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我国肉鸡养殖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国节粮型畜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14—2025)》《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的全面贯彻实施,考虑到土地管控政策的日益严厉和土地流转新政的出台,未来的肉鸡养殖业必然呈现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和家庭农场化的趋势,“自由式发展”的局面将一去而不返。
一、肉鸡的规模化养殖
(1)对肉鸡规模化养殖的认识 随着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和转型,我国肉鸡养殖从散养到规模养殖成为一种必然。究竟怎么养才算是“规模养殖”?恐怕到目前为止人们在认识上还缺乏统一的标准。从几千到几万到十几万再到几十万,规模养殖毕竟不是单纯在数量上的增加,还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质量的概念,规模化只是表象,来支撑规模化的还必须有专业化、规范化、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否则把鸡舍或养殖户集中起来无疑会制造一座“肉鸡难民营”。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养殖小区”绝对不能等同于现在所倡导的规模化养殖。规模养殖是改善并优化传统养殖的重要手段和模式。
(2)目前应提倡适度规模 每个肉鸡养殖场的投资者/养殖场主应在事先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资金、优势和特点,匹配相应的鸡场基本建设、设施、设备、配套技术、规范的管理、饲养员工、技术人员、配套服务体系等,不要盲目攀大,避免规模越大死得越快。
(3)肉鸡规模养殖的规范化 规模化道路发展中最主要是以标准化鸡舍为核心,应该是人管设备、设备养鸡、鸡养人的一套理念,提高标准化水平和鸡肉产品的整体水平,“规范”是肉鸡规模养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规范是以专业化为前提的,这里所说的专业化不仅仅是指养殖及疾病防治专业(动物营养、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动物保健等),还包括建筑设计与施工、机械、机电等专业。否则任何一方面发生问题都可能酿成灾难性后果。“规范”更多的是一种岗位职责、操作标准与要求、流程、制度等,规范的内容很多是需要落实在“时间和数字”上的,规范需要量化才有效!离开了规范化管理,肉鸡规模养殖就是盲人骑瞎马——乱闯乱碰,那就危险了!
二、肉鸡的标准化养殖
我国加入WTO后,从国外返回的禽肉产品告诉我们,出口禽肉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技术壁垒越来越高,要遵循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的食品卫生安全要求规则,就要改变我们传统的畜牧生产方式,不能使用禁用药物和抗生素超标。目前,药物残留的危害直接影响着食品卫生安全,若不加防范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隐患。因此,改变陈旧落后的养殖方式,建立规范、标准的饲养格局,实行标准化饲养,是今后肉鸡规模化养殖的重点和优先方向。
1.建立规范、标准的饲养格局
(1)建立适合老百姓的绿色检查鉴定机构 绿色饲养标准的执行要真正做到实处,不但让畜牧兽医科技人员懂得,也要让饲养人员明白,还要让全社会消费者明白和监督。
(2)建立肉鸡养殖过程中的监督监察制度 《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扭转传统的饲喂技术,划清了食品安全卫生的界限。只有理顺管理体系,食品安全人人相关,主管部门、执法部门、职能部门有主有次,把住源头,控制药物残留的产品进入市场,消费者才有食品卫生安全感。
(3)发挥科技入/联户、科技下乡活动的优势 加大宣传抗生素喂鸡的危害,提倡绿色饲养、绿色环保,加大畜牧科技人员、饲养人员学习培训,通过各种新媒体、举办各种展览、下发绿色饲养的宣传资料,宣传标准养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定期检查科技与绿色饲养联系户的成果,扭转传统的饲养催肥助长意识,建立与绿色同行共存的观念。
2.实行标准化饲养
标准化肉鸡规模养殖场的鸡舍具有全封闭化的养殖管理特点,有利于疫情的控制,可以给肉鸡创造最优化的养殖环境;为生态养殖、绿色养殖、食品安全提供硬件条件;彻底淘汰传统的小规模散养模式;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可节省人工成本,降低劳动强度;一次性投资大,但设备使用寿命长,维护成本低,综合效益提高。标准化规模养殖,除了要良种化以外,还应该包括鸡舍现代化、饲养设备自动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便无害化等内容。
