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落叶果树病虫害诊断与防控原色图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白粉病

白粉病是梨树上的一种常见病害,在全国各梨树种植区均有发生,一般为害不重。但近几年有些果园发生为害呈逐年加重趋势,应当引起特别注意。

【症状诊断】白粉病主要为害成熟叶片,多从树冠下部的老叶开始发生,逐渐向上蔓延,发病后的主要症状特点是在叶片背面产生一层白粉状物。发病初期,首先在叶片背面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白色霉斑(彩图3-176),随病情发展,病斑数量不断增多,并逐渐扩展到叶背的大部(彩图3-177),使叶片背面布满白粉状物(彩图3-178)。有时白粉状物被其他霉菌腐生,呈现黑褐色霉斑或霉层(彩图3-179)。后期,在白粉状物上逐渐散生出许多初期黄色、渐变褐色、最后呈黑色的小颗粒(彩图3-180~彩图3-185);与背面粉斑对应处的叶正面变黄绿色至黄色,边缘不明显。严重时,可以造成早期落叶。

彩图3-176 叶片背面的初期粉斑

彩图3-177 白粉状物几乎布满整个叶背

彩图3-178 有时白粉层较厚而明显

彩图3-179 白粉层上腐生有污染霉菌

彩图3-180 白粉层上开始产生闭囊壳(淡黄色颗粒状物)

彩图3-181 白粉层上的颗粒状物颜色逐渐加深

彩图3-182 闭囊壳由黄色渐变黄褐色,最后黑褐色至黑色

彩图3-183 闭囊壳形成的不同阶段比较

彩图3-184 白粉层上的闭囊壳放大

彩图3-185 后期叶背白粉层上散布许多黑褐色至黑色闭囊壳

病原】梨球针壳[Phyllactinia pyri(Cast.)Homma],属于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无性阶段为拟小卵孢(Ovulariopsis sp.),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病斑表面的初为黄色、渐变褐色、最后呈黑色的小颗粒即为病菌的闭囊壳,白粉状物为病菌的菌丝体和无性阶段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闭囊壳在落叶上或附着在枝干表面越冬。第二年夏季闭囊壳内散出子囊孢子,通过气流传播,从叶片背面的气孔侵染叶片为害。初侵染发病后产生的分生孢子经气流传播后进行再侵染,使病害不断扩散蔓延。一般果园多从7月份开始发病,8、9月份为发病盛期。后期多雨潮湿有利于病害发生。果园郁蔽、通风透光不良、地势低洼、排水不及时、偏施氮肥等均可加重该病发生。

【防控技术】白粉病防控技术模式如图3-8所示。

图3-8 白粉病防控技术模式图

1.加强果园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特别是生长中后期。及时排水,科学修剪,使果园通风透光良好,降低环境湿度。发芽前彻底清扫落叶,集中深埋或烧毁,消灭病菌越冬场所。

2.萌芽期喷药 芽萌动时,喷施1次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石硫合剂晶体50~80倍液、或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杀灭枝干上的附着越冬病菌。

3.生长期适时喷药 从病害发生初期或雨季到来前开始喷药,10天左右1次,连喷2~3次,重点喷洒叶片背面。效果较好的药剂有: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6000~8000倍液、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3000~4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2500倍液、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800~1000倍液、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800~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0克/升悬浮剂800~1000倍液、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7000~80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80%硫黄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