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落叶果树病虫害诊断与防控原色图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黑星病

黑星病又称疮痂病、黑霉病,果农俗称荞麦皮、乌码等,是梨树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在全国各梨产区均有发生,以河北、辽宁、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安徽、吉林等北方梨区为害最重,防控不当常造成严重损失。该病流行时,既可导致早期大量落叶,削弱树势,间接影响产量与品质,又可造成果实受害、甚至畸形,直接影响品质与产量。所以,黑星病防控已经成为梨园管理的重要常规性措施。

【症状诊断】黑星病可侵害梨树的所有绿色幼嫩组织,以叶片、果实和新梢受害最重,严重时还可为害叶柄、果柄、芽、花序等。发病后的主要症状特点是病斑表面产生墨绿色至黑色霉状物(彩图3-65)。

彩图3-65 叶片背面的墨绿色至黑色霉状物

叶片受害,多数先在叶背产生墨绿色至黑色霉状物(彩图3-66),而后相对应的叶片正面逐渐出现边缘不明显的淡黄绿色斑点(彩图3-67)。病斑多时,霉状物布满大部分叶背(彩图3-68、彩图3-69),典型霉状物呈星芒状(彩图3-70),叶正面则呈花叶状(彩图3-71),主脉病斑上霉状物较多(彩图3-72)。有时霉状物也可在叶正面产生(彩图3-73、彩图3-74)。后期,病斑变褐枯死(彩图3-75),严重时导致早期落叶(彩图3-76)。叶柄受害,形成黑色椭圆形或长条形病斑(彩图3-77、彩图3-78),稍凹陷,表面产生黑色霉层,易造成叶片变黄、变红,甚至脱落(彩图3-79、彩图3-80)。

彩图3-66 发病初期,叶背产生墨绿色至黑色霉点

彩图3-67 相对应的叶片正面,逐渐出现褪绿黄点

彩图3-68 严重时,霉点布满整个叶背

彩图3-69 有时霉状物在侧脉和支脉上产生较多

彩图3-70 霉点逐渐发展成为星芒状霉状物

彩图3-71 叶正面逐渐发展成近花叶状

彩图3-72 叶背主脉上产生大量霉状物

彩图3-73 有时叶片正面也可产生霉状物

彩图3-74 叶片正面主脉上产生大量霉状物

彩图3-75 后期,叶正面形成褐色枯死斑

彩图3-76 黑星病发生严重时,导致大量叶片早期脱落

彩图3-77 春梢叶片的叶柄受害

彩图3-78 秋梢叶片的叶柄受害

彩图3-79 秋梢叶柄受害,叶片变黄

彩图3-80 秋梢叶柄受害,叶片变红

果实受害,从刚落花的幼果至成熟果乃至贮运期果实均可发病,但以近成熟果受害较多。幼果受害,多在果柄基部或果面上形成较大病斑,初为淡黄色至淡褐色近圆形斑点(彩图3-81),后表面逐渐产生墨绿色至黑色霉层(彩图3-82),甚至霉状物布满整个果面(彩图3-83),严重时整个花序上的幼果多数受害(彩图3-84、彩图3-85),并导致幼果早期脱落。幼果果柄也可受害,症状表现与叶柄上相似(彩图3-86)。果实膨大期受害,多数形成圆形或近圆形黑色病斑(彩图3-87~彩图3-89);较早发病者,病斑凹陷、开裂(彩图3-90、彩图3-91),病果畸形、易早期脱落;较晚发病者,病斑略凹陷,可产生浓密霉状物(彩图3-92、彩图3-93),有时病斑外围具有明显黄晕(彩图3-94)。气候干燥时,病斑表面很少产生霉层,表现为“青疔”状;环境潮湿时,霉状物上有时可腐生“红粉菌”(彩图3-95)。病斑用药物控制住后,表面产生木栓化组织(彩图3-96),随果实膨大木栓组织龟裂翘起,似“荞麦皮”状(彩图3-97~彩图3-99)。近成熟期至贮运期发病的果实,果面先产生较大黄斑,后黄斑表面逐渐产生稀疏黑霉,表面平或稍凹陷或凹陷不明显(彩图3-100~彩图3-107);套袋果有时也可受害,但病果在袋内产生的霉状物有时为浓密的灰色(彩图3-108~彩图3-113)。

