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Ⅳ,100个汉字中的古代风俗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尚书》)

汉字身世小档案

■“矛”是古代战争中最为常见的进攻性武器之一。《说文解字》:“矛,酋矛也,建于兵车,长二丈。象形。”

■“矛”还有另外一种比较奇特的形制。《诗经·国风·小戎》:“俴驷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镂膺。交韔二弓,竹闭绲縢。”

“矛”是古代战争中最为常见的进攻性武器之一。已经出土的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矛”字,我们来看看它在金文中的字形,这就是一柄矛的象形。甲骨文大家于省吾先生在《双剑誃殷契骈枝续编》中解释说:“上像其锋,中像其身,下端有銎,所以纳柲,一侧有耳,耳有孔,盖恐纳柲于銎之不固,以绳穿耳以缚之,亦有两侧有耳者。”

这段话里的“銎(qiōng)”指装柄的孔,“柲()”就是柄。于省吾先生是根据出土实物所做的释义,而这个金文字形就相对比较简单了,仅仅画出上面的锋刃、矛身和装柄的孔而已。小篆字形,有所变形。徐锴认为中间竖立者表示矛身,两侧的增饰表示“旄属”,即用飞禽的羽毛制成的装饰物。许慎还收录了“矛”的古文字形,右边从戈,表示矛和戈属于同一种长柄的兵器,左边则是有毛羽装饰的矛。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字形。

《说文解字》:“矛,酋矛也,建于兵车,长二丈。象形。”古时兵车上竖立有两支矛,长二丈的“酋矛”和长二丈四尺的“夷矛”,进攻时持较短的酋矛,防守时持较长的夷矛。步兵则只持酋矛,因此许慎只用“酋矛”来释义。

《尚书》记周武王伐纣,到达商郊的牧野时作《牧誓》,其中说道:“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称”是举起的意思,戈较短,因此要举起示威;“比”是并列的意思,干指盾牌,盾牌需要并列在一起;矛则较长,因此立于地即可。将这些示威的举动都完成之后,然后周武王才开始立誓。

“矛”还有另外一种比较奇特的形制。《诗经·国风·小戎》是一首秦地妇人思念出征丈夫的诗篇,其中吟咏道:“俴驷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镂膺。交韔二弓,竹闭绲縢。”这短短几句诗,把战车上置备的兵器以及兵器的装饰、收藏的情状都淋漓尽致地罗列了出来。

“俴(jiàn)”是浅、薄的意思;“驷”指四马驾一车;“俴驷”指四匹马都披着薄金所制的介胄;孔群,甚群,形容四匹马很协调的样子;“厹(qiú)矛”指三隅矛,刃有三叉;“鋈()”指消融白金以为银饰;“錞(duì)”是矛柄下端的平底金属套;“蒙”指杂色,“伐”是盾牌之名,“蒙伐”即指盾牌上画有杂色毛羽的文饰;“苑”指这些文饰之貌;“韔(chàng)”是装弓的弓囊,用虎皮所制,故称“虎韔”;“膺”指马当胸的带子,以金镂刻,故称“镂膺”;“交韔二弓”的意思是把两张弓交错放置于弓囊中,以备损坏;“闭”通“柲”,弓松弛时用绳子绑在里面防止损伤的器具,竹制,故称“竹闭”;“绲(gǔn)”是绳子,“縢(téng)”是缠束的意思,用绳子把弓缠束起来,然后再放入弓囊之中。

古人做事之精细,真是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