室-腹腔引流术
说明:手术指征是大的占位性肉芽肿,有明显临床症状者可施行开颅手术切除。高颅压或脑疝以及梗阻性脑积水时行减压术或分流术。但术后一般仍需内科驱虫治疗。
五、脑型肺吸虫病
脑型肺吸虫病是由卫氏并殖吸虫和墨西哥并殖吸虫寄生人体所引起的疾病,通常在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水生贝壳类后被感染,成虫可从纵隔沿颈内动脉周围软组织上行入颅侵犯脑部。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低热、乏力、盗汗、消瘦和皮疹等,肺部症状如咳嗽、咳铁锈色痰、气促、胸闷、呼吸困难等。
2.神经系统症状
(1)脑膜脑炎型 起病较急,表现为头痛、呕吐、颈项强直、Kernig征阳性。脑型患者往往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不明显,脑脊液细胞计数增多,特别是嗜酸粒细胞增多明显,可见红细胞、蛋白含量轻度增高,有时脑脊液可查见虫卵。
(2)假瘤型 见于虫体在颅内停留较久后,出现圆形或卵形囊肿型肉芽肿。其表现类似脑肿瘤。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症状和局部灶性损害症状。腰穿脑脊液压力轻度增高,脑脊液细胞计数增多不明显,蛋白含量轻度增高。
(3)萎缩型 见于虫体离去或死亡较久后,病变纤维化。此时主要表现为智力减退、精神异常、癫痫部分性发作或全身性发作、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局灶性症状。缺乏急性脑膜脑炎及颅内压增高症状。腰穿脑脊液压力不高,细胞计数及蛋白含量均在正常范围。
(4)脊髓型 少见,早期下肢麻木、刺痛或伴有腰痛,继之发生一侧或双侧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等脊髓压迫症状。
(二)辅助检查
(1)常规项目 血常规、痰粪涂片检查、皮内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斑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胸部X线平片、头颅CT、头颅MRI。
(2)可选项目 血清生化、心电图、脑电图、肺部CT。
(三)诊断标准
在流行区有生食或半生食溪蟹、蝲蛄,饮用过生溪水者,病史中曾有咳嗽、咳铁锈色痰,继之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呕吐、癫痫发作及瘫痪均应考虑脑型肺吸虫病可能。血嗜酸粒细胞数增加、肺吸虫皮内试验、血清及脑脊液抗体、循环抗原检测阳性可确诊。
(四)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脑寄生虫病、脑部非寄生虫感染性疾病、脑梗死、脑血管畸形、结节性硬化、多发性硬化、脑瘤及脑转移瘤鉴别。
【治疗原则】
有病原治疗、手术治疗、对症治疗。
【处方】
1.病原治疗
处方1 吡喹酮 600mg po tid×5d
说明:需重复治疗2~3个疗程,疗程间隔为5~7天。吡喹酮的不良反应轻微,以头昏、恶心、呕吐、胸闷多见,一般不影响治疗。
处方2 硫双二氯酚 1.0g po tid
说明:每个疗程10~15天,需重复治疗2~3个疗程,疗程间隔为1个月。疗效较吡喹酮为低,且不良反应较多,有头晕、头痛、呕吐、腹痛、腹泻和荨麻疹等,可有光敏反应,也可能引起中毒性肝炎。该药已有被取代的趋势。
2.对症治疗
见“脑囊虫”。
3.手术治疗
说明:有明显压迫症状,且病变不属于萎缩型者可采用手术治疗。手术可采用减压术。当病灶局限、形成脓肿或囊肿时也可切除病灶,术中应尽量去除成虫,阻止更多的神经组织受损。
六、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是由刚地弓形虫所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感染。孕妇感染后,病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严重畸形。后天获得性感染是由于食用含有包囊的未煮熟的肉类或饮用污染囊合子的水所致。本病与免疫缺陷者如艾滋病、器官移植、恶性肿瘤密切相关。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先天性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经胎盘感染胎儿,可表现为视网膜脉络膜炎、脑积水、小头畸形、斜视、失明、癫痫、精神运动或智力迟钝等。
(2)后天获得性弓形虫病 亚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头痛、癫痫性发作、精神异常、局灶性神经体征以及淋巴结肿大、关节痛、肌痛、关节痛等。
(二)辅助检查
(1)常规项目 脑脊液检查、特异性抗体(IgM、IgG、IgA)检测、血清循环抗原检测、颅CT或MRI。
(2)可选项目 淋巴结活检可找到病原体。
(三)诊断标准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特异性抗体和病原学检查。病原学检查是确诊的依据,包括直接镜检,查弓形虫滋养体、包囊等。
(四)鉴别诊断
弓形虫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应与其他病原体引起的脑膜脑炎、脑血管病变和颅内占位性病变相区别,久治不愈的神经衰弱表现及以精神障碍为主的脑弓形虫病应与其他病因的症状性精神病相鉴别。
【治疗原则】
有病因治疗、对症治疗。
【处方】
1.病因治疗
处方1 乙胺嘧啶 50mg po bid d1
说明:第2天起25mg po bid,同时加磺胺嘧啶1g po qid,每个疗程4~6周,可用2个疗程,疗程间隔2周。乙胺嘧啶与磺胺嘧啶合用,有协调作用,但仅对急性期滋养体有效,对包囊无效。
处方2 复方磺胺甲唑 2片 po tid×4周
处方3 螺旋霉素 1.0g po tid
说明:3周为1个疗程,间隔1周重复1个疗程。螺旋霉素适用于妊娠妇女。
处方4 阿奇霉素 500mg po tid
说明:阿奇霉素对包囊可能有一定作用。
2.对症治疗
见“脑囊虫”。
说明:对颅内压增高、痫性发作、精神症状者可酌情对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