彩图3-81 幼果受害,发病初期

彩图3-82 幼果病斑表面的浓密黑色霉状物

彩图3-83 严重时,幼果表面布满黑色霉状物

彩图3-84 整个花序的多数幼果受害

彩图3-85 疏除掉的受害幼果

彩图3-86 幼果果柄受害,发病初期病斑

彩图3-87 膨大期果实受害,发病初期

彩图3-88 巴梨果上的初期病斑

彩图3-89 苹果梨果上的初期病斑

彩图3-90 膨大期病果,病斑表面凹陷

彩图3-91 有时病斑表面产生开裂

彩图3-92 膨大期典型病果,表面产生浓密的墨绿色至黑色霉状物

彩图3-93 霉状物有时呈浓密的灰色

彩图3-94 病斑外围具有黄晕

彩图3-95 病斑表面次生感染红粉病菌

彩图3-96 幼果病斑治住后,病斑表面呈木栓化状

彩图3-97 治住后的幼果病斑,呈疮痂状

彩图3-98 膨大期果实,病斑被药剂治住后的症状

彩图3-99 治住后的膨大期果实病斑,似疮痂状

彩图3-100 鸭梨黑星病病果

彩图3-101 酥梨黑星病病果

彩图3-102 雪花梨黑星病病果

彩图3-103 雪花梨黑星病病果与健果(右)比较

彩图3-104 南国梨中后期发病症状

彩图3-105 金坠梨黑星病病果

彩图3-106 巴梨黑星病病果

彩图3-107 严重时,许多果实受害

彩图3-108 套袋梨黑星病初期病斑(鸭梨)

彩图3-109 套袋果上发生有多个病斑(鸭梨)

彩图3-110 套袋果病斑表面逐渐产生墨绿色至黑色霉状物(鸭梨)

彩图3-111 套袋果上的后期病斑(鸭梨)

彩图3-112 套袋果发病较早时,病斑表面稍显凹陷

彩图3-113 套袋雪花梨黑星病病果

芽受害,病芽鳞片表面产生黑斑(彩图3-114)。重病芽枯死,病菌向周围扩展,在一年生枝上形成黑色病斑,中部开裂,但不产生霉层(彩图3-115)。轻病芽,正常萌发,形成病梢。较重病芽,部分坏死,部分仍可萌发,形成不完全芽或仅萌发出1~2张叶片(彩图3-116)。在一个枝条上,亚顶芽最易受害(彩图3-117),且病芽绝大多数为叶芽,花芽极少受害。

彩图3-114 芽鳞受害状

彩图3-115 病芽枯死后在枝上的遗留病斑

彩图3-116 病芽部分存活时,仍能萌发出叶片

彩图3-117 亚顶芽受害,萌发的整个叶丛全部发病

新梢发病,均为病芽萌发形成,其主要特点是从下至上逐渐产生黑色霉层(彩图3-118、彩图3-119),后整个新梢布满黑霉,故俗称“乌码”。有时黑霉可扩展到叶柄、甚至叶片基部及叶脉上(彩图3-120、彩图3-121)。严重时,病梢叶片逐渐变黄、变红、干枯、脱落,最后只留下一个“黑橛”。顶芽、侧芽均可受害萌发形成病梢(彩图3-122、彩图3-123),严重时一个枝上可形成许多病梢。

彩图3-118 病梢发病初期,基部开始产生霉状物

彩图3-119 霉状物从病梢基部逐渐向上蔓延

彩图3-120 霉状物扩展至叶柄上

彩图3-121 霉状物逐渐蔓延至叶片基部

彩图3-122 侧芽受害,萌发形成的病梢

彩图3-123 顶芽、亚顶芽均受害形成病梢

【病原】梨黑星菌(Venturia pirina Aderh.),属于子囊菌亚门腔菌纲格孢腔菌目;无性阶段为梨黑星孢[Fusicladium pirinum(Lib.)Fuckel],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病斑表面的黑色霉状物即为病菌无性阶段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其有性阶段的子囊座(壳)多产生在落叶上,子囊座(壳)翌年春季成熟,而后释放出子囊孢子。

【发病规律】黑星病菌的越冬方式有三种:一是以菌丝体在病芽内越冬,第二年病芽萌发形成病梢,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来源;二是以菌丝体和未成熟的子囊壳在病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天子囊壳成熟,释放出子囊孢子成为初侵染来源;三是以分生孢子在病落叶上越冬,翌年直接成为初侵染来源。三种越冬方式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其重要性不同。

华北梨区一般年份病菌主要在病芽内越冬,第二年病芽萌发形成的病梢上产生的分生孢子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病梢形成后一般可连续产生分生孢子38~57天;在冬季温暖潮湿的年份或地区,病菌也可以菌丝体或未成熟的子囊壳在病叶上越冬,第二年梨树发芽开花时子囊壳成熟,释放出子囊孢子成为初侵染来源;在冬季冷凉干燥的年份或地区,落叶上的分生孢子也可直接成为初侵染来源。

