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设备管理体制
1.5.1 设备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
按照《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的规定,企业享有自主设置设备管理机构的权力。企业对设备管理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和改革,使其逐步合理化,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①应体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建立企业设备管理机构,应根据现代化、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企业设备系统的集中统一指挥。我国企业内部的设备管理工作,是在厂长(或经理)的领导下,一般由主管设备的副厂长(或副经理)统一指挥。企业内部各级设备管理组织,要按照副厂长(或副经理)统一部署开展各项活动,并协同动作,相互配合,以保证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工作。统一领导要与分级管理相结合。各级设备企业管理组织在规定职权范围内处理有关的设备管理业务,并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各级设备管理组织的积极性,还可使设备副厂长(或副经理)集中精力研究和解决重大问题,诸如企业设备管理发展的战略与决策;企业整体技术装备素质的提高;国外同行业设备技术现代化与设备管理现代化的信息等。
②应有利于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与设备系统的分目标,力求精干、高效、节约。
③既要有合理分工,又要注意相互协作,贯彻责权利相互统一的原则。设备系统的机构应从各项管理职能的业务出发,在机构之间进行合理分工,划清职责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协作与配合。由于设备管理和各项专业管理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因此,在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它们之间的横向协调。同时,设备管理各类机构的责、权、利要适应。责任到人就要权力到人,不能有权无责,也不能有责无权,并相应规定必要的奖惩办法。
④要贯彻设备综合管理基本制度的要求。即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维护与计划检修相结合;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等。
1.5.2 影响设备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的有关因素
对设备管理组织机构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
①企业规模。大型企业,尤其是特大型企业,生产环节多、技术与管理专业跨度大,设备管理业务多内容繁杂,工作量大。
②机械化程度。一般来说,生产机械化程度高、设备拥有量多的生产单位,由于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量大、技术复杂,设备管理机构分工细,机构设置要多一些。
③生产工艺性质。化工、冶炼企业由于高温、高压、连续生产,腐蚀性强等原因,对设备运行与完好要求十分苛刻,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量大,设备管理机构相应要齐全一些。对于一般的加工企业,设置的机构可相对少一些。
④协作化程度。设备维修、改造、备件制造等的专业化、协作化、社会化程度,对于企业设备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具有重要影响。在某些大中城市,上述各项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较高,围绕企业设备维修的社会服务体系比较完善,大大减轻了企业自身的设备维修、技术改造、备件制造等改造量,企业的设备管理机构可以精简。
⑤生产类别。在加工装配行业中,例如机器制造、汽车、家用电器等行业,由于生产类型(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单件小批量生产)不同,设备管理机构的设置也有较大的差别。
1.5.3 设备管理的领导体制与组织形式
(1)厂(公司)级设备管理领导体制
①厂级领导成员之间的分工。厂(公司)级设备管理领导体制,是企业最高层次领导班子诸成员之间在设备管理方面的分工协作关系。我国企业内设备管理领导体制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a.设备厂长(或副经理)与生产副厂长(或副经理)并列,即在厂长(或经理)的统一领导下,企业设备系统与生产系统并列,分别由两位副厂长(或副经理)领导各自系统的工作。我国冶金系统不少的大型企业采用这种设备管理系统领导体制。据报道,瑞典的不少企业也采用这类领导体制,在公司总经理领导下,设立维修经理与生产经理。
b.生产副厂长(或副经理)领导企业设备系统工作,即由生产副厂长(或副经理)直接领导设备处(科、室)。
c.总工程师领导企业设备系统工作。
②设备综合管理委员会(或综合管理小组)。它是我国不少企业在推行设备综合管理过程中逐步建立的机构。在厂长(或经理)直接领导子下,由企业业务系统主要负责人参加。它的主要任务是处理设备工作中重大事项的横向协调,如:《设备管理条例》的贯彻执行;重大设备的引进或改造;折旧率的调整和折旧费的使用等。
③技术装备中心。有些企业内部成立了几大中心或多个公司,技术装备中心(或设备工程公司)是其中之一,承担对设备的综合管理。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随着各类承保公司责任的推行,技术装备中心(设备工程公司)一般都逐步发展成为相对独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2)基层设备管理组织形式
我国大多数企业在推行设备综合管理过程中,继承了我国群众参加管理的优良传统,参照日本TPM的经验,在基层建立了生产操作工人参加的PM小组。
随着企业内部承包制的发展,在企业基层班组中出现了多种设备管理形式,其重要特点是打破了两种传统分工:一是生产操作工人与设备维修工人的分工;二是检修工人内部机械、电气的分工。有些企业成立了包机组,把与设备运行直接有关的工人组成一个整体,成立企业生产设备管理的基层组织和内部相对独立核算的基本单位。
1.5.4 设备管理的社会化和市场化
(1)设备管理的社会化
设备管理社会化是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组织设备运行各环节的专业化服务,形成全社会的设备管理服务网络,使企业设备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由自给转变为社会提供的过程。
设备管理专业化是指设备管理的若干工作由形成行业的企业来承担。把各专业化企业推向市场,遵循社会化的行为准则,成为合格的专业服务机构,并不断在社会化服务中发挥作用。各专业化企业在社会化服务中作用和贡献愈多,对设备社会化的影响愈大,社会化的发展速度愈快,其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服务质量就愈完善。
设备管理的社会化是以组建中心城市(或地区)的各专业化服务中心为主体,小城市的其他系统形成全方位的全社会服务网络。其主要内容为:①设备制造企业的售后服务体系;②设备维修与改造专业化服务中心;③备品配件服务中心;④设备润滑技术服务中心;⑤设备交易中心;⑥设备诊断技术服务中心;⑦设备技术信息中心;⑧设备工程教育培训中心。
(2)设备管理的市场化
设备管理市场化是指通过建立完善的设备要素市场,为全社会设备管理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的交易场所,以最经济合理的方法为全社会设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运行提供保障,促使设备管理由企业自我服务向市场提供服务转化。
培育和规范设备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是实现设备管理市场化的前提。应积极鼓励和促进更多的设备要素供需方走向市场,只有社会能提供更多、更便捷的专业化服务,才能建立起设备管理社会化的基础。培育和规范设备要素市场,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才能以优取胜,促进设备管理社会化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服务体系的完善,促进设备管理市场化的实现。
设备要素市场由5部分组成,即设备维修市场、备品配件市场、设备租赁市场、设备调剂市场和设备技术信息市场。
目前,培育和规范设备要素市场,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工作:①制定设备要素市场进入规划;②制定设备要素市场的监督管理办法;③加强设备要素市场的价格管理;④加强设备要素市场的合同管理;⑤建立和健全设备要素市场监督或仲裁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