(1)鸡舍现代化 传统的养鸡方式为饲养户不愿对鸡舍建筑过多投资,造成鸡舍密闭性差,墙体隔热和保温效果不好,耗电费能,运行成本高。鸡舍环境差使各种病菌更加活跃,增加出栏鸡发病率,质量难以保证。而标准化养殖场内的鸡舍多采用轻型钢梁屋架结构,墙身、屋面多采用双层泡沫板结构、聚苯泡沫防热材料,建筑牢固结实,具备抗雨雪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保温、隔热效果较好。除鸡舍外,标准化养殖场内一般要求配套建立消毒池、消毒室、粪污处理池、病理解剖室、物品储藏室,并配备深井抽水站和蓄水塔、配电房和临时发电机组等设施。
(2)饲养设备自动化 发展标准化肉鸡养殖技术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基本上能实现喂料、供水、光照控制的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达到人管理设备、设备养鸡的状态。标准化鸡舍内均安装了肉鸡盘式喂料线、乳头式饮水线、通风系统、湿帘系统、养殖环境控制系统等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设备,实现自动喂料、自动饮水、机械通风、水帘降温、人工供暖、废物控制的现代化肉鸡饲养方式。
(3)生产规范化 生产规范化主要内容是制订并实施科学规范的肉鸡饲养管理规程,配备与饲养规模相适应的技术人员,严格遵守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有关规定,生产过程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标准化肉鸡养殖技术要求制定完善的标准化饲养流程和操作规程,针对饲养员、技术员要求定时、定量喂料、饮水、用药,特别是操作细节上都有标准的流程和操作规程。
(4)防疫制度化 建立完善的用药制度、检疫申报制度、疫情监测与报告制度、防疫管理制度、卫生消毒制度、兽药疫苗管理制度、养殖档案管理制度,按照“防重于治”的理念,做到防患于未然。
(5)粪污无害化 粪污处理方法要得当,设施齐全且运转正常,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或达到相关排放标准。
三、肉鸡的生态化养殖
生态养殖是指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组织、调整和管理肉鸡生产,以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保持肉鸡养殖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形式。在合理安排粮食生产的情况下,种草养禽,以禽的粪便养地,种养结合,实现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1.规模化生态养鸡
规模化生态养鸡就是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将传统养殖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利用林地、草场、果园、农田、荒山等资源,实行放养和舍养相结合的规模养殖。以自由采食野生自然饲料为主,即让鸡自由觅食昆虫、嫩草、腐殖质等,人工科学补料为辅,严格限制化学药品和饲料添加剂等的使用,禁用任何激素和抗生素。通过良好的饲养环境、科学饲养管理和卫生保健措施等,实现标准化生产,使肉、蛋产品达到无公害食品乃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同时,通过生态养鸡控制植物虫害、减少或杜绝农药的使用,利用鸡粪提高土壤肥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这是一种农林牧结合的新型生态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我国部分优良地方品种的肉鸡可采取这种饲养方式。
2.规模化生态养鸡与传统散养土鸡模式的区别
规模化生态养鸡不同于传统的土鸡散养形式。与土鸡散养相比,规模生态养鸡不是一家一户十只八只的零星散养,而是以规模养殖为基础,上百只养殖为起点的群体饲养;规模生态养鸡的饲料不是完全靠鸡到外面自由采食,而是天然饲料和人工饲料相互补充,植物饲料、动物饲料和微生物饲料合理搭配;规模生态养鸡不是粗放管理,只放不养,而是根据鸡的生物学特性,放养地的环境条件、季节气候等因素设计严格的管理方案,实行精心管理。规模化生态养鸡生产中要兼顾“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建立起规模化生态养鸡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技术方面要解决鸡种优选、饲养管理、营养补饲、设施条件、健康保健、标准制定、生产模式等问题,形成一整套成熟的现代化生产技术;生产方面要建立和完善良种繁育、饲料供应、设备生产、防疫灭病、产品加工、储运营销、经营管理、环境保护等产业链条,实现现代化产业化生产。
3.规模化生态养鸡存在的主要问题
