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有机化学习题解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例题及解析

例题1 麻黄素又称麻黄碱,是我国特产的中药材麻黄中所含的一种生物碱。天然麻黄素是一种左旋体,经我国学者确定,其结构如下:

麻黄素的合成路线为:

试问:(1)用Fischer投影式分别写出化合物A、B、C、D的旋光异构体。

(2)按此路线合成出的产物D是否具有旋光性?简述理由。

(3)指出化合物D的各种旋光异构体间的关系(对映体、非对映体)。

(4)写出化合物C的各种旋光异构体的最稳定构象(Newman式表示)。

解析: 先沿着化学反应的程序写出每步反应的产物结构。

原料无光学活性,以上几步均无手性因素参与,因此最终产物D也不会有旋光活性。若用手性条件将产物B、C、D分别进行拆分,即可分出有旋光活性的异构体。

化合物B和C分别含一个手性碳原子,因此它们各有一对对映异构体。化合物D含2个手性碳原子,因此它应该有2对对映异构体,即共有四个旋光异构体:d1d2d3d4。其中d1d4d2d3互为对映异构体;d1d2d1d3d2d4d3d4互为非对映异构关系。化合物C的稳定构象的Newman投影式为:

例题2 Aldol(羟醛)缩合反应是有机合成中形成碳碳键的一类重要反应。1957年,美国西北大学的Zimmerman和Traxler首先提出了著名的椅式构象的六元环过渡态模型,即后人常称的Zimmerman-Traxler模型。该模型首次从立体化学的角度对Aldol缩合反应进行了剖析,指出烯醇盐构型与产物立体化学之间的对应关系,较好地解释了产物的立体化学特征。随后Dubois、Heathcock、Evans等先后对Aldol缩合反应的立体化学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了Aldol缩合反应的立体化学控制技术,实现了高度非对映选择性合成Aldol缩合产物。试基于Zimmerman-Traxler模型说明Aldol缩合反应的立体化学控制方法。

解析: Aldol(羟醛)缩合反应中,碳碳形成中的立体化学与加成反应中的椅式环己烷过渡态构象有关。过渡态的构象决定于负碳离子共振结构中烯醇离子的ZE式结构与金属离子配位的结果,以及反应属动力学控制还是热力学控制。最后可得到苏式或赤式占优势的产物。

Zimmerman-Traxler模型如图2-1所示(能量相等的对映体的过渡态未在图中显示)。当烯醇盐与羰基进行亲核加成时,羰基从垂直角度接近烯醇盐,与烯醇氧键合的金属M(M为碱带入的金属离子)与羰基氧配位,于是两个化合物形成了椅式六元环结构的过渡态。若将过渡态中的羰基碳标记为1,烯醇盐的两个碳标记为2和3,则烯醇盐的氧在4位,M在5位,羰基氧在6位;图2-1中2、3之间原为烯醇盐碳碳双键,1、6间原为碳氧双键。在此过渡态中,有空阻作用的取代基应尽可能采取平伏键状态,这样有利于碳碳键的生成。

图2-1 Aldol缩合反应的Zimmerman-Traxler模型

在碱作用下形成的烯醇盐有ZE两种不同构型,Z型烯醇盐上的R1和R2同时处于六元环过渡态中的竖键,而E型烯醇盐上的R1和R2则是一个位于竖键、一个位于平伏键;对羰基而言,其R可以在竖键上或在平伏键上。在形成的4种环状过渡态中[图2-1(1)~(4)],过渡态(2)和(4)由于R1和R之间存在着较强的1,3-竖键相互作用,能量较高,不稳定;相比较而言,过渡态(1)和(3)能量较低,容易形成,从而导致相应立体构型的产物占优势。即E型烯醇盐倾向于生成反式产物,而Z型烯醇盐倾向于生成顺式产物,也就是说烯醇盐的几何构型决定了Aldol缩合产物的立体选择性。

例如:低温时,2,2-二甲基-3-戊酮在动力学控制条件下主要形成Z型烯醇盐。因此它与苯甲醛加成时得顺式syn-加成产物。

羰基化合物中取代基越大,这种立体选择性越强。

上述反应如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反应产物则可由较大比例的syn-异构体转化为anti-异构体。因为E型烯醇离子加成时环状过渡态甲基处于平伏键,稳定增大,在热力学控制条件下就转化成更稳定的产物。

碱的体积也影响Z/E的比率。

为了改善Aldol缩合反应的立体选择性,可由两个方面入手:加强碳负离子形成时的立体选择性,改善加成反应过程中的立体选择性。选用硼化物代替其他金属离子时,由于硼化合物的烯醇盐(酯)中氧硼键结合比烯醇锂盐更具共价键特征,过渡态的结构比较紧密,这种立体效应使得加成选择性增加。在对许多乙基酮化合物的研究中,发现酮类化合物与二烃基硼的三氟甲磺酸酯在叔胺存在下主要形成Z型烯醇硼酸酯,它与醛进一步加成,得syn-加成物。

α-重氮酮与三烃基硼烷反应可得到E型烯醇硼酸酯,进一步与醛加成主要得anti-加成物。同时,催化量弱碱如酚盐可将上述E型烯醇硼酸酯转化成Z型。

对于环己酮,其烯醇盐由于成环的因素只可能为E构型,所以当其与苯甲醛发生Aldol缩合时,得到的主要产物为反式产物。

例题3 三元环承受很大的张力,因为60°偏离四面体的夹角甚远。环氧乙烷十分活泼,许多试剂可使它的环打开,这与其他的醚形成强烈的对照。这自然是由于开环可以消除张力。有一种环醚,叫做(R)-环氧丙烷,它的两处可以受到攻击,从而生成两种同分异构体,如下所示:

回答如下问题:

(1)给出与上述事实一致的详尽的反应机理。

(2)画出(R)-1-乙氧基-2-丙醇的立体结构式。

解析: (1)环氧丙烷中两个C—O键都有可能断裂。在酸性介质中,氧原子先得到质子,再断裂碳氧键,优先生成较稳定的碳正离子,然后接受乙醇分子的进攻,这是SN1机理。由于碳正离子是平面型的,乙醇分子可以从该平面的上方或下方攻击,机会相等,所以得到的是外消旋体,即R-和S-型异构体各半。

在碱性介质中,乙醇分子首先丢掉质子,成为乙氧基负离子,它再进攻环氧丙烷的碳原子。进攻环氧丙烷的哪一个碳原子呢?应该进攻位阻较小的碳原子,即CH2的碳原子。进攻时同时断裂环氧上的C—O键,生成产物。此时,原来的手性碳原子(即次甲基CH上的碳原子)始终没有受到进攻,因此保持手性构型不变,产物是唯一的,保型结构。即若原料是R-型的,产物仍是R-型的。

(2)(R)-1-乙氧基-2-丙醇的立体结构式可以用下面任何一种方式表达:

例题4 以下两种生物碱可以在室温下相互转化,在达到平衡态时,两者的比例为3∶2。画出它们互相转化时中间体A的立体结构简式。

解析: 两种化学式相同的生物碱可以互相转化。观察两个分子的结构可知:右侧的六元并环结构没有变化,而左侧的五元环与六元环发生可逆转化。该环系中没有特殊的活泼碳碳键,在室温下很难发生碳碳单键可逆断裂的反应,故碳原子的连接顺序没有变化,据此可将该分子左侧环系如下图编号进行分析:

观察编号可知:反应中发生了C4—N和C5—Cl键的形成,同时该反应具有立体选择性。由于该分子自身即可发生互变,所以反应是分子内的。该分子含有一个三级胺结构的氮原子,具有一定的亲核性;氯原子可作为一个离去基团。故该分子可发生分子内SN2反应,结合对断键和成键的分析容易看出,氮原子的孤对电子进攻与Cl相连的C5,同时形成C5—N键:

然后,再考虑C4—N键的断键和C4—Cl键的形成两步反应,这里SN2反应再次发生:Cl-对C4亲核进攻,同时—R3N+离去,三元环开环释放张力:

最后可验证该反应的机理的确与立体选择性相符。该反应与α-卤代胺的邻基参与效应类似,C—X键邻位的氨基可以发生动力学上有优势的分子内亲核取代反应,生成氮杂环丙烷结构的中间体A。A可发生Cl-对C4和C5的竞争性进攻,得到两种生物碱的混合物。

例题5 什么是端基效应?举例说明端基效应控制产物的立体化学。

解析: 基础有机化学一般认为取代环己烷的优势构象是较大基团在e键上,以尽量减小空间位阻的影响,但当有电负性较大的元素存在时,情况有所不同。如反-1,2-二氯环己烷的稳定构象是aa键,而不是ee键。

特别是当环上有O、N、S等杂原子时,如吡喃糖的C1上有取代基X(F,Cl,Br)、烷氧基、酰氧基等吸电子基团时,它们倾向于处于a键上,从纽曼式中可以看出,取代基处于e键时,大基团是对位交叉构象,而处于a键时是邻位交叉构象,尽管存在空间的不利因素,还是直立键比平伏键占优势。1995年Edward首次在吡喃糖中发现这种效应,由于涉及端基位(C1位),人们将这种效应称为端基效应(anomeric effect)。

D-甘露糖是D-葡萄糖的C2差向异构体,当它形成吡喃环时,人们发现α-D-吡喃甘露糖比β-D-吡喃甘露糖稳定,尽管α-D-吡喃甘露糖中有两个羟基占据直立键,而β-D-吡喃甘露糖只有一个,但α-D-吡喃甘露糖还是占68%,为优势构象(图2-2)。这一现象称为糖的端基效应。

图2-2 α-D-吡喃甘露糖和β-D-吡喃甘露糖构象

并非只有D-吡喃甘露糖具有端基效应。当人们用醇和质子酸处理β-D-吡喃葡萄糖时,得到两种吡喃葡萄糖苷,即α-D-甲基吡喃葡萄糖苷和β-D-甲基吡喃葡萄糖苷(图2-3)。其中α-D-甲基吡喃葡萄糖苷占66%,而β-D-甲基吡喃葡萄糖苷占33%。用醇和质子酸处理α-D-吡喃葡萄糖时得到相同结果。

图2-3 D-甲基吡喃葡萄糖苷的形成

端基效应控制着产物的立体化学。例如:芳醛可与二烯发生氧杂Diels-Alder反应,生成的环己烯基硅醚分别在碱性和酸性条件下失去三甲基硅基,得到两种不同的端基异构体产物。在碱性条件下,甲氧基亲核进攻硅,离去的烯醇负离子发生质子交换生成产物,端基碳原子的手性保持不变。在酸性条件下,当烯基硅醚醇解时,缩醛通过开链转化成更稳定的有端基效应的缩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