病梢上产生的分生孢子、越冬成活的分生孢子及生长期产生的分生孢子,均主要借助风雨传播进行侵染为害。越冬后产生的子囊孢子,主要借助气流传播进行侵染为害。病菌传播后,在叶片上主要从气孔侵入,也可穿透表皮直接侵入;在果实上主要从皮孔侵入,也可直接侵入。

幼叶、幼果受害后,经过12~29天的潜育期逐渐发病,产生分生孢子(墨绿色至黑色霉状物),通过风雨传播,在果园内扩散蔓延,进行再侵染。幼叶、幼果受害后产生的分生孢子是后期病害发生的主要菌源。黑星病在田间有多次再侵染,流行性很强,防控不当极易造成严重损失。叶片受害以幼嫩叶片受侵染为主,展叶一个月后基本不再受害;果实整个生长期均可受害,但以果实越接近成熟越易受侵染发病。

在不考虑越冬菌源的前提下,黑星病的发生轻重与降雨情况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幼果期的降雨。雨日多,病害发生则重。该病在田间有两个发生高峰,一是落花后至果实膨大初期,二是采收前1~1.5个月。前期是病梢出现及病菌为害幼叶幼果、使幼叶幼果发病、并在幼叶幼果上积累菌量的时期,该期内病梢出现的多少、幼叶幼果发病率的高低是决定当年黑星病发生轻重的主要因素之一。后期果实越接近成熟受害越重,是病菌严重为害果实的时期,不套袋果实尤其易受害;果袋抗老化能力差时,后期多雨潮湿也可导致套袋果近成熟期较重受害。在特殊年份,需要特别注意在叶片上越冬的病菌,特别是冬季温暖潮湿的年份或环境,需要及早防控幼叶幼果受害。另外,相同条件下,密植果园、郁闭果园、低洼潮湿果园常发病较重。

【防控技术】关键是必须做到预防为主,把病害控制在尚未发生或初发阶段。以搞好果园卫生、消灭越冬菌源、减少果园内菌量为基础,以科学药剂防控为重点,适当果实套袋为辅助(图3-5)。

图3-5 黑星病防控技术模式图

1.搞好果园卫生 主要应抓住三个环节。① 落叶后至发芽前彻底清除树上、树下的落叶,集中深埋或烧毁(彩图3-124);并在发芽前翻耕树盘,促进残余病菌死亡。② 萌芽后开花前(花序呈铃铛球期)喷洒1次内吸治疗性药剂,杀死芽内潜伏病菌,降低病梢形成数量。效果较好的药剂有: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25%苯醚甲环唑乳油5000~6000倍液、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6000~8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7000~8000倍液、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3000~4000倍液及5%~10%硫酸铵溶液等。③ 在病梢形成期内,7天左右巡回检查1次,发现病梢,立即摘除烧毁或深埋。注意病梢摘除方式,避免人为扩散传播。

彩图3-124 梨园内落叶状

2.生长期药剂防控 及时喷药和选用有效药剂是保证防控效果的关键。不同果园、不同年份喷药时期及次数不同,但总体而言应贯彻“抓两头”的原则,即落花后至果实膨大初期(麦收前)和采收前1.5个月。落花后至果实膨大初期的防控目的是控制初侵染,即控制幼叶、幼果受害,一般需喷药3~4次。采收前1.5个月主要是防控果实受害,不套袋果尤为重要,一般应喷药3次左右,不套袋果采收前7~10天必须喷药1次,以保护果实。此外,两段时期中间还需喷药2次左右。如果冬季温暖潮湿,落叶上的病菌将会非常易传播侵染,特别是不易清扫落叶的丘陵或山地果园,应在落花后立即喷施1次非乳油的内吸治疗性药剂,最好连同地面一起喷洒。具体喷药时间及次数根据降雨情况灵活掌握,雨多多喷,雨少少喷,并坚持将内吸治疗性杀菌剂与保护性杀菌剂交替使用。

效果较好的内吸治疗性杀菌剂有: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2500倍液、25%苯醚甲环唑乳油6000~8000倍液(幼果期慎用)、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3000~4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7000~8000倍液(幼果期慎用)、12%腈菌唑乳油2000~2500倍液(幼果期慎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800~1000倍液、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700~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0克/升悬浮剂800~1000倍液等。效果较好的保护性杀菌剂有:80%代森锰锌(全络合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及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易发生药害,幼果期慎用)、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幼果期慎用)、1∶(2~3)∶(200~240)倍波尔多液(幼果期和采收前不宜使用)等(彩图3-125、彩图3-126)。

彩图3-125 波尔多液污染叶片,影响光合作用

彩图3-126 果面上的波尔多液药斑

3.实施果实套袋 果实套袋既可提高果品质量、降低农药残留,还可防止套袋后病菌侵害果实,进而减少中后期喷药次数。但必须选用抗老化能力强的优质果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