发达国家在环境控制和鸡福利等方面做得比较周全和科学,而我国一些欠发达地区、农村零星散养依然存在。有计划地进行规模化生态养鸡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尚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1)生态放养地的饲料状况主要受气候变化影响 我国北方春、夏、秋季野外有青饲料、昆虫、草籽等可供放牧鸡自由觅食,冬季则基本一片荒芜。实际生产中即使在盛草期也应对放养鸡适量补饲。而在不同季节、不同饲养方式和不同管理条件下对放养鸡补饲的种类、配比、补饲量、补饲营养水平和补饲方式目前研究很少。
(2)农村放养地和田间棚舍不易彻底消毒,防疫比较困难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感染机会多。一些农户的鸡舍通风透气差,鸡直接在地面歇息,鸡的病死率高。鸡舍和放养场地消毒措施不当,大多数农户大小鸡群混合放养,地面遇有阴雨不断的天气,鸡舍地面会阴冷潮湿,更有利于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的生存。调查中发现,农作物地、林果园养鸡的支气管炎、大肠杆菌病及球虫病等时有发生。若无针对性强的合理的免疫程序和预防措施,放养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同时,户外放养时鼠、兽伤害等意外伤亡时有发生,一些养殖户没有经验,死亡率往往较高。
(3)饲养管理欠科学 目前生态养鸡育雏一般采用集约化育雏方式,到放养期则模拟传统散养方式,尚欠科学,很不规范。规模化生态养鸡以较大的群体在户外饲养,需要因地制宜地提供补料、饮水、保暖、防雹、避雨、遮阳、用电等的配套设施,目前需要提出相对价格低廉、坚固适用的设施建设方案。规模化生态养鸡不同于笼养和散养,其整个生产环节不同时期的饲养管理及其配套技术尚待研究和全面总结。
4.规模化生态养鸡完善措施
规模化生态养鸡有其独特的生产、销售规律。如何利用植物生长季节、市场需求变化、市场价格的时间差和地区差有效组织生产和销售,需要认真探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
(1)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自然环境对山场养鸡的影响很大,要求鸡的适应性、抗逆性和觅食能力比较强,因此搞好育种,培育优良品种,提供适合规模化生态放养鸡的优质鸡种是基础。对于放养,应以兼用型、肉用型繁育为主。我国优质肉鸡的育种已经经历了以地方良种为主适度杂交、引进外来鸡种级进杂交、系统选育和利用地方良种制种三个阶段。近年来重点是为地方鸡培育配套母系,新培育的北京矮脚肉鸡就是生态地方品种鸡理想的配套品系。用北京的油鸡、河南的固始鸡、江西的崇仁麻鸡、泰和的丝毛乌骨鸡、江苏的鹿苑鸡、福建的尤溪麻鸡、广西的霞烟鸡等作为父本,以北京矮脚肉鸡作母系,解决了地方品种繁殖率低、耗料多、早期生长慢等缺陷,并由专业公司开展了产业化生产。
(2)不断完善生产技术体系 规模化生态放养鸡不能沿用传统技术,也不能照搬现代鸡种的饲养管理模式,而要实行传统饲养和现代工艺的有机结合。在种鸡管理、孵化、育雏、防疫和饲料配制等环节主要吸纳现代养鸡工艺的精华,而在优质鸡肉、蛋商品生产环节则以经过改进的传统放养方式为主。规模化生态放养鸡生产技术体系在不断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①利用地方鸡优势,生产绿色产品 近年来,饲料、兽药残留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禽产品发展的障碍,广大养鸡户应严格把好苗种选择、防疫消毒关,实行生态饲养,加强土鸡生产全过程的安全控制,使其产品的各项指标符合国际规范。
②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并重,提高环保意识 由于山地养鸡成本低、见效快,许多农户盲目围山围坡扩大养鸡规模,虽然眼前利益可观,但长期大面积养殖将对周边植被生长不利,造成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势必造成不良影响,殃及子孙后代。建议各地发展山地养鸡应以开发房前屋后的荒山荒坡及旧屋舍为主,从而确保养鸡业可持续发展,优化环境。鼓励城市各部门各单位以带乡、联村、联户的方式投资建鸡舍,帮助农户发展养鸡业。
③提高山场养鸡饲养管理技术 放牧养鸡实行以放牧为主、补饲为辅的饲养方式。生产中需进一步探讨不同山场放养地的饲养管理水平下鸡的生长性能及不同补饲量对鸡产肉、产蛋期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不同饲料原料和配方对放养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以及鸡在放牧中采食行为,采食量的变化特点及规律,这对鸡蛋、肉质的提高均具有重要意义。
