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斑病
褐斑病又称白星病、斑枯病,在全国各梨产区均有发生,以南方梨区发生相对较重,发病严重可导致早期落叶,对树势和产量有一定影响。
【症状诊断】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可为害叶柄。叶片受害,初期形成圆形或近圆形深褐色斑点(彩图3-197、彩图3-198),后扩展为中部灰白色、边缘褐色的近圆形病斑,直径多2~4毫米,表面稍凹陷(彩图3-199)。后期,病斑表面散生出多个小黑点(彩图3-200)。受害严重叶片,其上散布数十个病斑(彩图3-201、彩图3-202),且常相互遇合成不规则形灰白色大斑,有时病斑穿孔。严重时,病叶变黄脱落(彩图3-203),导致树势衰弱。叶柄受害,形成褐色至深褐色长条形或长椭圆形病斑,稍凹陷,易导致叶片脱落。
彩图3-197 叶片正面的初期病斑
彩图3-198 叶片背面的初期病斑
彩图3-199 后期,病斑表面稍凹陷
彩图3-200 后期,病斑表面散生有小黑点
彩图3-201 严重时,叶片上散布许多病斑(叶正面)
彩图3-202 叶片上散布许多病斑(叶背面)
彩图3-203 严重时,病叶逐渐变黄脱落
【病原】梨球腔菌[Mycosphaerella sentina(Fr.)Schrot.],属于子囊菌亚门腔菌纲座囊菌目;无性阶段为梨生壳针孢(Septoria piricola Desm.),属于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病斑表面的小黑点即为病菌的无性阶段分生孢子器,内生分生孢子;其有性阶段子囊壳在落叶后逐渐形成,内生子囊孢子。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座(壳)在病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季子囊孢子成熟、释放,与分生孢子一起成为初侵染来源,通过风雨传播到叶片上进行侵染为害。初侵染发病后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病害发生严重时引起早期落叶。雨水早、湿度大时发病较重,树势衰弱、排水不良、管理粗放的果园发病较多。
【防控技术】褐斑病防控技术模式如图3-10所示。
图3-10 褐斑病防控技术模式图
1.加强果园管理 增施有机肥及中微量元素肥料,科学调整结果量,培育健壮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合理修剪,促进果园通风透光,雨后及时排水,降低园内湿度。发芽前彻底清扫落叶,集中深埋或烧毁,消灭越冬菌源。
2.生长期适当喷药防控 褐斑病一般不需单独喷药,个别往年病害严重果园,从发病初期开始喷药,15天左右1次,连喷2~3次即可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为害。效果较好的药剂有: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800~1000倍液、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800~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0克/升悬浮剂800~1000倍液、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3000~4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2500倍液、25%苯醚甲环唑乳油7000~8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0克/升悬浮剂600~800倍液、80%代森锰锌(全络合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套袋后喷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