(3)产业化程度逐渐提高 生态放养鸡适应社会发展、市场需求,因其产品质量好、经济效益佳而不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家庭副业,必然要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饲养、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的现代化产业之路。产业化生产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集团式生产,从鸡种繁育、孵化育雏、育成育肥、肉蛋运销、产品加工、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服务、特色餐饮旅游开发等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延伸、完善产业化链条。从生产形式来看,是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以基地加农户为主体,以合作服务组织和专业市场为中介,以利益互补的形式将鸡肉、鸡蛋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连接起来,建立农、工、贸一体化的经济运行机制,实现规模化生态养鸡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华东、华中、华北地区已经发展了一些龙头企业,如温氏集团、三高集团等,他们开发的管理模式代表了我国规模化生态以及产业化发展的方向。
四、肉鸡的家庭农场化养殖
家庭农场在我国是于2012年前后才兴起的新型土地规模经营主体,一直以地方实践为主。尽管具备较强的技术能力和生产实践经验,但由于缺少资金,对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料长期性投入能力不足,加上土地流转不规范引发的隐忧,使家庭农场主扩大生产的积极性受到影响。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目前我国已经在浙江、上海、湖北、安徽、河南、福建等地进行试点,应引起肉鸡养殖者的重视,适时在家庭农场推进肉鸡养殖。
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为我们提供借鉴意义。
1.美国的大中型家庭农场
美国的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由于许多合伙农场和公司农场也以家庭农场为依托,因此美国的农场几乎都是家庭农场。可以说美国的农业是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进行的,具有如下特点。
(1)经营规模化和组织方式多样化 从经营规模来看,其发展与趋势表现为农场数目的减少和经营规模的扩大。20世纪以来,美国家庭农场在数量上上升至89%,拥有81%的耕地面积、83%的谷物收获量、77%的农场销售额。
(2)生产经营专业化 美国把全国分为10个“农业生产区域”,每个区域主要生产一两种农产品。北部平原是小麦带,中部平原是玉米带,南部平原和西北部山区主要饲养牛、羊,大湖地区主要生产乳制品,太平洋沿岸地区盛产水果和蔬菜。就是在这种区域化布局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生产经营的专业化。
(3)土地所有权私有化 美国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于1820年建立了将共有土地以低价出售给农户、建立家庭农场的农业经济制度,正是这种制度的建立,促进了美国开发西部的热潮。
2.法国的中型家庭农场
法国作为欧盟第一农业生产国,世界第二大农业和食品出口国,世界食品加工产品第一大出口国,其家庭农场的发展功不可没。法国有各类家庭农场66万个,平均经营耕地42公顷,其中60%的农场经营蔬菜、11%的农场经营花卉、8%的农场经营蔬菜、5%的农场经营养殖业和水果,其余为多种经营。75%以上的家庭农场劳力由经营者家庭自行承担,仅11%的农场需雇佣劳动力进行生产。由于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上用工成本的不断提高,法国的家庭农场出现了以兼并的形式不断扩大规模和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产业化趋势。法国农场专业化程度很高,按照经营内容大体可以分为畜牧农场、谷物农场、葡萄农场、水果农场、蔬菜农场等,专业农场大部分经营一种产品,以突出各自产品的特点为主。
3.日本的小型家庭农场
1946~1950年,日本政府采取强硬措施购买地主的土地转卖给无地、少地的农户,自耕农在总农户中的比重占到了88%,耕地占到了90%,并且把农户土地规模限制在3公顷以内。于1952年制定了《土地法》,把以上规定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从此形成了以小规模家庭经营为特征的农业经营方式。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连续出台了几个有关农地改革与调整的法律法规,鼓励农田以租赁和作业委托等形式协作生产,以避开土地集中的困难和分散的土地占有给农业发展带来的障碍因素。以土地租佃为中心,促进土地经营权流动,促进农地的集中连片经营和共同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农协为主,帮助核心农户和生产合作组织妥善经营农户出租或委托作业的耕地。这种以租赁为主要方式的规模经营战略获得了成功。